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SFF硬件外形尺寸标准演进及趋势

EDSFF是一种新兴的服务器和数据中心固态硬盘规格,旨在提供更高的容量、可扩展性、性能和散热能力。E1.S和E3.S是两个主要的外形尺寸,分别针对1U和2U服务器优化,支持热插拔和多种功率配置,同时通过标准化的硬件接口提高兼容性和管理效率。E1.S通过增加宽度和优化散热解决M.2在数据中心应用的局限,而E3.S则在保持与U.2兼容性的同时提供更高的带宽和密度。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随着近几年EDSFF形态在服务器容量上的快速增长,EDSFF凭借在容量、可扩展性、性能、可维护性、可管理性、散热和电源管理方面的优势,EDSFF将重新定义服务器的下一代固态硬盘外形规格。

EDSFF概述

目前EDSFF有以下三种解释:Enterprise and Data Center Standard Form Factor-企业和数据中心标准外形尺寸(标准);Enterprise & Data Center SSD Form Factor-企业和数据中心固态硬盘外形尺寸(SSD);Enterprise and Data-center Scalable Form Factor-企业和数据中心可扩展外形尺寸(可扩展),内涵稍有不同。现在由SNIA作为SFF技术附属技术工作组(SFF TA TWG)的一部分进行维护。

EDSFF提供了一系列企业和数据中心固态硬盘外形尺寸标准,以最大程度适配1U/2U服务器,概览如下:

图1

对于SSD外形尺寸(Form Factor)标准演化,从硬件角度,可以从以下4个维度来理解标准考虑的一些关键要素:

  • 硬件接口——标准的物理硬件接口定义,除了满足电气性能要求外,相同的金手指保证了接插件、连接器、线缆等的标准化、归一化,其通用性极大的满足兼容性及扩展性设计需求,同时提升了供应链安全;

  • 物理大小——PCB尺寸大小可以最大程度适配1U/2U等服务器,充分提高了存储空间的利用率,更好的匹配大容量高密度的需求;

  • 散热能力——不同的厚度选择及配套的散热设计,充分满足系统级低成本的散热解决方案,以预期的风流量满足散热需求;

  • 可维护性——支持热拔插,提供状态指示灯,进一步简化安装和方便维护及备件更换等。

EDSFF分为E1和E3两大系列,每个系列又都分为Long和Short两个版本,即E1(E1.L、E1.S)与E3(E3.L、E3.S),并按照不同的厚度和散热配置划分出不同型号:在20W、25W基础上提供40W和70W等版本;PCIe Lane数量也在x4的基础上增加了x8和x16(E3宽度可以满足,E1最大x8),满足企业级SSD更高的读写性能。

EDSFF­——硬件接口标准化

SFF-TA-1002连接器标准定义了一种多通道卡边缘连接器,指定了四种高密度连接器尺寸:1C、2C、4C和4C+。1C连接器作为所有其他尺寸的通用基础,1C支持高达80W的12V主电源和3.3 Vaux电源,一组边带和管理引脚,以及多达8个高速差分对。2C建立在1C的基础上,并提供多达16个高速差分对。同样,4C建立在2C的基础上,并提供多达16个额外的高速差分对。

图2

SFF-TA-1002定义的尺寸适合PCIe x4、x8和x16,并且由于卡边缘连接器中的凹口设计,较长的卡可以插在较窄的卡槽中。该连接器通过NRZ编码(不归零编码)为至少56 GT /s的数据速率提供足够的信号完整性,因此它比现有的大多数PCIe信号连接器标准实现更具有前瞻性。

图3

E1、E3使用了相同的金手指,拥有更高信号质量的同时,兼容性也能得到保障。新的服务器背板连接器尺寸更小,可达到简化服务器内部设计、优化风道、增强服务器散热气流的目的。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互操作性,EDSFF系列SSD外形尺寸共享一个通用的连接器标准。

