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IA—第三周笔记

一:OSPF

OSPF也是属于动态协议的一种,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由于RIP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从而诞生。

RIP的不足点:

1.RIP是基于跳数选路:那条线路跳数少就选那条线路,容易导致选路不佳。

2.占用资源:由于RIP存在周期更新(30S更新一次),每当设备启动RIP协议的时候就会启动更新计时器,当启动多个设备时,网络每一秒多会有设备发送更新报文。

3.仅仅支持小型网络:网络跳数最对15跳,当为16跳时网络不可达。所以导致传输的网络范围小。

1.1:OSPF基本概念

1.OSPF和RIP一样属于IGP(内部网关协议),OSPF属于链路状态型协议(LS型),传递拓扑信息。RIP传递路由信息。

2.开销值=参考带宽%实际带宽

优先值为10

版本:OSPFV1(实际版本),OSPFV2(IPV4),OSPFV3(IPV6)

LSA(链路状态通告)OSFP传递的不是路由,而是LSA(LSA中存放的是拓扑信息)

3.OSPF没有周期更新机制,仅具备触法更新机制,周期链路状态刷新(30min),解决了RIP的周期更新机制占用资源问题。

4.OSPF具备跨层封装的特点,会跳过传输层进行数据传播,通过网络层进行数字标识,上层应用支持的协议。TCP—6,UDP—17,OSPF—89。

5.OSPF没有广播,只用组播形式进行通告,是用组播224.0.0.5和224.0.0.6进行数据通告。

1.2:OSPF结构部署

1.特点:区域内部传递拓扑信息,区域之间传递路由信息。

因为OSPF为拓补划分了区域,而区域内和区域间传输的信息也不同,因此LSA也分为路由LSA(描述本路由器上接口的路由信息)和拓补LSA(描述路由器之间的连接状态 )

每台路由器根据自己周围的网络拓扑结构生成链路状态通告LSA,并通过更新报文将LSA发送给网络中的其它路由器。

2.区域ID是由32bit组成

1).骨干区域

2).非骨干区域

1.3:区域划分规则

1.必须存在骨干区域

2.所以的非骨干区域必须与骨干区域相连

3.每一个网段必须属于一个区域且只能属于一个区域,即每个运行ospf协议的接口必须指定属于某一个特定区域。区域用区域号来标识,区域号是一个从0开始的32位整数; 骨干区域不能被非骨干区域分割开; 非骨干区域必须和骨干区域相连,不建议使用虚连接。

4.OSPF区域划分是基于路由器接口划分

二:5种数据包,7种状态机,2种关系,3种接口角色,4种路由器角色,3张表

2.1:OSPF5种数据包

1.HELLO

用来发现、建立、周期保活OSPF邻居关系

周期保活:默认每10S发送一次hello报文,来告诉邻居自己的存在。----hello time

四倍的hello时间都未收到hello报文,那么会认为邻居不存在。---dead time

如果修改hello时间,四倍的关系不变。

Router-ID----路由器身份标识

路由器身份标识是由32位二进制组成,点分十进制标识且全ospf域唯一 。

例如:1.1.1.1,2.2.2.2,3.3.3.3,4.4.4.4

2.DBD(数据库描述报文 )

该报文中包含了本地所有LSA信息的目录信息。

3.LSR(链路状态请求报文 )

该报文用以请求未知的LSA信息。

4.LSU(链路状态更新报文 )

该报文用以回复请求报文,该报文中携带了完整的LSA信息。

5.LSAck(链路状态确认报文 )

