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前言
在设计大型复杂场景时,一般的游戏制作流程是原画先出一个设计稿,明确场景布局、氛围以及需要新增制作的资产,然后地编相关负责人再分配时间和人员制作场景。虽说地编仅是游戏场景美术制作中的一环,但是作为地编拥有出色的场景设计能力也是身为地编一个重要且可行的技能发展方向。
在中国,写实的场景美术风格所涉及的背景题材,极大可能是古典国风。无论是仙侠还是武侠,中国古典国风都是逃不开的审美设计方向。
接下来,请跟随笔者,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中国庭院方案开始,一起来揭开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神秘面纱。
一、故事的开头——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中国庭院方案
40多年前,一群来自中国的工程师和工匠,带着20多个集装箱的庭院构件,从遥远的东方出发,最终抵达了美国纽约。这些集装箱里装满了从四川采伐的楠木,以及苏州陆墓御窑专门为这次行程烧制的砖瓦。所有的砖、瓦、木材和构件都在中国准备好,然后由苏州市园林管理局承建,再由中国工匠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内现场组装。这就是“明轩”——一个模仿中国苏州网师园中的“殿春簃”设计建造的中式庭院。
“明轩”位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玻璃天棚下,于1981年正式对外开放。作为中国第一个落户海外的苏式园林,虽说仅是一个模仿的范本,在当时也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明轩”的设计者潘谷西所绘制的中国庭院设计方案。
上图左下角的平面布局图的深色区域的部分是廊亭,包括转折型的长廊、一个内亭、一个半亭(实景图即上图的上半部分)。上图右下角是从内亭向长廊和半亭两侧望去的透视图。
下图为“明轩”的转折型长廊区域的实景拍摄。
“明轩”的模仿对象——网师园中的“殿春簃”的半亭是什么样子呢?大家可以看下面这张图:
半亭和漏窗这两处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明轩”都“抄”到了,但是“明轩”的实际效果还是不如原版的苏州园林,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明轩”的建筑构件过于呆板和标准化,缺少苏州园林曲线的美感。
其次,“明轩”虽是模仿“殿春簃”而建,细节仍未能100%复刻。比如说“殿春簃”地上鹅卵石铺就的渔网图案,与园内“渔隐”的主题相呼应。而“明轩”直接使用了地砖,虽然是小格纹地砖,但是它的尺度感、精致感远远达不到原来的精细水准。这些细节,是地编需要注意的。实际上不仅仅是地面卵石的尺度,它亭子的尺度、木构的尺度总会相比原版逊色一点、遗漏掉一些细节。
下面是网师园的另一张图,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座非常精美的园林景观,包括它的细部的各个方面。至于它的其中奥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来看看彭一刚是怎么来教我们“抄袭”的。
二、彭一刚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中国古典园林分析》的创作初衷
我们首先来看一看彭一刚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彭一刚撰写《中国古典园林分析》的初衷,就在于现存的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书籍,大部分主题都是描绘颂扬,甚至使用文言文来描述。这样的文章尽管读起来很美,引导了读者欣赏古典园林,但却不能用来指导如何创作、设计古典园林,这对建筑师来说用处还不够明显。
可能,建筑设计师更需要一本对传统造园手法作全面系统分析的书。本书就这样诞生了。
三、园林的产生:从庭到苑囿——园
那我们现在就开始从这本书,来看看彭一刚是怎么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
首先彭一刚大概花了一个章节的内容来讲述了园林的历史,这里我们不谈皇家园林和宗教园林,只聊苏州园林是怎样产生的。
