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三面五调的概念:
三面五调:
三面:即黑、白、灰。“黑”指物体背光部;“白”指物体受光部;“灰”指物体侧光部。
五调:
- 1、高光:受光物体最亮的点,表现的是物体直接反射光源的部分,多见于质感比较光滑的物体。
- 2、亮灰部:高光与明暗交界线之间的区域,层次变化非常丰富。
- 3、明暗交界线:区分物体亮部与暗部的区域,一般是物体的结构转折处。(明暗交界线不是指具体的哪一条线,它的形状、明暗、虚实都会随物体结构转折发生变化。)
- 4、反光:物体的背光部分受其他物体或物体所处环境的反射光影响的部分。
- 5、投影:物体本身遮挡光线后在空间中产生的暗影。指高光(最亮点)、明部(高光以外的受光部)、明暗交界线、暗部(包括反光)、投影。另有一说即去掉“投影”加上“反光”,为“五大调子”。
- 平面几何元素通过三面五调的设置,形成了立体的感观
一、中性灰人相精修
1.1 中性灰+柔光模式去掉大肚腩
原理:肚腩看成一个球,凸起的地方更亮,挡住光线的地方更暗,通过调整明暗减小亮暗的反差,重新塑造光影,则看起来就更平面了。柔光模式下,明度低于50%的会更暗,高于50%的会更亮。当对中性灰图层用不同明度画笔涂抹时,即可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步骤:
- 打开一张肚腩图片(游泳圈也适用),Ctrl + J 复制一层【原图备份的好习惯】
- 新建空白图层【Ctrl + Shift + N】,模式选择”柔光“,勾选”填充柔光中性色(50%灰)“选项,命名“中性灰”。
- 新图层模式选择为”柔光“。(此时可以看到新图层似乎不见了)
- 新建“色相/饱和度”图层,饱和度设置为0,方便图片去色更直观的查看光影明暗
- 【B】切换到画笔
- 前景色设置为白色,涂抹肚腩阴影处,使阴影变亮,趋近于中间【画笔透明度适当调低】
- 前景色设置为黑色,涂抹衣服褶皱产生的高光部,使高光变暗,趋近于中间
最后效果:
1.2 中性灰去除胎记
- 打开一张带胎记的图片,如下图,婴儿眼睛处有一块胎记,这里我们通过中性灰的方式,让暗色胎记部分与周围浅色皮肤调到一致达到去除胎记的目的
- 新建“饱和度/自然饱和度”图层【置于最顶层,方便一直查看】,把饱和度调到0,这样在去除颜色的情况下,更利于我们观察图像的明暗对比
- 新建一个图层命名为”中性灰“,【 Ctrl + Shift + N 】新建图层,模式选择”柔光“,勾选”填充柔光中性色“选项,确定。
- 【B】切换为画笔,调整不透明度20%,硬度0。 【D】设置前背景色为默认黑白色,选择“白色”作为前景色,涂抹胎记区域,使胎记变暗,直到融合到皮肤颜色一致
- 经过上述步骤,胎记基本去除了,但看起来还是有一点花。因此,可以通过新建“曲线”调整图层,压暗图片,使比较花的地方暴露出来,再次进行调整。
- 调整好后,删除“曲线”,“自然饱和度”两个图层,可以看到正常带颜色的图片。但此时的图片,处理过的区域看起来,饱和度会比周围更低,此时,需要用“曲线”调整图层,将缺失的红色饱和度,提上来。
- 【M】选区工具,在缺饱和的区域选择一小块儿,再建立“曲线”调整图层,选择红色通道,往上适当调整使选区部分与皮肤颜色接近
- 【B】画笔工具,前景色为白色,涂抹缺饱和度的区域直到区域饱和度与周围皮肤相近
- 最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