2.2:OSPF7种状态机

down状态(关闭状态):一旦启动了OSPF协议,且设备发送出hello报文,那么设备会进入到下一个状态。

init状态(初始化状态):当收到的hello报文中含有本地的RID值,则进入下一个状态。

2-way状态(双向通讯状态):2-way为邻居关系建立的标志且是稳定态,2-way具有条件匹配功能,匹配成功则进入下一状态,匹配失败则停留在2-way状态。

exstart状态(预启动状态):使用未携带数据的DBD报文进行主从关系选举,其中RID值大的为主设备。主设备会先进入下一个状态(但是实际上先发送数据包的设备为从设备)。

exchange状态(准交换状态):设备使用携带目 录信息的DBD报文进行目录共享。

loading状态(加载状态):邻居间使用LSR/LSU/LSAck三种报文来获取完整的拓扑信息。

full状态(转发状态):拓扑交换完成后进入该状态,标志着邻接关系的建立,且也是稳定态

OSPF数据交互过程:

1. OSPF协议启动后,路由器A向本地所有启动了OSPF协议的直连接口,以组播224.0.0.5的方式发送 hello报文。该Hello报文中携带了本地的全域唯一的RID值; 之后对端路由器B也将回复hello报文,该报文中若携带了A的RID值,则A与B建立邻居关系并生成邻居表

2. 邻居关系建立以后,邻居间进行条件匹配,匹配失败则停留在邻居关系,仅使用hello报文保活;若条件匹配成功,则可以开始建立邻接关系。

3. 邻接间共享DBD报文,将本地和邻接的DBD报文进行对比,查找本地没有的LSA信息,之后使用LSR来请求未知的LSA信息,对端使用LSU回复完整LSA信息,之后本地在使用LSAck报文进行数据确认该过程完成后,生成数据库表(LSDB)。

4. 在之后本地基于数据库表,启用SPF算法计算到达所有未知网段的最短路径,然后将其加载到本 地的OSPF路由表中,并在所有路由中选择最优路由,加载到本地全局路由表中。此时完成路由收 敛。

5. 最后邻接间使用hello报文进行周期保活,并且每30min进行一次周期链路状态刷新。

2.3:条件匹配

指定路由器(DR):将数据进行收集再将其转发给其他路由器。

备份指定路由器(BDR):备份指定路由器,当指定路由器无效时,则BDR代替DR完成工作。

其他路由器(DRother):上传信息给指定路由器和备份路由器。

在网络中,只有DRother之间才是邻居关系,其他所有设备之间的关系均为邻接关系。

例如:DRothet和DRothet之间属于邻居关系,DRothet和BDR属于邻接关系,DRothet和DR属于邻接关系,DR和BDR属于邻接关系。

在网络中,DR和BDR最多只有一个,且在网络中必须存在DR设备,BDR可以不存在。

条件匹配选举规则:

看接口优先级:各个路由器优先级默认值为1,范围为0-255;优先级越大越优。

看RID及路由器身份标识,RIP数值越大越优。

DR与BDR的选举是非抢占模式。一旦设备选举成功,不因为新加入设备而重新选举,所有设备重 启OSPF进程后才可以重新选举DR和BDR。----------reset ospf 1 process重启OSPF命令

2.4:结构突变

新增网段----触发更新----使用LSU告知对端

断开网段----触发更新----使用LSU告知对端

无法沟通----通过死亡时间来判断,从而删除路由信息。

2.5:ospf配置过程

三:OSPF扩展配置

3.1:OSPF两种下发缺省路由命令

非强制性下发

使用条件:设备必须存在某一种缺省路由,否则无法下发成功。及存在缺省路由才有效,需要自己添加缺省路由。

[r1-ospf-1]default-route-advertise

强制性下发

[r1-ospf-1]default-route-advertise always

强制性下发本地可以不存在缺省路由。

3.2:静默接口

配置为静默接口的接口对于OSPF数据包不收也不发。

[r1-ospf-1]silent-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0/0/1(接口号)

3.3:手工认证

双方均需要配置,若选择密文认证,则双方的Key ID需要配置相同。

区域认证 [r1-ospf-1-area-0.0.0.0]authentication-mode md5 1 cipher 123456

接口认证 [r2-GigabitEthernet0/0/0]ospf authentication-mode md5 1 cipher 123456

3.4:加速收敛

修改时间,全网均要修改。

[r3-GigabitEthernet0/0/0]ospf timer hello 5 ---修改hello时间,死亡时间随之更改

[r3-GigabitEthernet0/0/0]ospf timer dead 100 ----修改死亡时间,hello时间不变

3.5:修改参考带宽(建议全网均修改)

