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问题思考范围(开卷可用)

以下整理自网络,侵删

自然辩证法问题思考范围

1.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2.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包括哪些内容?

3.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哲学、西方科学哲学、科学学、自然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4.   当前学习自然辩证法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5.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及其历史地位?

6.   机械论形而上学自然观基本观点、核心特征?

7.   机械论形而上学自然观重大贡献及其局限性?

8.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和社会科学基础?

9.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基本特征和重大意义?

10.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及其确立历史意义?

11.  人与自然关系历史演变过程?

(原始/神话的自然观)---古代朴素自然观---(中世纪神学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20世纪以来马克思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原始时代利用自然---农业时代改造自然(大体生态平衡)---工业时代企图统治自然(环境破坏加剧)

12.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基本特征?

13.  生态平衡与生态危机?

2、结合我国的生态实际谈谈你对生态危机的看法?

生态危机:指的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所谓“生态危机",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危机。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三四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做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与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统治、征服、控制、支配自然的欲望是现代精神的中心特征之一。”在这种观念的制约和影响下。人们追求的主要是使自然界来畲乎人的需要、目的和特性,却较少考虑如何使人的需要和特性等适合和适应自然的特性、法则和生态规律;人们普遍注重强调人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提高与发展,而忽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调节能力和人对不断变化着的自然界的适应能力的训练、提高和发展;人们一味陶醉于对:大自然的胜利和统治,却忽视了我们对自然的每一胜利,都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

“生态危机"与社会问题息息相关,是社会异化的产物。例如,当今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发达国家置全人类的长远利益和国际公法于不顾,肆意向发展中国家倾倒垃圾、化学废料,把公害型企业转移到发展中画家,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贫穷和债务也加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全球性“生态危机"是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传统工业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粗放式生产经营方式之上的,它寻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人类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极大地扩张了驾驭自然的种种能力,却没有同样扩大保存和保护自然的能力。传统工业无限度地向自然界索取,使得人类能够以从前无法想象的巨大力跫来燃烧、砍伐、挖掘、移动、改变各种各样的物质,从而严重地损坏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

全球性“生态危机”也是由于传统的发展观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所致。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传统发展观为世界许多国家所运用。按照这种发展观,自然资源可以无偿地利用。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没有人类劳动参与的东西就不能体现价值,因此自然资源是无价的或低价的,可随意地无偿地利用,自然环境的各种资源是无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于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巨大经济增长即以漫无节制地消耗地球上大量不可再生资源为代价。按照这种发展观,就可以把发展理解为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长,将GNP作为衡量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国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首要指标。但在这一指标中,既投有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也没有反映环境质量这一重要价值的丧失程度。事实证明,这种发展观是有很大局限性和片面性的。

14.  简述人和自然不协调的原因?(见后)

15.  论述生态环境问题的思想根源及其转向?

16.  如何理解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7.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价值取向?

面对资源与环境形势的新特点,人们开始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工业化就一定意味着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吗?物质文明的进步就必须以牺牲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代价吗?󰀁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应运而生了。󰀁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此后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和使用。在1987年召开的󰀁地球的未来󰀁国际会议上,以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递交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4]。为了把可持续发展纳入实际行动轨道,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有各国首脑或政府总理参加的󰀁环境与发展大会󰀁,正式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主题和全人类的共同行动准则。会议通过的一系列纲领和文件,详尽而深刻地阐明了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丰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方案,为人类改善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完善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从此,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在21世纪所追求的基本目标。

1󰀁2󰀁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作为全人类共同的选择和一面时代的旗帜,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

第一,可持续发展所包含的发展空间具有全球性。󰀁可持续发展󰀁谋求的是全球性经济和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以往的󰀁单纯的经济增长观󰀁和󰀁协调发展观󰀁都是以一国或一地区为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发展关怀的问题更深刻、更高尚。

第二,可持续发展所包含的时间具有持久性。该理论要求人类的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第三,可持续发展所包含的内容,是指经济、自然、社会三大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它要求人类不仅要建构一个既有利于经济有效增长,又有利于公正和公平的社会体制;而且要从当代人和未来人的需要出发,从环境资源的供给能力出发,合理有效利用资源。

第四,可持续发展所包含的一个全新的价值追求,是实现社会的公平发展。这种公平包括了人际公平和代际公平。

第五,可持续发展迫使当代人类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不仅要遵循人类已经发现的经济发展规律,更要遵循生态自然演化规律,按照物质循环、再生、生物多样性共存互生等规律,重建人类与自然之间循环制衡、生态经济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5]。

可持续发展决不是一个封闭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将会有越来越丰富的内涵。

2󰀁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辩证法分析

自然辩证法所要研究和揭示的是: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以及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为了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实质,本文也从这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2󰀁