EDSFF——M.2形态到E1外形尺寸的演进

M.2主要是为笔记本电脑使用,3.3V电源供电的情况下,最大功率会受到限制,功耗达到8-12W通常都需要散热器。M.2的外形规格用在1U服务器上会面临很多挑战:

首先在散热方面,PCIe固态硬盘需要很大的散热器;其次不支持热插拔,因为连接器并不是为热插拔设计的,另外难以对固定安装的硬盘进行维护;再次,针对1U机架(1U=4.445厘米,M2宽2.2厘米)的空间利用率也不太理想。

图4

E1.S形态在数据中心1U服务器的使用上体现出巨大的优势:

  • 空间利用率:E1.S更宽(1U=4.445厘米,E1.S宽3.375厘米),PCB布局上可以满足两行NAND闪存,能够在PCB上为NAND闪存提供更多的空间,以轻松实现更高容量的SSD;

  • 12V电源供电:相对3.3V供电,相同的通流量,可以满足更高的功率水平;

  • 可维护性方面:引入包含 LED 运行状态指示灯在内的热插拔设计,使之能够在不切断系统电源的情况下识别故障和更换;

  • 散热方面:其定义了不同的厚度选项,允许套上不同的散热片,更容易冷却,有助于维持最佳性能。

对不同功率的需求,E1.S采用了不同的标准外壳和散热器尺寸:对于20W以下的卡,可以使用9.5mm厚度的对称外壳/散热片;对于更高功率的应用,则设计了一个不对称的散热器,厚度达到25mm,并允许25W。9.5mm的对称外壳对于大多数SSD用例来说是足够的;25mm非对称外壳+散热器更适合于非固态硬盘设备;对于更注重高性能的应用场景,15mm和25mm厚度的E1.S是更为理想的选择。

图5

EDSFF——U.2形态到E3外形尺寸的演进

U.2 2.5英寸盘是部署在企业和数据中心的企业级NVMe SSD主要产品形态,可以与原有机械硬盘混合使用,兼容性强、灵活度高。采用相同的外形设计和SFF-8639连接器,可同时兼容SAS、SATA和PCIe。定义于SFF-8201,长度为101.85mm (max),宽度为69.85mm,厚度有不同规格(5mm到19.05mm不等)。常用的笔记本硬盘是7mm厚度,企业级硬盘是15mm。

图6:图片来自网络

从上图SFF-8639接口看,红色标识的为PCIe,能使用4个通道,但限制了更高带宽和性能的提升空间。另外企业级厚度为15mm,相对E3.S薄盘7.5mm限制了密度的提升。

E3的高度允许SSD使用x4、x8甚至x16的PCIe接口,可实现的带宽和可配置的运行功率更高。E3.S和E3.L分为“1T”和“2T”厚度版本(T代表Thickness,1T:厚度7.5mm,2T:厚度16.8mm),共4款。其中,E3.L 2T甚至可以实现70W的全功率运行,支持SSD达到更高更强的性能。

E3.S是E3中尺寸比较接近U.2 2.5英寸盘的版本,二者可以共享一个机箱,实现不同类型硬盘的混合部署。E3设备的连接器尺寸最小的1C型号是23.88mm宽,与M.2连接器大小相同;支持PCIe x16链路的4C型号为57.02mm,比U.2的SFF-8639明显小了许多,背板可以做得更小,降低散热的流阻,更好的散热能使E3.S/2T支持到40W,从而适配PCIe Gen5和未来Gen6的性能。另外,一些服务器厂商也在探索基于E3的新型设备,如GPU、FPGA、NIC等,在存储之外EDSFF E3也将为企业级应用带来更多可能。

图7

在服务器中的应用场景

EDSFF是专为企业和数据中心而制定的硬盘外形尺寸设计规范,可以在1U服务器上实现PB级的存储能力,更可以在2U服务器上获得更加极致的存储性能。(1U=4.445厘米,2U=4.445*2=8.89厘米)。