首先,人先是有了房子和一片空地,于是他想装饰一下这片空地,就做成了一片小的园林。后来这个人慢慢有钱了,会渐渐得把园林做大,但是园林还一直是只属于住宅的附属功能。当园林的面积越来越大,逐渐超过住宅区域,甚至远大于住宅区域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区域,并且出现游览、景观功能时,成熟的园林体系就出现了。
园,从规模上来讲一般应比院大,但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必须带有景观意义。
苏州铁瓶巷某宅,辟园于东南一隅,堪称为最小的庭园。苏州畅园,规模不大,其与住宅相比仍处于从属地位。
苏州鹤园,其规模已超过了住宅部分,且具有一定的独立完整性。
苏州景德路毕宅,园林部分远远大于住宅,特别是拥有很大的水面,使人倍感开朗。
四、园林的特点
园林既然形成了,那具有哪些特点呢,我们来看一看彭一刚是怎么来整理的。
1、内向与外向
我国传统建筑在群体组合中通常以内向的布局形式为主,例如一般住宅建筑所采用的四合院:所有建筑均面向内而背朝外,形成以内院为中心的向心感,对周围外部空间几乎“漠不关心”。大多数庭院建筑也是这样,特别是中小型私家园林以及某些皇家苑囿中的园中园往往也取内向布局的形式。所不同的是:它们往往以水池为中心,并取不规则的平面形状,从而使所围成的空间既具有向心的特点,又具有亲切、宁静和曲折而富有变化的感觉。
上图左上角为苏州畅园鸟瞰图。苏州畅园以水池为中心,并环绕水池的四周布置建筑,从而具有向心和内聚的感觉,以求得市井之内的宁静。右下角为苏州鹤园鸟瞰图。苏州鹤园虽然分前、后两个院落,但主体部分也是以水池为中心而采用内向布局的形式。
下图即为苏州畅园实景图。苏州畅园的规模是在苏州园林中偏小型的,但是它给人的空间感受却是非常开阔的。这与它的内向的布局设计有很大关系:所有建筑尽量贴合用地外边缘,内部形成一个巨大的中空的庭院景观,庭院又以大面积的水池镶嵌其中,行走动线环绕着水池,使得各个建筑紧密联系在一起。
另外,苏州畅园的连廊布置也非常有特点,大家可以看一下上图左下角的平面布局图:它的连廊尽量做出一些凹凸曲折的设计。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明轩”的平面布局图,它为了增加空间的渗透性和层次感,也是做了转折型的连廊设计。
某些大型皇家苑囿中的园中园,为了求得空间和气氛上的对比,也往往取内向布局的形式,例如颐和园的谐趣园。
还有少数园林建筑,特别是处于大型皇家苑囿中的建筑群,则完全摈弃一般建筑所习惯采用的内向布局的形式。例如地处四周均被水面包围的岛上的建筑群,通常就适合于采用外向布局的形式。此外,建造在凸起的山地上的建筑群,或被用来当作制高点的建筑群也适合采用外向的布局形式。这是因为:山体通常使人感到阻塞,而水则使人感到通畅,因而人们总是习惯于使建筑物背山而面水。而当所有建筑物都背山而面水时,从整体上看必然形成一种以离心或扩散为特点的外向的布局形式。
采用外向布局的建筑群,由于建筑物均背向内而面朝外,因而具有离心、扩散等特性。这样的建筑物一般能给人以开敞的感觉。
濠濮间,位于北海公园东侧,坐落在一凸起的山丘上。以游廊连接的建筑群呈曲尺形,属于外向布局形式,较开敞,并可环顾四周景物。北海公园琼华岛,为全园景观中心及制高点(白塔为制高点)。白塔抬高了整个岛屿的地势起伏和体量感觉。并且岛上绝大部分建筑背山面水,以白塔为中心四散而建,具有明显的离心、扩散感。
离宫(承德避暑山庄)金山建筑群,建于离宫东南湖泊区东侧的一个岛上,地势突兀,因宜于登临眺望,取外向布局形式。以金山亭为制高点,增加了山体陡势,完全突出了整个山顶。其它建筑沿岛的南、西、北三面布置,既可观赏园内景色,又可眺望园外远山、寺宇。
2、看与被看
处于园林之中的建筑物或“景”,一般都应同时满足两方面要求:看与被看。所谓被看,就是说它应当作为被观赏的对象而存在,必须具有优美的景观效果;所谓看,就是要提供合适的观赏角度(或观景台)去看周围的景物,从而获得良好的观景条件。上述两方面要求,往往成为建筑物或“景”的位置选择的依据。这在地编中,也运用得极为广泛。
某个建筑物或“景”,与周围其他景物的关系,从视觉上讲就是一种互为看与被看的关系。
即使一亭一榭,只有巧妙地满足看与被看的要求,才能充分地体现出各种视觉关系的制约性。拙政园中的扇面亭即为一佳例。
从被看的角度讲,亭的位置选择极巧妙。自“别有洞天”进园后,它首当其冲地成为人们可以捕捉到的第一个景观对象,成功地起到了“点景”的作用。而且无论是从通往“留听阁”的曲桥或通往“倒影楼”的水廊中看它,都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所以,这在地编中的启示是:某个景点,仅考虑到从某一个角度来看远远不够,还必须考虑到另外若干比较关键的角度来看的景观效果。
从看的角度讲,扇面亭的位置选择也是十分有趣的,不仅正面临水十分开朗,其它三面通过门洞窗口均有景可对。
3、空间的对比