1󰀁对可持续发展研究对象的分析

可持续发展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使人口、资源、环境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使经济、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显然,对自然界的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即自然界,尤其是资源和环境是可持续发展主要研究的客体。

可持续发展重视自然界,并着力研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研究环境污染的控制和治理等问题。这显然承认了自然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本质首先是唯物的。其次,可持续发展将研究的客体󰀁󰀁󰀁人口、资源、环境、经济、自然和社会等要素视为一个互相影响和作用的系统,以系统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全面地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充分地使用了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以及数学(函数、曲线分析)等多种方法,闪烁着辩证法的精神。可见,可持续发展是架构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之上的。 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主要研究在人的因素的参与下,自然规律有哪些变化,如何控制它的不良影响,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比如由于人类的野蛮生产使得环境遭受了严重的污染,气候、温度、生态等偏离了自然规律;可持续发展就根据这些新情况,提出解决方法,缓解消极影响。当然可持续发展并不是消极地治理,而是在建设的同时积极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上述分析可知,自然界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客体之一,这与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客体是一致的;但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内容又不仅限于此,还包括许多与自然界有关的社会因素或者说人的因素,这实际上也正是自然辩证法所关注的内容。因为研究自然界本身不是最终目的,我们希望的是通过研究自然界找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提高利用自然和驾御自然的能力和水平。

2󰀁2󰀁对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的分析

2󰀁2󰀁1󰀁自组织理论

一个系统的要素按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或某种默契性形成特定结构与功能的过程称为自组织。自组织理论认为:开放系统,在远平衡的非线性区,通过引进负熵和正反馈循环,经涨落和起伏,会从无序状态产生有序结构。这是一种新的进化观。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中,引进了自组织理论。在󰀁自然、经济和社会󰀁大系统中,各要素在时间、空间的配置都不是有序的,而是互相抗争的。󰀁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利用。可持续发展既不是无所作为地适应环境,也不是战胜和统治自然󰀁󰀁这里要求不断从高一级水平上取得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人类社会的进化并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进化。󰀁[6]因此,人类作为系统要素,必须通过自己的合理有效的活动,改变日益恶化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使整个系统󰀁从混沌到有序󰀁。

2󰀁2󰀁2󰀁系统分析法

可持续发展一直以系统分析法作为主要的分析方法。典型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系统如图1所示。系统分析法塑造了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它要求󰀁综合性与协调性的统一,空间分布与时间过程的统一,福利增长与社会进步的统一,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当代利益与后代利益的统一,区域发展与全球发展的统一,结构合理与功能优化的统一󰀁 [1] 。

2󰀁2󰀁3󰀁数学方法 下面举例说明数学方法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

(1)函数分析法。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要素组合规律理论可用以下函数[7]表示: B= 󰀁n t=1 + f(D)+f(Q)+f(T)+ f(H)+f(R)+f(L)+f(N) 式中,󰀁 B󰀁生产能力;󰀁󰀁󰀁D󰀁生长季;󰀁󰀁f󰀁各生活要素与生产力的函数关系;󰀁󰀁󰀁󰀁T󰀁温度;󰀁H󰀁日照时数;󰀁󰀁󰀁󰀁Q󰀁辐射量;󰀁 R󰀁水资源量;󰀁󰀁󰀁󰀁 L󰀁劳力资源;󰀁 N󰀁营养元素含量。

(2)曲线分析法。在研究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时,不得不提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库兹涅茨曲线是倒󰀁U󰀁形的,其逻辑意义在于事情在变好之前,可能不得不经历一个更糟糕的过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如图2 [8] 所示)表明随 经济发展,环境先退化再变好(如图2中的C曲线),但一旦环境退化超过一个阈值(如A和B曲线),就不可逆即不

能变好了。

(3)最优化方法。在有限煤田配置模型中,研究如何确定最优开采计划,使企业或矿区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时,可采用以下求最优解的模型 [9] 。目标公式是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约束条件是:󰀁资源存量随开采过程而减少;󰀁资源初始存量给定;󰀁开采成本随资源存量的减少而上升;󰀁资源价格不能超过由替代品价格决定的一个价格上限。 󰀁 maxTy(t) 󰀁󰀁 T 0 [p(y(t),x(t))-c(x(t))]y(t)e-rtdt s󰀁t󰀁󰀁󰀁 x=-y(t) x(0)=x0dc(x)/dx<0

p(y(t),x(t))󰀁p,󰀁t󰀁[0,t]

另外,还有统计法等其他多种数学方法。

2󰀁2󰀁4󰀁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方法

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中,经常把总系统拆分为分系统和子系统,把分系统和子系统合并成总系统,以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同时,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从分系统和子系统的特征归纳出总系统的性质和特征,从总系统的特征演绎出分系统和子系统的性质和特征。如图3[10]就是分析与综合方法的典型应用。

18.  选择有价值课题的基本原则及其基本方法是什么?

