《梦溪笔谈》三则--古代的逻辑思辨

《梦溪笔谈》中,沈括探讨了海潮形成的原因,指出其与月球位置相关,而非简单由日出没引起;他还发现石油可用于制墨,预见其广泛应用,并对当时未能充分利用石油资源表示惋惜;同时,沈括解释了日月形状,认为如同圆球,不会相互阻碍,基于月相变化进行论证。这些记载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科学的深入观察与理解。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梦溪笔谈》

 沈括

海潮

                                         ---------摘自百度百科

作品原文

卢肇论海潮,以谓日出没所激而成,此极无理。若因日出没,当每日有常, 安得复有早晚?予常考其行节,每至月正临子、午,则潮生,候之万万无差(此以海上候之,得潮生之时。去海远,即须扰地理增添时刻)。月正午而生者为潮,则正子而生者为汐,正子而生者为潮,则正午而生者为汐。
注:【 卢肇】唐代人,曾于会昌三年(公元843年)考中进士第一,著有《海潮赋》,其序文中说“夫潮之生,因乎日也”,“日 激水而潮生”。
【常】规律。
【子、午】指 月球往天空中的方位。“月正临午”是指 月球通过观测者所在的子午线处,“月正临子”是指对观测者来说月球通过 地球背面的子午线处。
 

作品译文

卢肇论述海潮,认为海潮是由于 太阳出没激起来而生成的,这是非常没有道理的。如果是因为 太阳出没所引起的,那么海潮每天发生的时间应当有常规,怎么能来潮有早有晚呢?我曾经考察海潮 涨落的规律,每当 月球正好运行到子、午的位置,就会发生海潮,按这一规律来观测海潮,总是没有误差(这是在海边上观察获得的海潮发生的时刻。若离海远,就应当根据地理位置增添时刻)。当月亮正好到了午位时发生的就叫潮,那么正好到了子位时发生的就叫汐;正好到了子位时发生的叫潮,那么正好到了午位时发生的就叫汐。
 
作品解读
现代 海洋学已经测定,每两次潮(或汐)发生的间隔时期 平均是24 小时50分,即海潮发生的时间每昼夜平均后延50分钟,与 月球连续两次通过 地球某点子午线的时刻是相吻合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potato_potato_123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