把具有显著差异的两个空间毗邻地安排在一起,可借两者的对比作用突出各自的特点。例如使大小悬殊的空间相连接,当由小空间进入到大空间时,由于小空间的对比衬托,将会使大空间给人以更大、豁然开朗的感觉。江南一带私家园林多居市井,由于占地小、规模有限,为了求得小中见大,多借这种欲扬先抑的方法来突出园内的重点或主要景区。
苏州留园的入口就是这种欲扬先抑非常典型的例子。当然了这种曲折的入口也是由于特殊原因造成的:入口两边的用地无法拆迁。这也造就了留园非常有特色的入口——极其狭窄而曲折悠长。
而留园做的最好的,是曲折连廊转折凹缝处小的庭院处理得非常精细,这点是我们要学习的。
下面几张图即为留园入口转折型长廊几个小庭院的实景。大家可以看到,当人们穿过连廊时,旁边小的添景给整个空间流动穿梭的趣味性增添了不少。包括游走在连廊时断断续续的窗景也增添了空间的渗透感。(“看”/障景的妙用,吸引人们继续往前探索,以至于到达主庭院时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
4、藏与露
藏与露是相辅相成的,要巧妙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藏少露多或藏多露少给人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
藏少露多可谓浅藏(即以少衬多),可以增加空间的层次感。
藏多露少可谓深藏(即以多衬少),可以给人以极其幽深莫测的感受。但即使是深藏,也得使被藏的景得到一定程度的显露,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意识到景的存在,并借此产生引人入胜的诱惑力。
一般的建筑,总是力图把正面坦荡地展现于外,园林建筑则不然,有时竟不惜把正面也掩藏起来:通过地势的高低起伏,或者茂密的树冠,仅把飞檐翘角显露在外,引诱着观者一探究竟。
比如下图的苏州狮子林卧云室,正面几乎全部为石林所遮掩,仅阁楼一角显露于外。石桥的指引,也是一种视觉上的引导,这在地编的实际运用中也很常见。
狮子林卧云室,深藏于石林丛中,四周怪石林立,松柏遮天蔽日,仅一楼之一角间或从缝隙中隐约可见,幽深莫测。
从留园中部的水谷深处看曲溪楼一角,粉墙青瓦若隐若现于由山石形成的夹谷之中,“藏”的意境耐人寻味。
苏州壶园,藏厅堂于茂密的花木深处,园虽极小,但景却很深。
5、疏与密
绘画《六法》中曾有经营位置一说,它不仅关系到绘画的构图处理,而且还涉及到书法、篆刻等艺术的布局处理。为求得气韵生动,在位置经营上必须有疏有密而不可平均对待。所谓“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所指的就是极强烈的疏密对比。我国传统园林的布局和位置经营也毫无例外地恪守这一构图原则。例如苏州留园,它的建筑分布就是极不均匀的,有些地方极其稀疏,有些地方则十分稠密,由于对比异常强烈,常使人领略到一种忽张忽驰,忽开忽合的韵律节奏感。
我们做中国园林,最忌讳的就是均匀布置树、山石或者是建筑,事实上,一般都会有疏密的强烈对比。
均匀分布,则无变化、无活力、无生气。疏密相间,则可能达到气韵生动。
留园的建筑分布极不均匀,疏密对比极为强烈。石林小院附近,屋宇鳞次栉比,内外空间交织穿插,使人有应接不暇之感,但有些部分的建筑则十分稀疏、平淡,从而使人驰而不张。除建筑外,留园山石的分布也有明显的疏密对比与变化。
留园平面布局上的疏密对比与变化,反映在空间(剖面)和立面上,则呈现出一种忽张忽驰、忽开忽合、具有起伏变化的节奏感。
6、虚与实
《浮生六记》曾指出,园林的妙处不仅在于迂回曲折,而且还表现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深或浅。
所谓虚、实,它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例如以山和水来讲,山为实,水为虚;以山本身来讲,凸出的部分为实,凹入的部分为虚;以建筑来讲,粉墙为实,廊以及门窗孔洞等为虚。
虚与实既互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只有使虚实之间互相交织穿插而到达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才能使园林建筑具有轻巧玲珑的外观。
这里主要以建筑、山石为例来说明虚实关系的处理。
墙垣,尤其是江南园林中的白粉墙,作为实的要素,在园林建筑的立面处理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廊或其它完全透空的部分,作为虚的要素可与实的墙面构成强烈的对比关系。
介于虚实之间的槅扇、漏窗等,作为半虚半实的要素,则可起调和或过渡的作用。
园林建筑的立面处理常可借虚、实以及半虚半实这三种要素的巧妙组合而获得优美动人的效果。留园中部景区南立面,以大面积实墙为背景来衬托玲珑剔透的建筑,又点缀以半虚半实的漏窗、槅扇,连廊,以及稀疏的树,具有极好的虚实对比与变化。