美国著名的贝尔研究所前副所长莫顿说:“选择题目不能草率,如果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选题就等于零”[3]。选题是确定本项科研的目的和对象。是科研工作从预备阶段转入主要阶段的关键步骤,是一个课题开展研究工作的起点。确立一个有创见的课题,往往对科学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可见,选题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如何选择所要研究的课题呢?一般来讲,专家普遍认为:科研选题要坚持意义原则、科学性原则、必要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一)意义原则 问题是否有意思,这是问题能否作为选题的前提。也就是说,科研选题必须首先排除那些毫无意义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一般有如下几类,它们都属于科学研究中的无意义的问题,或称为伪科学,它们往往使科学误入歧途,因而使一类假问题、假理论、假科学。 1、矫揉造作。用杜撰、自设的术语,复杂、费解的词句,貌似深奥的讲述浅薄的内容,以冗长昏沉的长篇大论解释人所共知的常识,在简单事物上用大字眼,在人云亦云的东西或人为事物、主观意志、个人见解却冠以“本质”、“规律”、“真理”等,把微不足道的东西捧为登峰造极,这种夸大和膨胀主要使对自己的东西或与己有关的东西[4]。在它之下,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其实并未得到探究,或其本来就不包括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 2、以偏概全、玩弄事例。将偶然的事实当作普遍的存在,借以支持自己偏执的见解或另有所图的目的。在一种情景就是把只对个别对象有用的事实夸大到全体,又把个别因素的些许作用夸大为全部、唯一的原因。貌似“全面、系统、完整”,其实却泛泛而谈、一无所指的东西。 3、无穷延伸、无限联系。事物的因果链条有时是很长,但对科研选题来说却不得不寻找一个入口,阐明一定范围内的联系。 4、无确切的答案。既不能证实、又不能证伪的选学性的理论,他们用玄奥的浑浑沌沌的思维说些不置可否的话,以其昏昏且使人昏昏,貌似辩证而其实是对辩证的亵渎。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对问题没有确切的答案、确凿的判断、明晰的结论,答案并不是明确的和唯一的,而是不可相容的多值多解。 5、公开违背常理、公理、久经考验的定理的浮夸而偏执的假问题、伪结论。 (二)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我们在选择和设计课题时, 无论课题属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 都必须符合已经为人们所认识到的规律, 都应该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 可以说科学性原则是科研选题和设计的生命。科学性原则也可视为实事求是原则, 课题的选择与设计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以已被实践证明的科学规律和全面事实为基础。如果依据的不是科学规律, 而只是主观的猜想与推测; 如果不是基于全面、客观的事实,而只是良好的愿望, 那么, 这样的选择和设计只能是非科学的, 不可能取得有意义的科研成果。科研工作的任务在于揭示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它正确反映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水平, 因此科学性原则是衡量科研工作的首要标准。任何课题的确立都应以已知的科学理论或技术事实为基础。而对于理论性课题, 科学性原则体现在是否有充足的事实或技术为依据。 (三)必要性原则 也叫需要性原则。贝尔纳曾指出:“人的需要和愿望不断地为探索和行动提供动力,因此可以把科学看作是我们取得必须的知识以满足某一特定需要的方法之一。”[5]从本质上说,社会需要就是科技发展的最终源泉。基本理论的研究成果固然反映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 但终究要推广应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中来, 才能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 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在不同时期应有所侧重点。 (四)创造性原则 选题的创造性原则, 是指所选研究课题必须具有新意, 有独创性和突破性。选择前人没有研究或研究极少的课题, 自是创新, 但老生常谈的问题也可以做出创新性的成果。选题的创造性不在于问题本身如何古老, 也不在于前人在这个问题上做了多少重复性的研究工作, 重要的是研究者自身是否把握了课题的本质内容, 找到问题之结症所在, 如何做出创造性的突破。新视角、新方法、新途径一样体现创新性, 许多有创新性的教育新思想和新观点, 往往是来源于研究设计、研究方法或研究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创新并非一定要另外开垦一片无人问津的“处女地”, 而是要善于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6]。科学研究总是在前人已得出的科学发现的基础上进行探索, 站在前人已有高度向更高的科学高峰攀登。但若一味盲目继承, 不善于突破框框、独辟蹊径、标新立异, 也谈不上创新。 (五)可行性原则 所谓可行性原则是指选题必须根据实际具备的和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主客观条件来确定,这样才有完成课题的可能性。否则不管题目有多么的诱人也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可行性原则要求在选题时认真考虑科学研究的整体能力。在主观条件方面要分析科研队伍的结构,各种人才的配置,研究者的素质,能力以及对课题的认识和研究的兴趣等;在客观条件方面应考虑科研经费,试验设备,原材料供应,图书情报资料以及对期限的要求等。在选择科研课题时, 要注意考虑当前本领域的重点、难点和热点, 整体发展趋势和方向。把握要正确的时机。另外还要考虑科研的外部环境,国家政策,学术交流等料件。可见,选题的可行性原则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条件性,即进行科学研究既不能所处时代的科学水平

19.  简述科学劳动者的基本素养?