图8:图片来自网络

EDSFF标准是面向企业和数据中心针对NAND Flash特点来优化的,逐步摆脱机械硬盘HDD的尺寸影响,可提供更灵活、扩展性更强的存储方案,成为数据中心SSD标准的演变趋势。

图9 

E1.S规格相较于M.2规范,拥有更高的存储密度,因为容纳两排NAND颗粒,满足高容量超大规模服务器的存储方案,另外比E1.L外形更短一些,针对1U服务器可提供更高效散热设计。

E1.S让SSD的体积得到大幅缩减,在1U服务器中,可容纳多达32个9.5mm的E1.S硬盘,这比使用15mm的U.2固态硬盘解决方案的密度提高了3倍多。而15mm的E1.S硬盘,与传统的2.5英寸固态硬盘厚度相同,在1U服务器中可以容纳24个,15mm的E1.S硬盘可将额外的空间用于散热,并允许使用25W的设备。其小巧的尺寸还允许服务器厂商在保留一定数量的前面板E1.S接口同时,还可提供一定数量的PCIe/OCP NIC插槽,或者与E3、U.2 SSD混合部署,非常灵活。

E1.L虽然可以容纳更多FLASH,但因为过长不利于高速信号布线,需要服务器同步更改配合;E1.L硬盘的弹性变大,一旦弯折容易造成PCB损伤,硬件可靠性变低;E1.L目的是为1U服务器提供大容量盘的解决方案。

E3.S规格可以在2U服务器中垂直安装或在1U服务器中水平安装,拥有7.5mm和16.8mm两种厚度。在传统2U服务器中,前置U.2 SSD数量最多24个,换成E3.S/2T之后可以放23个(2T厚度为16.8mm,U.2厚度15mm,所以数量上少一个);而E3.S/1T则最多可以做到46个热插拔位,密度优势相当明显。

E3.S在1U机箱中需要横过来放,16.8mm的厚盘可以放10个(与U.2数量相同),7.5mm薄盘则可以放20个,比U.2多一倍。

总结

EDSFF的外形尺寸都共享相同的协议(NVMe)、相同的接口(PCIe)、相同的边缘连接器(SFF-TA-1002)、相同的引脚排列和功能(SFF-TA-1009)。选择部分主流外形尺寸标准及应用情况对比如下图所示:

图10

到PCIe5.0后,U.2和M.2可支持的带宽和性能以及电气特性上已经很难达到要求了,切换到E1.S和E3.S是必然趋势。

E1.S是EDSFF标准演进中的明星选择,它以宽度换长度,共享相同的PCB;为足够满足PCIe Gen5及以上的固态硬盘散热能力,9.5mm、15mm会成为主流选择。

E3.S形态与U.2形态接近,传统的服务器结构更容易兼容设计,可自然过渡到E3形态。E3的额外高度可使用x8、x16的连接器,能提供更多的通道从而支持更大的带宽。2U可以容纳更多的E3.S/1T薄盘数量,密度可以进一步提升。厚盘可以满足更大功耗的要求。

忆联E3.S 1T形态的SSD验证版本目前已完成所有测试验证,正式产品也即将发布;后续也将规划E1.S(9.5mm/15mm)形态及大容量高散热需求的E3.S/2T形态产品,敬请期待。

忆联UH711a E3.S 形态

忆联E3.S 1T形态的SSD可提供1C连接器接口尺寸,性能及可靠性规格均满足各场景使用要求,随着忆联E3.S 1T 产品的到来,意味着忆联在前沿技术趋势和研发创新上已取得进一步的成果,忆联的SSD产品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也代表着国产厂商在全球SSD行业开始崭露头角。