扬州小盘谷立面片断,建筑以实为主,仅中部留一缺口,并设一亭一石,使虚中有实。中部的山石以实为主,实中有虚(洞壑),虚实之间有良好的交织穿插。
下图所示为无锡寄畅园立面片断,两端以虚为主,虚中有实;中部以实为主,实中有虚,既有对比变化,又能协调统一。
7、俯视与仰视
这个特点其实在强调“看与被看”景点或建筑之间的地势高低变化关系。
园林建筑既然讲究利用自然地形的起伏或以人工方法堆山叠石以使其具有高低错落的变化,人在其中必然会时而登高,时而就低。登临高处时不仅视野开阔,而且由于自上向下看,所摄取的图象即今所谓的俯视视角;反之,自低处向上看所得图象即仰视视角。这种视角的变化也可以增添情趣。
俯视与仰视关系的重视,可能也与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美感有关。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飞檐翘角,可能是它的建筑美感最突出的地方。大家可以从下图看到,无论是连廊还是亭子,它的起翘走势,只有从仰视或俯视视角来看,才能尽可能突出它的曲线美、线条美。
8、渗透与层次
追求意的幽雅和境的深邃是传统园林的另一重要特点,“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诗句正是这一特点的写照。特别是江南私家园林,由于在极为有限的范围内经营,为求境的深邃,多不遗余力地以各种方法来增强景的深度感。
前面提到的藏与露、蜿蜒曲折等,都不外是为了求得含蓄、幽深所采取的某种手段。除此之外,利用空间的渗透也可借丰富的层次变化而极大地加强景的深远感。例如某一对象,直接地看和隔着一重层次看其距离感是不尽相同的。倘若透过许多重层次去看它,尽管实际距离不变,但给人感觉上似乎要远得多。传统的园林,特别是江南的私家园林,都十分善于运用这种手法来丰富空间的层次变化,并借以造成一种极其深远和不可穷尽的感觉。
园林中的廊,不仅可以用来连接建筑物并使之具有蜿蜒曲折和高低错落的变化,而且还可以用来分隔空间并使其两侧的景物互相渗透,以丰富空间的层次变化。
例如一条透空的廊,若横贯于园内,原有的空间便立即产生这一侧与那一侧之分,随着两侧空间的互相渗透,每一侧空间内的景物都将互为对方的远景或背景,而廊本身则起着中景的作用。景既有远、中、近三个层次,空间自然便显得深远。
传统园林利用廊来增强空间层次变化的实例俯拾皆是。特别是江南园林,虽规模有限,但游廊纵横,于是便使人有迷离不可穷尽之感。
拙政园的小飞虹,作为架空的廊桥既有分隔空间的作用,又可使两侧空间互相渗透,从而增强了空间层次感。
自松风亭透过小飞虹看香洲,前者为近景,后者为远景;自香洲透过小飞虹看松风亭,原来作为近景的松风亭则变为远景。
下图为自松风亭看小飞虹实景图。
9、堆山叠石
关于庭院内部叠石的摆放(一般作为障景),也是有讲究的,应考虑下面几点:一是要主从分明,错落有致;二是位置选择要巧妙,主峰一般忌居中,应避免排列成一条直线;三是山石本身应玲珑剔透,即符合透、漏、瘦、皱的原则,此外,若上大下小,则“似有飞舞势”。
石头的摆放在住宅建筑内十分常见。在规模有限的小庭院内,山石多以石峰的体形变化而取胜,若立数石峰,须主次分明,疏落有致。
留园石林小院,这是一个以山石为主题的小庭院,院中耸立着一块石峰,体形极优美,可作为揖峰轩及石林小屋的对景。
留园汲古得绠处(“汲古得绠”出自唐代韩愈的《秋怀诗十一首 五》。绠,即指井索。修绠,即长索。意思是钻研古人学说,必须有恒心,下工夫找到一根线索,才能学到手,和汲深井水必须用长绳一样。“汲古得修绠”从前便是指书房。)前院,四周散落地缀以山石,唯中央偏东数峰拔地而起,成为院内景观的重点。
留园冠云峰庭院,院内有三块石峰。主峰为冠云峰,作为林泉耆硕(读音为qí shuò,意思是高年硕德者,即年高有德望的人)之馆的对景及参观重点,高大挺拔,位于园的中部,形成一个非常强烈的景点。周围其它的装饰,无论是树木还是石头,会尽量变得矮小一点,以突出视觉中心。东侧为瑞云峰,西为岫云峰,是次要观赏对象,体形均极优美。
下图为冠云峰实景图。
10、庭园理水
和山石一样,水也是构成园林景观的基本要素之一。
园林用水,大体可以分为集中与分散两种处理方法。对于中、小型庭院,多采用集中用水的方法,即以水池为中心,四周环列建筑,从而形成一种向心和内聚的格局。特别是小园,采用这种布局形式常可使有限空间具有幽静和开朗的感觉。
至于水池本身,除少数呈规则的矩形,一般均取自由曲折的形状,并以山石驳岸,以期赋予自然情趣。
对于集中用水的理水方式,大体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以水池为中心,并使水池充满整个庭院。
