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知识笔记

煤地质学

目录

序绪论

  • 第一章 成煤原始物质与堆积环境
    • 第一节成煤物质
    • 第二节植物遗体的堆积环境
    • 第三节 泥炭沼泽
    • 第四节 泥炭的主要组成及性质
  • 第二章泥炭化作用和腐泥化作用
    • 第一节 泥炭化作用.
    • 第二节 残植化作用
    • 第三节 腐泥化作用
    • 第四节 造成泥炭成分、性质不同的影响因素
    • 第五节 煤的成因分类
  • 第三童 煤化作用及煤的变质作用类型
    • 第一节 煤化作用的阶段与特征
    • 第二节 煤化作用的因素
    • 第三节 煤化程度指标
    • 第四节 煤的变质作用类型
    • 第五节 煤的工业分类
  • 第四章 煤岩学基础与研究方法概述
    • 第一节 宏观煤岩组成及煤的物理性质
    • 第二节 煤的显微组成
    • 第三节 煤岩学在煤和油、气地质勘探工作中的应用
    • 第四节 煤岩学的研究方法
  • 第五章 含煤沉积体系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煤层
    • 第三节 含煤沉积体系及成煤特征
  • 第六章 聚煤盆地及煤聚积规律
    • 第一节 聚煤盆地特征
    • 第二节同沉积构造与煤层的形成
    • 第三节聚煤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 第四节煤聚积规律研究
    • 第五节成煤作用研究
    • 第六节 含煤地层的赋存与分布
  • 第七章 煤的共、伴生矿产
    • 第一节 油页
    • 第二节 煤成气及煤层气
    • 第三节 伴生微量元素
    • 第四节 碳沥青
  • 第八章 中国煤田地质特征概述
    • 第一节我国煤源的基本特色
    • 第二节聚煤盆地形成和构造演化特点
    • 第三节聚煤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的演变
      参考文献

煤层的顶底板

  在正常地层层序情况下,直接位于煤层之下的岩层,称为煤层底板;而煤层的直接上覆岩层,称为煤层顶板
  煤层底板以泥岩、粘土岩最为常见,通常呈团块状,富含植物根茎化石和不规则滑面,俗称根土岩。根土岩常含有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和其他粘土矿物,尤以高岭石最富集,可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耐火粘土矿层。在陆相含煤岩系中,砂岩作为煤层底板亦比较常见,但在煤层和砂岩层之间往往存在薄层粘土岩,个别情况下,煤层底板为研岩层或石灰岩层,煤层具有异地、微异地搬运的特征。
  根土岩的厚度由几厘米至十余米,一般约 1m。根岩与煤层的界面清楚,有时沿侧向和垂向过渡为其他岩石类型或煤层。灰白色根土岩是野外识别煤层的良好标志,但并非所有根土岩都与煤层共生,这可能是由于没有发生大量泥炭的堆积,或已经堆积的泥炭受剥蚀的缘故:同时,也不是所有的煤层之下都有根十岩,这可能与异地堆积方式有关一般认为,根岩是成煤泽植物生长的壤、植物根痕的发育和向矿物分带现象是其有力的证据,然而一旦泥炭堆积至一定厚度,植物便能扎根于有机质碎屑本身。因此,根土岩的厚度和特征与上覆煤层的厚度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煤层顶板的岩石类型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泥岩、粉砂岩、砂岩和石灰岩,这主要取决于泥炭沼泽所处的沉积环境。我国华北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太原组是海进型充填序列成煤环境主要为渴湖-障壁岛体系,泥炭堆积之后迅速被陆表滨海-浅海相石灰岩所覆盖华北地区山西组是海退型充填序列,成煤环境主要为三角洲和河流体系,煤层顶板为湖相泥岩、粉砂岩或冲积相砂岩。陆相含煤岩系中,煤层顶板有时为砾岩,是洪积扇或高坡度河流的堆积物。煤层与顶板的接触关系呈明显接触、过渡接触和冲蚀接触三种情况。明显接触是指煤层与顶板接触界限分明,界面平整,反映了沉积环境的迅速变化,过渡接触是指顶板和煤层之间夹有薄层炭质泥岩、泥岩,或质泥岩与煤薄层的互层(称伪顶)反映了泥炭沼泽向覆水盆地的逐渐演化;冲蚀接通常表现为冲相砂岩对下伏煤层的冲蚀,这种冲蚀作用可以发生于泥炭沼泽阶段,但更多的是发生在泥炭层被沉积物覆盖之后,冲蚀接触界限清楚,界面凸凹不平,造成煤层变薄或局部缺失。煤层顶、底板的稳定性,对采掘巷道、采面的维护和正常生产循环影响很大。如果顶板松软,容易发生冒顶事故;反之,如果顶板过于坚硬,则造成放顶困难。灰岩、砂岩为顶板,它们是矿井充水的重要来源;如果底板为遇水膨胀的粘土岩,会引起底鼓或软岩涌人巷道,破坏巷道,影响运输。因此,在煤田地质勘探和煤矿生产过程中应加强对煤层顶、底板岩性和岩石力学性质的研究。