<think>嗯,用户之前让我介绍了UFS控制器,现在又转向SSD硬件设计流程。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想了解存储设备的整体设计过程,或者他们正在从事相关项目,需要从控制器扩展到整个SSD的设计。 首先,我需要回忆SSD硬件设计的主要步骤。通常,硬件设计流程包括需求分析、架构设计、元件选型、电路设计、PCB布局、验证测试等阶段。不过,用户可能希望更详细的内容,比如各个阶段的具体任务和挑战。 考虑到用户之前询问的是控制器,可能他们了解控制器在SSD中的作用,现在想从整体设计流程的角度看控制器如何融入整个SSD。因此,在设计流程中,需要强调控制器与其他组件的协作,比如闪存芯片、电源管理、接口等。 另外,用户可能对实际应用中的问题感兴趣,比如如何优化性能、处理信号完整性、散热设计等。需要确保回答覆盖这些方面,并提供实际例子或常见问题,帮助用户理解可能遇到的挑战。 还要注意用户之前回复的结构,他们喜欢分点详细说明,包括模块解析、性能优化、版本演进等。因此,这次回答也应保持类似结构,分阶段讲解设计流程,每个阶段的子步骤、关键技术点,可能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需要验证SSD硬件设计流程中各个阶段的关键技术,比如在需求分析阶段,明确性能指标;在电路设计中,考虑信号完整性和电源完整性;在PCB布局时,处理高速信号走线和散热设计。此外,测试阶段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和可靠性测试。 可能还需要比较不同设计选择的影响,比如选择SLC、MLC、TLC或QLC闪存对设计和性能的影响,或者不同接口(如SATA、PCIe)的选择如何影响整体架构。 最后,用户可能希望了解行业趋势或最新技术,比如PCIe 4.0/5.0的应用,NVMe协议的优势,以及如何在新设计中考虑这些因素,确保回答的前瞻性。 总之,需要构建一个结构清晰、内容详实的设计流程,覆盖从需求到量产的每个阶段,结合技术细节和实际应用,帮助用户全面理解SSD硬件设计的各个环节。</think>### SSD硬件设计流程详解 SSD硬件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从需求分析到量产验证逐层推进,涵盖架构设计、元件选型、电路实现、信号完整性优化等关键环节。以下是SSD硬件设计的核心流程与技术要点: --- #### **1. 需求分析与规格定义** - **性能指标**: 明确接口协议(SATA III/PCIe Gen3/Gen4)、顺序读写速度(如3.5 GB/s)、4K随机读写IOPS(如600k/500k)、功耗限制(如5W峰值)。 - **容量与成本**: 确定闪存类型(SLC/MLC/TLC/QLC)、存储密度(如1TB/2TB)、NAND堆叠层数(如176层3D NAND)。 - **可靠性要求**: 定义TBW(Total Bytes Written,如600TBW)、工作温度范围(-40℃~85℃)、抗震等级(如1500G/0.5ms冲击测试)。 --- #### **2. 系统架构设计** ##### **2.1 核心模块划分** $$ \text{SSD硬件架构} = \begin{cases} \text{主控芯片(Controller ASIC)} \\ \text{NAND闪存阵列(Flash Array)} \\ \text{DRAM缓存(可选)} \\ \text{电源管理模块(PMIC)} \\ \text{接口电路(PCIe/SATA PHY)} \end{cases} $$ ##### **2.2 接口协议选择** - **PCIe NVMe**: 支持多通道(x2/x4)与协议版本(Gen3 8 GT/s、Gen4 16 GT/s)。 - **SATA III**: 适用于低成本场景,理论带宽6 Gbps(约550 MB/s有效速率)。 ##### **2.3 闪存通道配置** - **Channel/Target分配**: 例如8通道设计,每通道挂载2个Target(CE信号控制),实现16 Die并行操作。 - **Toggle/ONFi协议**: 根据NAND类型选择总线协议(如ONFi 4.0支持1600 MT/s)。 --- #### **3. 