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欧盟议会以 564 票赞成、20 票反对、12 票弃权的绝对优势通过了《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修正案。此次修订围绕阈值调整、流程简化、实施延期等核心内容展开,同时与欧盟最新发布的 “竞争力指南针” 战略形成联动,旨在平衡绿色转型目标与市场主体活力。
一、CBAM 修正案核心调整:精准监管与流程优化
(一)大幅提升豁免门槛,聚焦重点排放主体
修订后的法案将碳关税义务的最低质量门槛从原标准大幅降低至50 吨,这一调整直接使约90% 的进口商(近 18.2 万家企业)免于监管,其中主要为中小企业。值得注意的是,钢铁、铝、水泥、化肥等关键行业的进口产品仍覆盖99% 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确保环境目标不受影响。
根据欧盟统计,97% 的碳排放来自不足 20% 的企业,此次调整通过 “抓大放小” 策略,将监管压力集中于高排放主体,预计仅约2 万家企业需履行 CBAM 义务,较原规则减少约 18 万家。
(二)简化申报流程,减轻合规负担
针对试行期企业反映的 “规则复杂、填报耗时” 问题,修正案推出多项简化措施:
- 豁免企业权利:符合条件的企业无需提交碳排放数据,可免除授权登记、申报及证书购买流程,仅需在报关时声明 “偶尔进口商” 身份;
- 程序优化:简化授权程序、排放量计算及财务责任管理,同步加强反滥用条款以防范监管漏洞。
(三)实施时间表延期:给予企业缓冲空间
为降低企业转型压力,修正案明确调整关键时间节点:
事项 | 原计划时间 | 修订后时间 |
---|---|---|
CBAM 证书销售启动 | 2026 年 | 2027 年 2 月 1 日 |
首次证书购买截止 | - | 2027 年 2 月 1 日 |
年度排放声明提交 | - | 2027 年 8 月 31 日 |
证书回购截止 | - | 2027 年 9 月 30 日 |
证书注销日期 | - | 2027 年 10 月 1 日 |
二、欧盟 “竞争力指南针” 战略:破解发展瓶颈
此次 CBAM 调整并非孤立政策,而是欧盟委员会 2025 年 1 月发布的 “竞争力指南针” 战略的重要落地举措。该战略基于欧洲央行前行长马里奥・德拉吉的《欧洲竞争力未来》报告,直指欧盟当前面临的核心挑战:
- 经济结构困境:贸易占 GDP 比重超 50%(远超中美),但人均 GDP 与美国差距扩大至 34%,数字技术创新不足贡献 70% 的生产力差距;
- 产业竞争力下滑:全球前 50 大科技公司仅占 4 家,研发投入较美国少 2700 亿欧元,能源成本(工业电价为美国 2-3 倍)与关键原材料(锂、稀土等)对外依存度高;
- 战略安全短板:75%-90% 半导体制造依赖亚洲,仅 10 国国防开支达 GDP 2% 标准。
战略三大支柱:创新、脱碳与供应链自主
1. 缩小创新差距
- 推出 “欧盟初创与扩张战略”,打造中小企业友好型创业环境;
- 通过 “应用人工智能计划” 推动大企业数字化转型,建立统一欧盟法律框架降低跨区域运营成本;
- 制定先进材料、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行动计划,强化技术自主。
2. 加速脱碳经济
- 发布 “清洁工业协议”,支持能源密集型企业向低碳技术转型;
- 针对化工、钢铁等脆弱行业制定专项行动计划,配套 “可负担能源方案” 降低用能成本。
3. 减少战略依赖
- 依托全球最大贸易协定网络(覆盖 76 国),建立清洁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保障原材料、清洁能源供应;
- 修订公共采购规则,在关键领域引入 “欧洲优先” 原则,强化供应链安全。
三、政策联动效应:绿色目标与经济活力的平衡术
CBAM 修正案与 “竞争力指南针” 的协同,体现了欧盟在气候治理与产业竞争力间的权衡逻辑:
- 对中小企业的 “松绑”:通过豁免 90% 的低排放企业,直接响应 “竞争力指南针” 中 “中小企业报告负担减少 35%” 的目标,避免过度合规成本抑制市场活力;
- 对高排放行业的 “收紧”:保留对钢铁、铝等关键领域的严格监管,确保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环境有效性,同时倒逼全球产业链低碳转型;
- 长期战略铺垫:将证书销售等节点延期至 2027 年,为企业适应规则、技术升级预留时间,同步为欧盟本土低碳技术商业化争取窗口期。
结语
此次 CBAM 修正案的通过,标志着欧盟在碳关税制度设计上从 “全面覆盖” 转向 “精准治理”。通过豁免中小企业、简化流程、延期实施等组合拳,欧盟试图在维护 “绿色先锋” 形象的同时,缓解本土企业的合规压力,为 “竞争力指南针” 战略落地提供政策支撑。然而,对高排放进口产品的严格监管,可能引发贸易伙伴的反制措施,如何平衡环境目标与国际贸易关系,仍是欧盟未来需持续应对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