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打印历史

        印刷术士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经过了近千年的发展,现代打印技术是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出现的;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大量新技术应用,使打印技术的发展步入黄金时期,其发展日新月异。根据打印头的工作方式,可以简单的将打印机分为击打式和非击打式。击打式典型代表是针式打印机,机构相对简单;非击打式主要以喷墨技术、激光打印技术为主。

        而在此之外,还出现了一种转移印刷技术,简称转印技术。在转印技术中,根据实际的使用方法不同,又可以分为冷转印、热转印和压力转印。其中热转印技术是通过控制热打印头发热体的加热和冷却,是打印介质受热变色或使燃料融合/升华使介质着色而完成文字、图像输出的打印技术。热打印方式通常分直接热敏、热转印和热升华三种方式。

        从上个世纪60年代第一个热打印头问世开始,热打印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热打印方式具有其体积小、打印速度快、可靠性高、打印成本低、易维护、易实现嵌入式设计等显著特点,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零售业以及商业、医疗保健等行业。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热打印的应用范围逐年拓展,市场呈快速上升趋势。

        在我国,热打印技术的起步较晚,目前的应用也还集中在交通运输、物流以及零售业等传统领域,但近几年来已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特别是条码打印在工业制造业中的需求显著上升,引起国内众多厂家的普遍关注。

        在这种情况下,热转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对于中国的工业制造业以及其他传统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帮助。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应用在条码打印设备上。我国对条码打印机存在巨大的需求,且随着国际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这种市场增长势头一直没有减弱。500多万家企业的市场潜力面对的却是几乎空白的条码打印机自产能力,这抹愁云在我国印刷产业已经抑郁多时,不仅如此,条码打印机依赖进口的状况更提高了我国企业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门槛,减缓了企业的信息化速度,消弱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对于大多数的中小企业。

        热打印技术走过了60多年的道路,是一项传统的打印技术,经历了从直接热敏到热转印再到热升华的发展过程。高速化、高分辨率、小型化、彩色化以及融合其它打印方式的特点的混合式打印、便携式打印机技术等成为当今热打印技术新的发展方向,热打印技术向着更高打印温度的方向发展,热敏纸的技术瓶颈也取得突破,保存100年、可重复使用和彩色的热敏纸已经问世。目前的热打印技术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概念上的条码标签打印和超市收据打印,热打印技术的应用已经从传统的工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零售业发展到医疗保健、商业金融保险以及政府公共安全等领域。

        热敏打印印刷是首先在载体上印刷图文制作成转印材料,再用热饮胶头、热转印打印机、热转印印刷纸或转移印刷薄膜等将转印材料上的图文移印到承印物上。转移印刷可在各种不同形态、已成型的物体或软性材料等不便于在打印机上印刷的承印物表面进行印刷。印刷前先将图像和文字印刻在中间转印载体上,然后再由这个载体通过特殊的技术手段,如加温、湿润、施压等将它们转印到承印物上,形成印品。按转印印刷技术分类又可分为冷转移印刷、热转移印刷和压力转移印刷等。

        热转移印刷主要有升华热转移印刷、脱墨转移印刷、植绒热转移印刷、热转印打印等。

        热转移印刷,简单的说就是用热和压力将油墨从碳带介质转印到纸或薄膜的过程,主要用于标签印刷。当标签通过打印机的打印头和压轴时,通过热和压力将油墨转印到标签上。

1. 热转印的工作原理

        按染料转印方式热转印打印机可分为熔融型和升华型。熔融型打印机是把加热熔融成液体状的染料均匀的涂在薄膜基带的一面,所形成的色带染料面与打印介质的记录面紧密接触,打印头与薄膜基带无染料面接触,色带与打印介质送入胶辊和打印头之间[5]。通过控制打印头以及驱动电路用于控制加热点的通断,加热点通电时就产生热量。而依附于转印膜上的染料,在加热时会自动脱落,印在承印物上,从而在打印介质上留下图案。通过控制加热点的通断,配以走纸机构,即可打印出所需要的图形。

2. 热敏纸结构

        热敏纸是涂布了含有成色材料经热信号激励而自身显色的信息记录纸[6]。热敏纸按照发色原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利用热使有色的色素物理成色达到记录颜色的物理型热敏纸;另一类是利用在热的作用下产生化学反应而达到发色目的的化学型热敏纸。而化学型热敏纸又分为双组分金属化合物发色热敏纸和双组分无色染料发色热敏纸。其中的双组分无色染料发色热敏纸的外观与普通白纸相似,具有加工方法简便、质量较为稳定、成本不高、用水性涂料便于大生产的显著特点,因此成为现代热敏纸的主流,现在几乎所有的热敏纸都采用这种方法生产的。

        下图为双组分无色染料发色热敏纸的组成结构图。

        由图可知,热敏纸的结构一般由三层组成:纸基层、热敏层和保护层[7]。其中:最底层为纸基层,由普通白纸构成,在一些特殊应用场合的热敏纸纸基层的一面会涂上粘胶剂以及抗静电剂等涂料,以控制纸的卷曲、防渗透和消除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静电和尘埃,例如航空标签热敏用纸。第二层为热敏图层,由打底层和热敏涂料层组成。打底层是原纸和热敏涂料层之间的图层,以白色颜料如陶土或碳酸钙及胶粘剂为组成成分,有一定的隔离能力,可使涂于其上面的热敏涂料的有效成分停留于打底层表面,不渗入纸基层,同时也起到促使加热过程中的能量集中于热敏层而不向纸基层传递,从而得到热敏纸对加热能量较快的反应能力也即较高的灵敏度。热敏层主要有增感剂、显色剂和无色染料组成。利用在受热情况下涂料各成分之间的化学反应而发色。第三层为保护层,也即顶图层。保护层是紧贴发热元件的那一层,一般由陶土、润滑剂和粘胶剂等组成。保护层既起保护作用,又不能阻碍加热时热量的传递,同时还起润滑剂的作用,防止涂料对热馒头加热元件的粘附。

        热敏纸的发色主要是利用热敏涂层中的涂料的化学反应而完成的[8]。当热敏纸没有受热时,热敏涂层中的显色剂和无色染料之间没有化学反应,处于“潜伏”状态;当热敏纸接触到发热的打印头时,热敏涂层中的显色剂和无色染料之间就发生化学反应而使热敏纸变色。

        正由于热敏纸的发色过程就是热敏纸组成中的热敏涂层的成分在受热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的过程,而且这种反应是建立在热能激励条件下的,因此外界热能的大小影响热敏纸化学反应的激烈程度,从而影响成印的质量。要保持较好的成印质量就必须使热敏纸接收的热量适当并保持恒定,这就是热敏打印机的“恒能量”控制方法,可以通过控制热敏机头的发热元件的加热时间,使热敏纸每次接受的能量保持恒定且是是一个常数。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