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恶损失”(Loss Aversion)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们对于损失的感受比同等数额的获得更为强烈,换句话说,人们更害怕失去已经拥有的东西,而不愿意放弃即将得到的东西。这一现象在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的前景理论中得到了详细阐述。
具体来说,厌恶损失的核心观点是:
-
损失的痛苦大于相同金额的获得的快乐:例如,失去100元的痛苦,比找到100元的快乐要更强烈。这意味着人们在面对风险时,倾向于做出避免损失的决策,即便这可能意味着错失潜在的更大收益。
-
对损失的反应比对收益的反应强烈:在大多数情况下,损失的心理影响比获得的心理影响更为显著。这种现象通常会导致人们作出保守、规避损失的行为,而非追求最大化收益。
-
心理账户和参考点:人们对于“损失”与“获得”有不同的标准,通常是基于某个参考点。例如,如果某人以100元购买了一件商品,当价格降到80元时,虽然他依然能以80元的价格购买该商品,但他可能会感到失落,因为从他最初的购买价格来看,这是一次“损失”。而如果没有这个参考点,他可能不会对价格下降有强烈的负面反应。
应用场景:
-
消费者行为:在市场营销中,商家常利用“厌恶损失”原理来设计促销策略,例如限时抢购、优惠券过期等,这些都能有效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为他们担心错过优惠。
-
投资决策:在投资领域,投资者往往会在市场波动时对亏损过度反应,而对盈利则较为冷静,从而导致他们更倾向于卖出亏损的股票,保留盈利的股票,尽管这种行为可能会影响最终的收益最大化。
-
决策理论:当人们面临选择时,他们可能会倾向于选择避免损失的选项,即便它意味着放弃潜在的更大利益。
总的来说,厌恶损失是人类行为中非常普遍且强烈的心理现象,它影响了我们的决策方式、情感反应以及行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