20.  如何理解科学划界问题?

21. 简述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1. 技术评估的含义及其程序?
    2. 默顿关于“科学家行为规范”的内容是什么?
    3. 辩证分析科学技术的价值?
    4. 谈谈你对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认识?

 

 

你本学期印象最深的一门课,结合自然辩证法谈谈你的理解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开国

改革开放

洋务运动

鸦片战争

 

北邮人在企业工作

 

如何看待当前的生态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也是结合自然辩证法

影响:正面,负面

辩证地看

 

4、如何评价技术悲观论和技术乐观伦?

技术乐观主义产生于人类对技术的社会功能有所了解但又缺乏理性认识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其实质是“技术崇拜”或“技术救世主义”,其基本特征是把技术理想化、绝对化或神圣化,视技术进步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

090-1。技术悲观主义虽然沾染一个“悲”字,暴露出其整体上的消极情怀和非理性主义,但在其背后却蕴藏着反思和批判的意志和超越现实的呐喊。悲观主义作为一种否定性的技术观,自始至终都存在于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之中,只不过由于人们的观察角度不同、生活体验不同、价值追求不同,而对技术的恐怖心理、批判程度表现不同。

090-2。092-3。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等哲学观的区别在于它重视具体的社会条件对技术的作用的影响而不是孤立地讨论技术的作用。马克思、思格斯是辩证唯物主义者,他们既承认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也强调了社会对技术及其发展所起到的引导和作用。马克思、思格斯的技术社会观既不是单纯的技术决定论,也不是单纯的社会决定论.而是关于技术系统与社会系统互动的理论。因此,不能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进行断章取义地片面臆断,而应当今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技术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树立科学的技术社会观(有时间就写)

5、结合你所学的学科,思考数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115-1。在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为科学研究提供简洁精确的形式化语言。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事物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保证理论体系内部逻辑的自洽和简洁。加上生物统计学。如物理学:在动力学中,用一组偏微分方程就可以概括地描述经典电磁理论的全部基本规律;在量子力学中,用希尔伯特空间和算符就可以把微观世界中各种量的关系描述的一清二楚。

第二,为科学研究提高数量分析和计算方法。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拉格朗日的分析力学、海森堡的矩阵力学等就是运用数学方法的逻辑严密性构造科学理论体系的典范。

第三,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逻辑推理工具。众所周知,数学中的命题、公式都要严格地从逻辑上加以证明后才能确立,数学的推理必然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法则,以保证从某一前提出发导出的结论在逻辑上是准确无误的。

6、如何理解模仿创新?

模仿创新即通过模仿而进行的创新活动,具体包括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完全模仿创新。即对市场上现有产品的仿制。一项新技术从诞生到完全使市场饱和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创新产品投放市场后还存在一定的市场空间,使技术模仿成为可能。但完全模仿本质上也带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很多企业发展都从模仿其他企业技术开始。

  第二种是模仿后再创新。这是对率先进入市场的产品进行再创造,也即在引入他人技术后,经过消化吸收,不仅达到被模仿产品技术的水平,而且通过创新,超过原来的技术水平。要求企业首先掌握被模仿产品的技术诀窍,在进行产品功能、外观和性能等方面的改进,使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模仿创新优势在于可节约大量研发及市场培育方面的费用,降低投资风险,也回避了市场成长初期的不稳定性,降低了市场开发的风险。但是同时难免在技术上受制于人,而且新技术也并不总是能够轻易被模仿的。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专利制度的不断完善,要获得效益显著的技术显然更不容易了。自己回答自主创新。

模仿创新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1)积极跟随性。  (2)市场开拓性。(3)“看中学”的积累性。(4)资源投入的中间聚积性。

7、科学家应遵循科技伦理吗?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有那些?

科学家应遵循科技伦理。166-1。科学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服务于人类,无论以科学的借口残害无辜的人,还是科学的成果成了构成人类的危害,都不能仅仅把责任推卸给科学或者是用科学的人,科学家要自身负起责任。科学应该造福于人类,为民众服务;科学应该用于和平的目的而不是战争;科学家要保证科学研究的后果不会引起严重的生态破坏,不会危害我们这个一代以及我们后代的生存安全,科学家要对研究后果负责,对其研究成果进行认真的评估,发现科学研究违背科研理论需立即中断,并公开申明;科学家要做出承若,通过自身行动,体现高标准的道德。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尤其是进行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科学家的伦理规范构建仅靠舆论支持、道德示范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体制上缺乏科技道德行为的惩戒机制,对社会心理就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暗示作用。只有对科技界的非道德行为通过法律的手段坚决予以惩治和消除,新的伦理规范确立才可能有效的保证。

