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一种有趣的说法,
高层管理者,最需要警惕的,便是中层“大白兔”,
何为“大白兔”?
就是那种,看上去人畜无害、与人为善,但却能力有限、不思进取,
如果仅仅是自己不思进取,倒也没那么可怕,
关键是,为了解决问题和衬托自己,“大白兔”会招揽副手,
一只“大白兔”,生出四五只“小白兔”,
这些“小白兔”,又会生出下一层“小小白兔”,
……
既已有吏胥矣,而吏胥又各有贰有副,
长此以往,人员膨胀,在所难免。

图片来源:网络
其实,这现象涉及官僚机构的本性,仔细琢磨一番,非常有趣,
宋朝的冗官问题,大家耳熟能详,
其实,各个朝代,冗官问题从来不曾消失,
从朝代初建,到末代皇帝,冗官问题,周期性发生,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以唐朝为例,
贞观年间,长安城的京官,加上地方要员,不过七八百人,
150年后,全国官员,已有近两万人,
加上胥吏,三十多万人。
明朝也是如此,
朱元璋规定,每个县衙,胥吏至多不超过六七十人,
然而到了明末,很多县的胥吏人数,已经破千。
观察历史,这是另外一个有趣的视角,
王朝的覆灭,既可以认为是外部敌人太强,难以抵御,
也可以认为,是内部系统的熵增超出临界点,使得总部的管理能力,名存实亡,
下情无法上达,上令不能下效,
混乱程度日益增长,终至不可收拾。

图片来源:网络
这是中国历史的独有现象吗?
当然不是,
现代西方国家的政府机构,同样表现出人员膨胀这一特征,
帕金森统计,从1935年到1954年,虽然海军地位下降,
但英国海军部人数,从8118人,增至3.3万人,
同一时期,英国殖民地的大小骤减,殖民部却从372人增至1661人。
他将这现象,总结成两条规律,便是著名的帕金森定律,
1、官僚机构执行一项任务,上级给多少时间,就能花掉多少时间,
上级给多少预算,就能花掉多少预算,
换言之,官僚机构的本能,便是占据所有的给定资源空间。
2、平庸的官员,如何确保自己的权力?
答案是,招揽几个更平庸的副手,辅助自己。
从这个角度看,
官僚机构,类似一个生物体,
求生,是其本性,
具体策略,就是尽可能地占有更多资源(人员编制、资金预算……),制造大而不能倒的局势,以免灭亡(部门被裁撤)。
因此,即便裁掉80%的人员,也不影响工作,符合逻辑。

图片来源:网络
当然,中国古代的官府机构,和现代科层制组织,形似神异,
虽然两者表现出相同的现象(官僚机构人数膨胀),
但其中原因,并不完全一致。
中国的冗官问题,多了一层隐秘的逻辑。
举例说明,
617年,李渊起兵,途径之地,大肆封官,
口询功能,手注官秩,一日除千余人,受官皆不取告身,各分渊所书官名而去,
李渊坐在那,嘴上问你会些什么,手里填着委任状,一天就封了一千多个官。
或谏以官太滥,
渊曰:隋氏吝惜勋赏,此所以失人心也,奈何效之!
且收众以官,不胜于用兵乎!
既然能用官位收服人心,何必舞刀弄枪!
当时劝谏李渊的家伙,想必也对官僚机构恶性膨胀的现象,心怀警惕,
但他没有想到,在李渊内心深处,官僚恶性膨胀,那都是次要的事情,
当下第一优先级是什么?
是活下去,
俺们可是在造朝廷的反,能不能看到明天的太阳都不知道,你让我考虑那么长远的事情?
现下最重要的事,是尽可能地收服人心,保证自己活下去。
毕竟,皇权是排他性的物品,只能为一人所有,
对各个时代的老大而言,官位是什么?
是在未来兑现的支票,
你现在帮我解决问题,就算未来造成财政危机,也没关系,
眼前的苟且不解决,人头都得落地,还谈什么诗和远方!
所以,历朝历代,王朝越靠后,卖官鬻爵越兴盛,
逻辑是——越到中后期,朝廷面临的问题越多,只能进一步透支未来,苟活下去。
后人回看,觉得这些老大怎么这么笨蛋,难道看不到官员膨胀的恶果?
身在局中,觉得无计可施,只得如此,甚至认为那些吝啬官位的老大,竖子不足与谋。
比如,韩信评价项羽,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
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项羽这位老大,对手下和蔼可亲,看到小兵生病,哭着送饭,
但,手下立功,应当封爵,就开始小气,拿着印章,盘个半天,还舍不得给出去,
这就是没算清利弊。
概言之,帝制时代,官僚机构恶性膨胀的另一关键因素,得从自上而下的视角,才能看清,
各个时代的boss,通过透支未来资源,解决当下问题,这是官僚机构永远膨胀的核心秘密。
关注@晏小北 ,理解芯片与经济~

图片来源:网络
9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