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正则表达式和re模块,完美匹配中文与中文标点符号

正则表达式和re模块
世界上分两种人,一种是懂正则表达式的,一种是不懂正则表达式的。
https://darlewo.cn/getting_started_with_crawler_advanced_3.html

匹配中文标点符号: [\u3002\uff1b\uff0c\uff1a\u201c\u201d\uff08\uff09\u3001\uff1f\u300a\u300b]
匹配中文字符的正则表达式: [\u4e00-\u9fa5]
匹配大小写英文字母和数字
[a-zA-Z0-9]
【,】中文字符匹配正则表达式为\u3010\u3011(这个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进行检验)

import json
lists=[
    {
        'a':'。',
        'b':'【',
        'c':'】'
    }
]

with open('c.json', 'w+', encoding='utf-8') as f:
    json.dump(lists, f, indent=0)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import re

s = "\n\r\t@#$%^&*这样一本书大卖,有点意外,据说已经印了四五十万,排行榜仅次于《希拉里自传》。大概是大众抛弃了一位表演过火的“文化大师”后,需要再找一位有格调的“文化饰品”来装点吧?书的装帧果然有品格,书皮是淡棕色的皱纹纸,书摊老板告诉我这纸是进口的。有一个加印版是绿色封皮,差很多。开始出于对热买书的反感,没有下手。虽然很喜欢作者,但近两年,买了一些早先钟爱的作家的新作,大失所望,故此这次谨慎很多。单位主编买了一本,边审节目边看,泪水涟涟(这位领导为四十出头的女性)。干脆借来一观。半天一口气读完大半,晚上睡前读完了。睡时心里像纠了一个结,很像以前特投入地读完一本武侠书,怅然若失,随着最后一页书合上,一个世界也合上了大门。杨绛的以前的书基本都读过,包括钱钟书题写书名的三卷集,写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反右干校,写她父亲的文章印象特别深刻。但从没有像这本书,整本笔墨都是在写她最亲的两个人,丈夫和女儿。以往一直觉得杨绛的笔锋有点像奥斯丁,用很干净疏朗的笔法写身边琐事,即使是大事变,捕捉的也是实实在在的细处。以前的印象是冷静,情绪流露虽只是轻轻点一下,但仍透着一股贵族气在里头。有一位知青作家就特受不了,譬如《干校六记》中的一处,写她路见一落魄小将,如狼崽子一般,心下不由生出点快意。钱钟书的夫人自然是有傲气的。但《我们仨》太不一样了,记述她女儿罹患恶疾病故的那一章(第二部分),那种痛楚简直是倾泻纸面,虽然作者故意采用梦境式的虚幻技巧(这一手法她在《将饮茶》中已经牛刀小试,这里已经成演变为独立的一章了),想造成间离(估计老太太自己也受不了直接面对这段时间),但依然能见到处处泪渍,大概很少有读者能经受得起。我也步了女主编的后尘。有位老前辈评点说,杨绛的这本新书是她最差的一本,或许指的就是这点吧。在时人看来,让人掉眼泪的书似乎品格有问题。第三部分又回到了杨绛的一贯笔法,记述和钱钟书、钱媛共度的岁月,流畅极了,很好读,一个大学者原来是那么童稚的一个人,在书中,一家三口的心性似乎永远停留在那段黄金岁月:即封面那张四十年代的合影,圆圆。七十岁的老人、五十多岁的女儿,依旧开着五十年前的玩笑,太动人了。我就像在观看神仙的游戏。最后老太太淡淡记道: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怀念着我们仨。我是打乱次序读,先读第一部分(序),随后是第三部分,第二部分,反而印象比较好。或许顺着读,先撕心裂肺痛了一下,效果并不佳。推荐倒着看。\n\s\r\t"
t= re.findall('[\u3002\uff1b\uff0c\uff1a\u201c\u201d\uff08\uff09\u3001\uff1f\u300a\u300b\u4e00-\u9fa5]',s)
print(''.join(t))

输出:

这样一本书大卖,有点意外,据说已经印了四五十万,排行榜仅次于《希拉里自传》。大概是大众抛弃了一位表演过火的“文化大师”后,需要再找一位有格调的“文化饰品”来装点吧?书的装帧果然有品格,书皮是淡棕色的皱纹纸,书摊老板告诉我这纸是进口的。有一个加印版是绿色封皮,差很多。开始出于对热买书的反感,没有下手。虽然很喜欢作者,但近两年,买了一些早先钟爱的作家的新作,大失所望,故此这次谨慎很多。单位主编买了一本,边审节目边看,泪水涟涟(这位领导为四十出头的女性)。干脆借来一观。半天一口气读完大半,晚上睡前读完了。睡时心里像纠了一个结,很像以前特投入地读完一本武侠书,怅然若失,随着最后一页书合上,一个世界也合上了大门。杨绛的以前的书基本都读过,包括钱钟书题写书名的三卷集,写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反右干校,写她父亲的文章印象特别深刻。但从没有像这本书,整本笔墨都是在写她最亲的两个人,丈夫和女儿。以往一直觉得杨绛的笔锋有点像奥斯丁,用很干净疏朗的笔法写身边琐事,即使是大事变,捕捉的也是实实在在的细处。以前的印象是冷静,情绪流露虽只是轻轻点一下,但仍透着一股贵族气在里头。有一位知青作家就特受不了,譬如《干校六记》中的一处,写她路见一落魄小将,如狼崽子一般,心下不由生出点快意。钱钟书的夫人自然是有傲气的。但《我们仨》太不一样了,记述她女儿罹患恶疾病故的那一章(第二部分),那种痛楚简直是倾泻纸面,虽然作者故意采用梦境式的虚幻技巧(这一手法她在《将饮茶》中已经牛刀小试,这里已经成演变为独立的一章了),想造成间离(估计老太太自己也受不了直接面对这段时间),但依然能见到处处泪渍,大概很少有读者能经受得起。我也步了女主编的后尘。有位老前辈评点说,杨绛的这本新书是她最差的一本,或许指的就是这点吧。在时人看来,让人掉眼泪的书似乎品格有问题。第三部分又回到了杨绛的一贯笔法,记述和钱钟书、钱媛共度的岁月,流畅极了,很好读,一个大学者原来是那么童稚的一个人,在书中,一家三口的心性似乎永远停留在那段黄金岁月:即封面那张四十年代的合影,圆圆。七十岁的老人、五十多岁的女儿,依旧开着五十年前的玩笑,太动人了。我就像在观看神仙的游戏。最后老太太淡淡记道: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怀念着我们仨。我是打乱次序读,先读第一部分(序),随后是第三部分,第二部分,反而印象比较好。或许顺着读,先撕心裂肺痛了一下,效果并不佳。推荐倒着看。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Sound_of_ Silence」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weixin_44521703/article/details/100187377

  • 4
    点赞
  • 2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