8、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68-1。为了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必须从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与国家政策三个方面予以保证。从政策、法规与组织机构,制度化诸方面予以保证,包括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169-2(7点)

只要能够时刻牢记“科学技术”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人类最大限度地带来快乐幸福”这个大方向就能够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了。 有了这个社会发展前进的总体方向,一旦某些科学技术的发展损害或可能损害到社会的整体幸福时,我们就要坚决禁止发展和使用这样的科学技术,反之,有利或更有利于社会整体幸福的,我们就不断的支持这样的科学技术。

9、技术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技术创新实际上是以新产品(或改进产品)、新方法、新工艺的形式实现具有社会经济意义和市场意义的技术发明的首次应用。技术创新的来源并非限于新的技术发明,同时还包括先前存于“技术库”中的原有技术发明和原有技术创新成果。

1.技术创新是新兴产业成长壮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

2.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前提和动因

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都依赖于该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3.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

4.技术创新是区域经济竞争力提高的根本保障

第一,技术创新改变区域生产与生活方式,创造区域持续竞争能力,第二,.技术创新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变革,为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创造了制度基础

10.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是指以先进的科学和教育为基础,以自主创新为主线,并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多种创新互动,使国内外创新成果迅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和社会充满活力的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需要。

一是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

三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四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

五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六是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

七是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一、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科学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答:⑴人与自然的二重化趋势:积极性——消极性。自然界存在着再生能力,能及时地吸收,净化,转换人类对环境造成的有限影响。

⑵人与自然的不协调问题。

A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使掠夺强度增大,资源严重短缺,包括再生和非再生资源。

B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水、土壤等受到人类生产 生活的污染。

C生态失衡,水土流失、土壤退化、肥力下降等。

人与自然不协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对自然规律揭示不够和认识不足的原因,也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的总需求量超过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说还得依赖于人工自然的不断拓展。人工自然作为人类变革自然的实践活动的直接体现,既是造成人和自然矛盾的之间根源,又是用来协调人与自然矛盾的直接手段。

⑶协调措施:

A建立人与自然相依存的整体观念(泛爱万物天地一体),

B利用现代科技对自然界进行修复、重建,

C建立社会规范,实行行为控制,如法律条纹、法律制度;道德伦理、生态伦理。

2、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有没有本质区别?

答:天然自然是大自然中已经存在的并且未经人类利用的自然。人工自然是人利用或改造天然自然,创造天然自然中所不存在的人类文明,可分为两类:①人工自然界,即人工生态系统;②人工自然物。 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天然自然是“第一性客体”,人工自然属“第二性客体”;天然自然中存在的是“自发性作用”的规律,在人工自然过程中,则有“应用性作用”的规律;天然自然只有自然属性,而人工自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天然自然的演化节奏是缓慢的,人工自然的演化是快节奏的。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

3、如何正确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答:(1)人类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依赖于自然界维持着生存,求得发展。人是迄今为至生命运动发展的最高形式。人体是一典型的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为生存,人类充分发挥了劳动的才能,不仅生产着必需的生活资料,而且不断地促进劳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以便从自然界中获取更多的物质产品。同时,人的精神生产也离不了自然界。人对自然的依赖,并非本能地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改造自然。人类一经产生,自然界就被人纳入了劳动过程,成为“劳动本身的要素”和劳动的“自然要素”。作为劳动的创造物,现实的自然界已打上了人类改造过的烙印。自然界面对的人,是通过自己的劳动使自然界受自己支配的人;而人所面对的自然界,是人通过劳动来创造、占有和再生产的自然界。

(2)人在自然界中具有双重地位。首先,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同时又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劳动是其能动性的集中表现。劳动具有社会性,需要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从而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所以人又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这样人就是对象性的存在物。所谓对象性存在物即是指它在自身之外有对象,所以,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互为对象性关系。

4、“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其意义是什么?

答:产生背景:工业革命以来,发展观经历了再次变革,开始是唯经济发展观,追求单纯经济增长。这对西方经济崛起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经济危机及一系列社会问题使人们不得不认识到:经济发展只是社会的一个方面,是其发展的前提。70年代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观取代了唯经济发展观,将社会因素、政治因素纳入了发展体系。然而这两种发展观都未涉及自然界生态环境,使经济发展呈粗放型、资源型的增长模式。使经济赖以发展的自然界根基遭到严重践踏。这些都是“不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样到了80年代,人们在遭到一系列自然界报复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将发展的内涵由社会、经济拓展到自然界,要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人类在其中处于核心地位。

意义: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发展与经济、社会、自然三方面因素紧密联系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