画舫斋,建筑紧贴着水池四周环列,十分典型地体现了集中用水和以水为中心的布局方法,虽面积不大,却具有开朗、宁静的感觉。惟院内无剩余地面可栽培花木,加之形状方正,自然情趣稍嫌不足。此种规整或较充盈的理水方式也一般适合小的庭院。
谐趣园,与画舫斋相似也系以水池为中心,但较画舫斋自由曲折而富变化。第二种也是以水池为中心,但院内留有较多地面可供绿化或堆叠山石。
畅园,院既小又狭长,集中用水,并以水池为中心。这里注意,当水面较为狭长、面积大时,水面可用廊桥切割成不均匀的两部分,以丰富水面形状。如畅园的石桥(园林的特点一:内向与外向也有提及)、拙政园的小飞虹(园林的特点八:渗透与层次也有提及),其实都是相同的目的。
鹤园,亦系以水为中心,但四周所留地面略大,水池不足以控制全局。
网师园,位于中央的水池其大小与四周所留地面均较适当,既开朗宁静,又有山石、绿化与之呼应陪衬。
第三种,水池偏于一侧。
留园中部庭园,集中用水,但水池偏于一侧(平面示意图为右下角),从而留出较大地面堆山叠石,并于其上广种密植,各种乔、灌木以造成山林野趣,与水池相对比衬托,极富自然情趣。
苏州艺圃,也系集中用水,并使水池偏于院的北部(平面示意图为左下角),南部则以山景为主而形成咫尺山林气氛,这样,南部山景与北部水景便可构成极强烈的对比。
11、花木配置
“园,所以种树木也”,“种果为园”,从这些对园的解释来看,园林是不可以没有花木的。
如果花木配置得当,也可以形成一个有意味的景观,正如园林中有许多景观的形成都和花木有直接的联系。例如承德离宫中的“万壑松风”、“松鹤清樾”、“青枫绿屿”、“梨花伴月”、“曲水荷香”、“金莲映日”等都是以花木作为主题的风景点。江南园林也是这样,如拙政园中的枇杷园、远香堂、玉兰堂、海棠春坞、留听阁、听雨轩等,有的是以直接观赏花木为主题,有的则是借花木而间接抒发某种情趣。
中国园林不单是一种视觉艺术,而且还涉及到听觉、嗅觉等其它感官。此外,春夏秋冬等时令变化,雨雪阴晴等气候变化都会改变空间意境而影响到人的感受,这些因素往往又都是借花木作为媒介而间接发挥作用的。
拙政园的听雨轩庭院,院内一角遍植芭蕉,借雨打芭蕉而产生的声响效果来渲染雨景氛围。此外,还种有桂花、玉兰、桃、竹等以作陪衬,使四季景色均有所变化。
离宫万壑松风建筑群,位于正宫东北角的高地上。建筑群西、北两面群山叠翠。近处则古松参天,每当风掠松林,便发出瑟瑟涛声,万壑松风即由此而得名。高大的建筑也与瘦长的古松形成强烈的对比。
拙政园的留听阁,以观赏雨景为主,建筑物东、南两侧均临水池,池内遍植荷莲。“留听阁”即取意于李义山诗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五、园林的造景手法
下面来简单总结一下园林的六大造景手法。
1、借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因借无由,触情俱是(因地借景没有固定的因由,只要能触发情致的都是美妙的意境)。借景是一种巧妙的造景手法。悠悠碧水、绵绵青山、郊野浮屠塔影、邻家一枝春色,皆是借的对象。
借别处可取者为我所用,这是对园景的一种补充,也是一种升华。
下面为借景的三个实例。
玉峰塔距离昆明湖东岸(观赏点)直线距离约2.7公里。龙光塔距离寄畅园借景处约500米。
北寺塔距离拙政园借景处约900米。
2、障景——一览无余,何趣之有
在园林游览路线上,设置山石或是林木建筑等,适当阻挡园中风光,抑制视线,引导游人转变游览路线,这种造景手法叫做障景。
一览无余,何趣之有。以物障景,欲扬先抑。使园中之景不能悉入目中,游人步移而景异,幽趣自出。
障景很适合在蜿蜒曲折的路线上设置,一段路设置一个小景点,以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眼前一亮效果。
下面为障景的三个实例。
苏州的沧浪亭则是典型的以物障景,刻意引导游人转变游览路线的方式。而接下来的两个例子较为特殊。
这两个例子在做障景的同时抬高了地势,使地面随着障景有着明显的高低起伏,犹如迷宫一般让游客深陷其中。
同时,路线上的障景不仅是遍游其中的视觉障碍,总体来看更是一个完整的相对于总动线的视觉障碍,使游客站在入口处即不能一眼望到另一侧的尽头,甚是巧妙。
3、隔景——隔出层次,隔出深致
利用粉墙(用白灰粉刷过的墙)、游廊、篱落等划分空间,分隔景区。使得不同空间景色迥异,韵致有别,是为隔景。
隔景重在“隔”,隔出层次与变化,隔出庭院深深的深致。
下面为隔景的三个实例。
可见景点的划分,可使用粉墙、游廊、篱落等,增强区域感。
4、对景——两点互见,相映成趣
位于园林轴线及风景视线端点的设景,可称“对景”。
对景的设计使两处景点互见,相映成趣,增添游赏趣味。
下面为拙政园内部对景的三个实例。
见山楼和松风水阁互为对景。
倒影楼和宜两亭互为对景。
留听阁和塔影亭互为对景。
5、框景——佳则收之,俗则屏之
园林框景是天然图画,佳则收之,俗则屏之。山容水态,娇花韵柳,四时之风雅,晨昏之逸韵,均可纳入景框,一派诗情画意。这就是园林造景手法中的“框景”。