矿山开采沉陷学

目录

  • 第一篇 矿山开采沉陷
    • 第一章 基本概念
      • 第一节 岩石的物理学性质
      • 第二节 地下开采引起的岩层移动
      • 第三节 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和破坏
      • 第四节 地表移动盆地内移动和变形分析
      • 第五节 地表移动盆地边界的确定
    • 第二章 开采沉陷的观测工作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 第三节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观测工作
      • 第四节 观测成果的整理
      • 第五节 岩层移动的观测工作
      • 第六节 开采沉陷观测新技术简介
      • 作业一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 作业二 地表移动观测资料的计算及整理分析
    • 第三章 地表沉陷的一般规律
      • 第一节 地表移动盆地稳定后主断面内移动和变形分布分析
      • 第二节 采动过程中的地表移动和变形的一般规律
      • 第三节 地表下沉盆地稳定后全面积开采沉陷分布规律
      • 第四节 地质采矿因素对开采沉陷的影响
      • 第五节 复杂地质条件对地表沉陷的影响
      • 作业三 求地表移动下沉速度及持续时间
    • 第四章 开采沉陷的预计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概率积分法
      • 第三节 典型曲线法
      • 第四节 剖面函数法
      • 第五节 地表移动盆地内任意点的移动和变形预计
      • 第六节 开采沉陷预计的专门问题
    • 第五章 开采沉陷实测资料的数据处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观测站实测参数的求定及移动变形分布规律的研究
      • 第三节 多个观测站实例预计参数的综合分析
    • 第六章 开采沉陷的模拟研究方法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开采沉陷的理论模拟法
      • 第三节 相似材料模型法
  • 第二篇 矿山开采沉陷的防治
    • 第七章 保护煤柱留设
      • 第一节 保护煤柱留设原理
      • 第二节 保护煤柱留设所用参数
      • 第三节 保护煤柱留设方法
      • 第四节 各种类型煤柱的留设方法
      • 第五节 保护煤柱留设工作的管理
      • 作业五 保护煤柱留设
    • 第八章 建筑物下采煤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开采沉陷对建筑物的影响
      • 第三节 建筑物变形和破坏与地表变形的关系
      • 第四节 建筑物下采煤的防护措施
      • 第五节 保护地面建筑物的条带开采法
      • 第六节 建筑物下采煤的实施方法
      • 第七节 建筑物下开采时的观测工作
      • 第八节 采动区内抗变形建筑物的设计
      • 作业六 建筑物下采煤设计
    • 第九章 水体下采煤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覆岩破坏规律错失
      • 第三节 水体下采煤条件的分析
      • 第四节 水体下采煤的技术措施
      • 第五节 水体下采煤的观测工作
    • 第十章 铁路下采煤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路基的移动和变形
      • 第三节 线路上部建筑的移动和变形
      • 第四节 铁路下采煤的技术措施
      • 第五节 铁路下采煤的观测工作
    • 第十一章 地下开采对立井的影响及防护
      • 第一节 井筒煤柱开采对立井的影响及计算
      • 第二节 柱外开采引起的井筒偏斜和破坏
      • 第三节 立井煤柱回采的技术措施
      • 第四节 立井偏斜与变形观测
    • 第十二章 开采沉陷对环境的影响及其整治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开采沉陷引起的环境影响评价
      • 第三节 开采沉陷对土地影响整治
  • 1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3
    评论
评论 3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