上述两种观点片面性,既充分肯定科学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包含着推动社会进步、改善人与人关系的必要性。它虽在目前还未触及社会制度中最根本的问题,但是作为一个可以动员全球共同协作的战略方针,无疑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正如《21世纪议程》中所希望的: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将会使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所有人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生态系统受到更好的保护和管理,并带来一个更安全,更繁荣的未来。

5、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P70)

答: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有: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努力减少环境污染;树立生态自然观;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世界各国即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共同发展;实现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发展。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

6、人与自然和谐

答: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

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因此人与自然和谐的三个层面:a人与人工自然的和谐:“合真”的增益作用;“向善”的消费功能;“达美”的直观效应;b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和谐:形式协调;作用互利;意蕴融洽;c人与天然自然的和谐:要素比例协调性;物能循环的低耗性;信息交流的合目的性

7、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的发展。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发展,以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规律来规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把生产消费方式置于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维护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维护任何自然系统的平衡。 2)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人的生存发展受到自身条件以及自然环境的制约,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生态自然观,树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调整社会关系,优化社会环境,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系统及系统方法

1、何谓系统,系统基本特点如何?

答: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

特点:1)开放性 依据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否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可以将其区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2)动态性 现实的自然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都有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地运动,任何自然系统都有一个从孕育,产生,发展,成熟到衰退,消亡的过程,自然系统的这种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它的动态性。

3)整体性 整体性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整体性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个组成要素的简单的机械加和。

4)层次性 指一方面系统有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2、结合实例阐述如何遵循系统方法的原则?

答: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l.整体性原则;2.动态性原则;3.优化性原则;4.模型化原则

要如实地把对象作为有机整体来考察,从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整体与环境的相互协同、相互制约中把握系统的整体特征和性质。在研究系统时应坚持从时间上把过去、现在、未来作为一个连续的动态发展过程来认识。优化性原则是系统方法的基本目的。它要求人们在研究、解决问题时要统筹兼顾、多种协同,采用时间、空间、程序、主客体等多方面的峰值佳点,进行综合优化和系统筛选,最终使系统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模型化原则是实施系统方法必经步骤,又是实现系统优化的必要手段。

3、结合自身专业试分析信息控制方法对于自己的科学认识和研究有何启示?

答:信息控制方法:一、黑箱方法。所谓黑箱方法就是一种通过考察对象的输入、输出及动态过程,而不通过直接探测对象的内部结构来研究对象的行为、功能乃至其内部构造和机制的科学方法。二、功能模拟方法。功能模拟方法是一种不论对象系统的内部结构,仅以模型和原型之间的功能或行为相似为基础,用模型来再现原型功能的一种方法。三、反馈控制方法。反馈方法就是根据反馈原理,用系统活动的结果来调整和控制系统活动的方法。四、信息流程与网络方法。信息流程与网络方法就是利用信息的观点,把系统的具体运动变化过程抽象为信息的提取、存贮和加工过程,通过对信息流程的分析、处理,求得对该系统运动规律性的认识。

三、 生命的诞生与演化

1、怎样理解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

答: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非平衡态自组织理论证明,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从环境中获取负熵流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产生,就可能在一

定条件下使系统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演化为一种稳定有序的结构。同样,混沌理论也揭示了通向混沌的道路,说明了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转化过程。在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正是由于以上两个演化才使得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四、科研选题及应用

1、科研选题的重要意义及基本原则

1)重要意义:a科研选题在科研工作中是否具有战略意义,是决定科研工作成败的关键和首要环节。b科研选题本身就是一项科研工作。正确的选题既是科研工作的起点,又是科研的结果。能否选好课题不仅反映出一个人的工作态度与方法,也反映出他的科学水平和科研能力。c有创见的研究课题对科技发展和人类社会有巨大推动作用。往往成为科学发展和取得成就的生长点或路标,甚至影响一代人或几代人的研究方向。

2)基本原则:a需要性原则:所选课题必须着眼于社会实践或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b创造性原则:所选课题应具有创新性,应是前人和他人未解决或未完全解决并预期能出成果的科技问题。c科学性原则:所选课题一定要有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d可行性原则:选题时必须考虑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根据实际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来选定科研课题。

2、谈谈你对科研起点的认识?