框景的“框”可使用门、窗等,把景色框住赏之。
下面为框景的三个实例。
6、漏景——隐约漏景,隐隐绰绰
漏景是由框景发展而来,可与框景视为同一类别,不同的是利用工具为花窗、漏明墙、漏屏风等。
透风漏景使景色似隔非隔,不能全现其貌。低徊园境,隐约漏景,影影绰绰,含蓄蕴藉。
下面为漏景的三个实例。
总结
至此,我们已经了解了园林的产生、园林的特点和园林的造景手法。
本文由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庭院方案作为引子,引出彭一刚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和园林的造景手法的详细介绍。
正如前言所说,笔者希望借这篇文章来给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做一个系统的分析。文章较长,希望给地编同学(或者相关美术设计人员)带来一些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趣味上的提升。也希望无论你是抱着什么样的目的或者仅仅是因为单纯的好奇心,阅读完这篇文章均能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有所收获和启迪。
引申知识
1.苏州 网师园
网师园(Master-of-Nets Garden),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城区东南部带城桥路阔家头巷11号,是苏州园林中型古典山水宅园代表作品。
网师园始建于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旧为宋代藏书家、官至侍郎的扬州文人史正志的“万卷堂”故址,花园名为“渔隐”,后废。至清乾隆年间(约公元1770年),退休的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之并重建,定园名为“网师园”。
网师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殿春簃是网师园内的一处景点,是一座具有明代庭园特色的独立小院。1979年,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以殿春簃为原型建造了“明轩”,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的首例蓝本。
殿春簃占地不到一亩,景观丰富而不局促。主体建筑将小院分为南北两个空间,北部包含一大一小两个书房,书房后有天井,种植芭蕉翠竹。南部为院落,有山石、清泉、半亭等景观。小院内部的花街铺地与主园的水景形成水陆对比,卵石铺成的鱼网图案与园内“渔隐”主题相呼应。
关于苏州网师园在本文中的集中论述,详见故事的开头——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中国庭院方案。
2.北京 北海公园
北海公园(Beihai Park)位于北京的中心地区,故宫西北部,东靠景山,南临中南海,北接什刹海,北海公园占地总面积68.2万平方米,其中水面积38.9万平方米,陆地面积29.3万平方米。是中国现存历史上建园最早、保存最完整、文化沉积最深厚的古典皇家园林。
北海公园的形成最早要追溯到辽代的“金海”,后经历元、明的扩建,成为成名副其实的皇宫后花园,清时,由于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遭到破坏,至1925年正式对外开放,定名为“北海公园”。北海公园主要由琼华岛、东岸、北岸、西岸景区组成。主要景点有永安桥、永安寺、小西天、九龙壁、承光殿等。
关于北京北海公园在本文中的集中论述,详见园林的特点一:内向与外向。
3.承德 避暑山庄 离宫
离宫是指在国都正宫之外为皇帝修建的永久性居住的宫殿,皇帝一般固定的时间都要去居住。也泛指皇帝出巡时的住所。
避暑山庄(Chengde Mountain Resort),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山庄东路6号。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清朝皇帝为了实现安抚、团结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一座夏宫,也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避暑山庄占地564万平方米,环绕山庄婉蜒起伏的宫墙长达万米,是世界现存最大皇家园林。相当于颐和园的两倍,北海公园的八倍。