关键元器件选型** | 模块 | 选型标准 | 典型型号示例 | |----------------|-----------------------------------------|-----------------------------| | **主控芯片** | 支持PCIe Gen4x4、LDPC纠错、8通道 | Silicon Motion SM2264 | | **NAND闪存** | 3D TLC 176层、I/O速度1600 MT/s | Kioxia BiCS6 (1Tb/die) | | **DRAM缓存** | LPDDR4-4266、容量1GB(1TB SSD配置) | Micron MT53E1G32D2NP-046 | | **PMIC** | 支持多路输出(1.2V/1.8V/3.3V) | Richtek RT5733 | | **时钟元件** | 差分晶振(100MHz ±50ppm) | NDK NX5032GA-100MHz | --- #### **4. 电路设计与仿真** ##### **4.1 高速信号设计** - **PCIe布线规范**: 差分对阻抗控制(85Ω±10%)、长度匹配(±5 mil以内)、参考层连续。 - **NAND总线优化**: DQS/DQ信号时序余量计算(Setup/Hold Time > 0.3 UI),采用Fly-by拓扑减少反射。 ##### **4.2 电源完整性设计** - **多级滤波**: 主控核心电源(1.2V)需并联10μF MLCC + 100nF陶瓷电容,纹波控制在±3%以内。 - **电流估算**: 峰值电流分析(如PCIe Gen4x4 PHY功耗约2.5W,需2A电流供应)。 ##### **4.3 热设计** - **功耗分布模拟**: 使用ANSYS Icepak进行热仿真,确保主控结温<105℃(环境温度70℃)。 - **散热方案**: 高功耗场景(>8W)需增加铜箔散热片或导热硅胶垫。 --- #### **5. PCB布局与制造** - **层叠结构**: 典型6层板设计: ``` L1:信号层(顶层) L2:地平面 L3:电源层 L4:信号层(内层) L5:地平面 L6:信号层(底层) ``` - **关键区域布局**: - 主控与NAND距离<50mm以减少信号延迟 - 电源模块靠近主控供电引脚 - 高速信号线远离晶体振荡器 --- #### **6. 验证与测试** ##### **6.1 信号完整性测试** - **眼图测试**: 使用示波器(如Keysight DSOX93204A)验证PCIe信号质量(眼高>120mV,眼宽>0.7 UI)。 - **时序验证**: 测量NAND接口的tR/tW参数(如tPROG典型值1.5ms)。 ##### **6.2 功能测试** - **协议一致性**: 通过PCI-SIG认证测试(如Refclk精度±300ppm)。 - **FTL验证**: 使用专用工具(如ULINK Pro)监控坏块替换与磨损均衡算法。 ##### **6.3 可靠性测试** - **高温老化**: 85℃环境下连续写入72小时,检测数据保留能力。 - **振动测试**: 执行20-2000Hz随机振动(RMS 6.06g)验证焊接可靠性。 --- #### **7. 量产与优化** - **固件协同调试**: 优化读取重试(Read Retry)参数,提升QLC闪存在低Vt状态下的稳定性。 - **成本优化**: 通过减少PCB层数(6层→4层)或改用HASL表面处理降低制造成本。 - **良率提升**: 分析焊接缺陷(如BGA空洞率>15%需调整回流焊温度曲线)。 --- ### **关键挑战与解决方案** 1. **信号串扰** - 问题:PCIe Gen4信号在长走线时易受相邻信号干扰。 - 方案:增加差分对间距至4倍线宽,插入地孔屏蔽。 2. **电源噪声** - 问题:NAND并行写入时导致电源瞬时跌落(>5%)。 - 方案:增加去耦电容容值(如22μF POSCAP)。 3. **热失效** - 问题:高温下NAND电荷泄漏加速。 - 方案:固件中启用动态温度补偿(DTT)调整编程电压。 --- ### **总结** SSD硬件设计需在性能、功耗、成本之间精细权衡。随着PCIe 5.0与232层3D NAND的普及,设计重点转向更高信号速率(32 GT/s)管理与存储密度提升。未来趋势包括集成CXL协议支持、采用EDSFF外形规格,以及通过AI加速闪存管理算法。
评论 3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