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在产品研发周期中,编写代码、编译、调试占据了工程师们绝大部分的时间,在默认情况下,更新小部分的代码,就需要触发一次全量编译,这个过程耗时大概为分钟级别,导致每次调试的反馈周期会相对较长,影响开发效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Lightly 团队进行了很多探索与尝试,引进了增量编译技术,旨在缩短编译时间,提升开发效率。
架构设计
鉴于Lightly是一支持全语言的IDE,我们认为设计一个增量编译系统需满足以下条件:
- 通用性 : 能够接受各类文件类型的源代码变更,并进行结构化处理
- 扩展性 : 能够适配不同语言,不同框架,进行针对性的编译和构建
为满足以上条件,我们将增量编译系统设计为以下模块:
如上图所示,系统整体分成3个部分:
- 监听模块 : 负责监听源程序中文件的变化,新增、修改、删除、重命名等。
- 消息模块 : 负责将变更的内容结构化为消息,并根据已知类型进行分类打标,作为下游编译模块消费时的依据,同时,消息系统作为传输队列,本身需要具备持久化的特性。
- 编译模块 : 该模块由各类具体的语言模块构成,通过消息系统的数据作为输入,将变更的内容做针对性的编译和构建,输出产出物。
下面是整体运行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