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历时89年于1792年建成,主要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湖泊区、平原区和山峦区)两部分。
1961年3月4日,避暑山庄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关于承德避暑山庄在本文中的集中论述,详见园林的特点一:内向与外向、特点十一:花木配置。
4.苏州 留园
留园,曾名“东园”、“寒碧山庄”,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留园路338号,南临留园路,北至半边街,东邻市汽车客运集团有限公司,西为绣花弄,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始建,其后多有荒废易主,1953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决定修复留园,其后不断修缮整治。
留园为中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占地面积23300平方米,代表清代风格,园以建筑艺术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整个园林采用不规则布局形式,使园林建筑与山、水、石相融合而呈天然之趣。利用云墙和建筑群把园林划分为中、东、北、西四个不同的景区。留园内亭馆楼榭高低参差,曲廊蜿蜒相续有七百米之多,颇有步移景换之妙。建筑物约占园总面积四分之一。建筑结构式样代表清代风格,在不大的范围内造就了众多而各有特性的建筑,处处显示了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造园艺术手法。
1997年12月,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留园与拙政园、网师园、环秀山庄共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关于苏州留园在本文中的集中论述,详见园林的特点三:空间的对比、特点五:疏与密、特点六:虚与实、特点九:堆山叠石。
5.苏州 拙政园
拙政园(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东北街178号。作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州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拙政园占地面积78亩(52000平方米)。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所建,聘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后屡易其主,并几度入官,迭经兴衰分合。1860年至1863年曾属太平天国忠王府。1951年整修。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
关于苏州拙政园在本文中的集中论述,详见园林的特点二:看与被看、特点八:渗透与层次、特点十一:花木配置、园林的造景手法四:对景。
6.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彭一刚(1932年9月3日—2022年10月23日),出生于安徽合肥,建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名誉院长。彭一刚长期从事建筑美学及建筑创作理论研究,他撰写的《建筑空间组合论》获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此外他还撰写了《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创意与表现》等六部专著。他在国内外发表了30多篇论文,被学术界认为处于建筑理论研究的前沿。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彭一刚著。