答:传统的经验主义科学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人们的经验,经验最可靠,而理性是靠不住的,科学理论不过是对经验事实的归纳。因此,在经验论者看来,科学认识是从获得经验事实开始,而观察是获取经验事实的第一步,所以“科学始于观察”便成为近代科学中期以前科学认识中普遍奉行的信条。科学研究始于观察或假说,是指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可以从获得经验事实的观察实验开始,也可以通过理性思维产生科学假设开始,这两起点是近代科学家关注的中心。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科学问题的来源: 1.从社会生产和实际生活的需要中产生。 2.从科学活动的学术争论中产生问题。 3.从实践与理论的矛盾中产生问题。4.从寻求经验事实之间的联系和统一解释的需要中产生问题 5.从不同理论之间的矛盾中产生问题。 6.从某一理论自身的矛盾中产生问题。 7.从各个知识领域的空白区产生问题。

观察、假说、问题有时在时间上和步骤上是容易分辨的,有时则重叠在一起,问题和假说联系更多,它们可以指导观察,而观察同样也可以引发问题和假说。三者既可以成为研究的出发点,也经常出现在研究的过程中。它们涵盖了认识的起源和动机,因此是最基本的起点模式。与三种基本起点模式相比,尽管惊异、怀疑、审美、范式、神话等关于科研起点的说法所强调的内容稍有差别,但却都可以归结为其中的某一模式。三种模式的高度概括性既指明了研究的方向,又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说明科学家在研究的起点上有很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当然也有认为科研的起点只有问题,其它的现象都是由问题引起的,这些都还在争论中。

3、科研决策和科研定向对一个科研工作者的意义和作用如何?

答:确定科研方向,规定着科研工作的总任务,总方向和总进程,在探索未知的科学研究中,解决问题是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为前提的。没有课题,便没有探索目标和方向,也就无从进行研究。科研方向的确定能使科研人员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科研成果的获得离不开科研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知识结构。一般来讲,其知识储备越丰富,知识结构越合理,创造力越强,取得成果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在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的当今,科研人员不断补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调整知识结构才能胜任,才有后劲。

4、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答:(一)、科研选题阶段

1.调研、分析、发现问题 2.初步论证和筛选课题 3.评议和确定课题 4.制定规划确保实施 (二)、科研设计阶段

科研设计一般包括专业设计和统计学设计(或称实验设计)两部分。

课题的设计中还有一个课题分解的情况,课题分解就是把一个较大的课题分解为若干子课题的做法。对子课题分别进行研究,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有关网结。课题分解,实际上就是使问题简单化和个体化。

(三)课题计划实施阶段

1.正式实验和非正式实验。

2.课题实施的计划性和灵活性。 3.搜集和记录资料。 4.中期总结。

(四)结题阶段

5、根据选题的基本原理,在所学专业的基础上选择一个题目,并简述选题过程及注意事项? 答:选题决策的基本原理:

第一、需要性原则:社会需要与科学需要。

第二、创新性原则:指向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概念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运用创新)

第三、科学性原则:具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与事实依据,把课题置于当时的科学背景之下,使之成为可以在科学逻辑和科学实践上加以论证和检验的课题。

第四、可行性原则:所选课题必须与主客观条件相适应。

6、科学问题的来源有哪些,科研选题有何重要意义,基本原则

第一,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 “经验定律”型问题,其肯定回答就是经验定律假说。 第二,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例如:科学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 第三,从某一个理论内部的矛盾中发现矛盾。例如: “悖论”,如罗素悖论等。

第四,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例如: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物理学中的粒子说与波动说。 第五,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例如:如果社会现有的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自然就会提出许多问题,其中有一些则会转化为科学问题。

“选题”就是选定一个科学问题来进行研究。科研选题是否得当在研究工作中十分重要,它关系到科研的目标、方法、水平和价值。 选题的基本原则:

(1)创新性原则。好的选题应当是在现有背景知识中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真正有新意的科学问题。

(2)科学性原则。好的选题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前的背景知识,一定要有相关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作为依据。不要把“永动机”之类,或“伪问题”作为选择对象。

(3)可行性原则。好的选题还要认真考虑完成课题的主观条件和额观条件,不宜选得很宽、很复杂,久功不克,导致半途而废。

(4)社会需求原则。选题时还要把握好技术进步与社会经济的需求因素。

五、科学事实的作用及获取方法

1、什么是科学事实?有何规定和要求?在科学认识中有何作用?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是什么?

答:科学事实是人们通过观察和实验而得到的经验性事实

规定:(1)表述方式是个别性陈述,判断,(2)科学事实应可重复核实,(3)科学事实应准确,精确。 作用:(1)建立全部科学理论有基础。(2)验证全部理论的标准。

获取方法:观察,实验。观察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感知研究对象的过程。实验是人们利用一定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便更精确认识研究对象。观察的基本原则是:(1)客观性。(2)全面性(3)典型性。科学实验能够简化,纯化研究对象,强化研究对象,能加速或延缓研究对象的发展过程。 2、科学实验的特点?

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

a可以简单和纯化研究对象,b可以强化研究对象及其条件,c可以使研究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d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再现时过境迁的现象,e可以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 3、如何理解观察试验中的机遇?