开销值=参考带宽%实际带宽

[r2-ospf-1]bandwidth-reference 10000

3.6:修改接口优先级

[r1-GigabitEthernet0/0/0]ospf dr-priority 10

display ospf peer#重启接口两端路由器

四:NAT技术

4.1:私网IP地址

10.0.0.0/8

172.16.0.0/16—172.31.0.0/16

192.168.0.0/24—192.168.255.0/24

运营商默认拥有所有公网路由信息,且不存在任何私网路由信息。

一般来说公网的路由不可以访问私网路由,但是私网路由可以访问到公网路由。:LAN(局域网)和WAN(广域网)

4.2:NAT技术概念

NAT技术实际上就是在内网边界对访问外网的数据包进行了修改,将其私网地址转变为公网地址。 NAT一般应用在内网的出口路由器或者防火墙上

NAT分为静态NAT和动态NAT

1.静态NAT:在私网边界路由器上建立并维护了一张静态地址映射表,该表中记录了公网IP地址和私网IP 地址之间的对应关系。

[r2-GigabitEthernet0/0/2]nat static global 23.0.0.10 inside 192.168.1.1

设置一个静态NAT表项将出接口ip地址23.0.0.10设置为192.168.1.1

注意:公网IP地址设置IP地址时不要使用出接口IP;设备无法分别回程流量到底是交给自己还是内部设备

设置的IP地址必须为漂浮IP,漂浮ip与出接口地址处于相同网段,且是从运营商买来的合法IP地址

工作过程:当内网数据包来到边界路由器上,会先检查其目的IP地址,然后匹配路由项, 若发现该路由的出接口为连接公网的接口,则进行地址转换。

2.动态NAT:动态NAT与静态NAT最大的区别在于地址映射表的内容是可变的,也就是说,私网地址与公网地址的对应关系从1对1变为多对1。

但是,在动态NAT当中,同一时刻,只能有一个私网IP通过 NAT转换;当上一个流量回来后,才会轮到下一台设备进行转换(多对多转换)。

1、配置公网IP组:当私网想要上网的时候随机抽出一组IP组供公网使用。

[r2]nat address-group 1 23.0.0.10 23.0.0.10 ----将23.0.0.10-23.0.0.20放入地址 组;其中的IP地址也必须为漂浮IP,公网IP地址必须连续。

2、配置ACL抓取流量 [r2]acl 2000 ----仅使用基本ACL即可

[r2-acl-basic-2000]rule permit source 192.168.0.0 0.0.255.255动作必须为允许

3、接口调用 [r2-GigabitEthernet0/0/2]nat outbound 2000 address-group 1 no-pat

address-group 1:公网创建的地址组

对于访问外网时可以使用ACL技术进行抓取内网流量,将源地址为192.168.1.0/24网段的流量抓取向外网发送。再发送之前使用NAT技术进行构造。

注意!!!抓取流量时是对于源ip使用基本ACL。

五:VLAN技术—虚拟局域网技术

5.1VLAN概念:

使用交换机实现虚拟路由器的功能。通过将交换机不同的接口划分为不同的广播域,使用不同的编号区分不同的广播域。默认端口号为VLAN1

当交换网络巨大时会产生垃圾流量问题和安全问题

垃圾流量问题:

交换机在接收到未知单播或广播帧时,会进行洪范或者广播操作,占用其他设备宽带资源

安全问题:

计算机接收到本不应该受到的数据帧,从而读取内容,交换网络PC量在200之内。

5.2:VLAN的类型

基于端口的VLAN----一层VLAN----最常用的方式

基于MAC地址的VLAN-----二层VLAN

基于协议的VLAN----三层VLAN

Access类型-----一般用于交换机与终端设备直接相连

Trunk类型-----一般用于交换机与交换机相连的接口

Hybrid类型----华为有特有的类型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