1)机遇是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人们往往由于某个偶然的事件或机会,意外地发现了新的自然现象,并由此导致了科学技术的新突破。具有意外性和偶发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外的发现了与原来研究目标完全不同的自然事物与现象,加以研究,取得与研究目标不同的重大发现;另一类是意外地发现了与预期不同的事物与现象,经过研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方式、新手段,完成或部分完成了原来的研究目标。 2)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a机遇给研究提供了先导,启发了人们追寻机遇背后隐藏的自然界的新信息,导致作出科学发现。b机遇能为技术发明提供线索,导致在技术上作出重大发明。c机遇能为研究提供新的生长点,启发人们深入研究,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促进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3)识别和捕捉机遇的条件:a丰富的知识储备。b深厚的哲学理论修养:从认识论高度提高对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关系的理解,保证正确的方向和科学方法论的指导。c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判断力,丰富的想象力,善于创新的思维能力等,提高及时发现、识别和捕捉机遇的认识能力。

六、逻辑思维方法

1、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和非逻辑方法的基本形式有哪些?各种方法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答:(一) 科学研究的逻辑思维方法有:

1.比较方法。比较是区分两个或两类事物之间的共同点或差异点的一种逻辑方法。2.分类方法。分类是指在比较的基础上,根据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事物区别为不同种类或不同等级系统的一种逻辑方法。3.类比方法。类比是在比较和分类的基础上,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属性方面相同或相似,从而推出它们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方法。4.归纳方法.(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法)归纳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中概括出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或普遍规律的方法。5.演绎方法。演绎是通过一般来认识个别,它是以一般原理为前提推出关于个别事物结论的逻辑思维方法。6.分析方法. 分析是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解为一定部分、单元、环节、要素并加以认识的思维方法。7.综合方法. 综合是在分析基础上把客观对象一定部分、单元、环节、要素的认识有机地联结起来,形成对客观对象统一整体认识的思维方法。

(二)科学研究的非逻辑思维方法有:

1.形象思维。所谓形象思维,就是对感知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进行思维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出新形象,用直观的形式展现研究对象的特征、结构和关系,以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非逻辑思维方法。

2.直觉和灵感。直觉也叫直觉思维,它是在经验知识基础上,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思维形式。灵感是人们对于反复思索而未得其解的问题,在某种条件下非预期地获得顿时醒悟的一种思维形式。

七、技术悲观主义与技术乐观主义

1、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价值观反思)?

答:a价值是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范畴。科学技术价值是应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来考虑和评价科学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指现实的人与满足某种需要的科学技术的属性之间的关系。 b科学乐观主义是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及其社会后果持乐观的态度和看法,科技乐观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解除和摆脱人类社会的各种难题的困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能给人类带来美好的未来。 c科技悲观主义,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影响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主张抑制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d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高了人类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助长了威胁人类未来的全球问题。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更多的人为人口增长、资源枯竭、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所困扰。因此我们对科学技术对社会价值执行评价应用辩证的眼光,注意并发挥它的正面功能,同时正视并抑制它的负面影响。

e科技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的两种观点都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却显示了片面性,其共同点是将科学技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的具体的特殊价值看做是普遍的绝对价值。 f由于“双重效应”,比如核能可以用来发电,也可以用来制造原子弹;基因工程可以用来治病,也可以用来毁灭人类。所以说,如何发挥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的正面功能,尽量减少其负面影响,并非仅仅取决于科学技术本身,更主要是人类如何去应用。

g我们应具有的科技价值观:充分认识到科技是一柄双刃剑,益处和弊端是相生的,尽可能多地发挥科技的正面效应,创造价值,减少损失;科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要正确看待它与社会其他因素的关系;科技并不是单向的决定着社会的关系,要使科技和社会同时进步;科技是人的主观活动的产物,所以应该从根本处做起,即从人自身做起,科技革命和人自身的革命。

八、 学习这门课对自己的影响

1.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各项科学内容间的相互关系?

答: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有3个部分: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

(1)它们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反映了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观与社会历史观在自然实践基础上的统一性。(2)自然观和自然科学是对自然界的反映,自然观和科学观决定科学方法论,自然观导致科学观的产生。(3)科学观对自然科学具有指导作用,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可提升为科学观。(4)自然观指导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制约着自然观。(5)科学方法论既推动自然科学的研究,又推动认识改造自然界。

2.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答:(1)从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发展规律出发,主张物质是运动的,各种运动形式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主张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并在科学思想的高度上进行哲学抽象-自然观。(2)主张以科学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的研究为基础,进而对科学技术与其他社会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做价值论分析,和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外部动力及其社会控制进行研究,寻找出科技、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科学观。(3)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着力研究在科学技术活动中普遍使用的各种方法起作用的条件、制约因素以及它们的总体结构,概括和总结当代科学和技术研究活动进行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抽象,形成对科学技术活动的系统认识-科学方法论。A、自然观:以各种不同形式相互转化为中心和流动循环的自然观。 B、科学技术方法论:以实验和假说相结合的辨证综合方法论。C、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因素,它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杠杆。

  • 3
    点赞
  • 17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