本书在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改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本书则立足于运用建筑构图及近代空间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对传统造园手法作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这样,将可为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园林设计的建筑师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此外,还用适当篇幅来阐述南、北造园风格的差异,将会使读者进一步了解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由于服务对象不同,所处地理、气候及环境条件不同而分别呈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
7.计成《园冶》
计成,字无否,号否道人。生于万历十年(1582年-1642年)。原籍松陵(今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明代著名造园家,有《园冶》传世。
《园冶》是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专著,也是世界造园学最早的名著。明末造园家计成在江苏仪征所著,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成稿,崇祯七年(1634)刊行。全书共3卷,附图235幅。
《园冶》是计成将园林创作实践总结提高到理论的专著,全书论述了宅园、别墅营建的原理和具体手法,反映了中国古代造园的成就,总结了造园经验,是一部研究古代园林的重要著作。
《园冶》为后世的园林建造提供了理论框架以及可供模仿的范本。同时《园冶》采用以“骈四俪六”为其特征的骈体文,在文学上也有成就。
8.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因借无由,触情俱是
造园师计成在《园冶》中提出了一条造园的基本原则,即“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因”就是因人建造园林,根据园主人公的性格赋予园中景物比拟和象征,使园中景物与主人公的性格相称,借园中景物展现园主人的精神世界。“借”就是借他处景色为我所用。通过“因、借”,营造出自然天成、悠远空灵的意境。
因借无由,触情俱是。意思是因地借景并无一定的规则和成法,只要能丰富园林的空间美感,使观赏者触景生情,可以到处取之。
计成在《园冶》中介绍了五种借景的方法,远借、邻借、俯借、仰借、因时而借。
远借:指借远处的景物为我所用,为了让观赏者欣赏到远景,可以在园林的高处造亭台楼阁,既扩大了观赏者的视野空间,又能使园林充满变化流动之美。例如寄畅园借景龙光塔,这就是远借。
邻借:指把园林中临近的景色纳入到局部的环境空间中,以使局部的环境更加和谐自然,相邻的景色之间相互映衬、相互沟通,融为一体。例如拙政园西园的宜两亭借景中园景色,这就是邻借。
俯借:指借用低处景色供欣赏者俯视。例如在颐和园登上万寿山顶的佛香阁向下望去,这就是俯借。
仰借:指借用高出景色供欣赏者仰视。例如在拥翠山庄抬头就可以看到虎丘塔,这就是仰借。
因时而借:指按照时间的顺序,把园林的景色布局成春夏秋冬四个主题,季节不同,园林中的景色各不相同,各具特色。
9.景窗 漏明墙
景窗俗称花墙头、漏墙、花墙洞、漏花窗、花窗,是一种园林建筑中满格的装饰性透空窗,外观为不封闭的空窗,窗洞内装饰着各种漏空图案,透过景窗可隐约看到窗外景物。
计成在《园冶》一书中把它称为“漏砖墙”或“漏明墙”,有观眺处筑斯,似避外隐内之义。景窗用于园林,不仅可以使墙面上产生虚实的变化,而且由于它隔了一层窗花,可使两侧相邻空间似隔非隔,景物若隐若现,富于层次,并具有“避外隐内”的意味。用于面积小的园林,可以免除小空间的闭塞感,增加空间层次,做到小中见大。景窗本身的花纹图案在不同角度的光线照射下,会产生富有变化的阴影,成为点缀园景的活泼题材。
参考资料
1.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式庭院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dtlandingsuper?nid=dt_5240730653272851591&sourceFrom=search_a.
2.把中国古典园林搬到纽约大都市博物馆,歪果仁怎么看?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ODUwMDg2MQ==&mid=2651720317&idx=2&sn=da525950aea8c4be3baf477638abb4b6&chksm=bd336aef8a44e3f94ce4c1c0feb31e126fc8a391160945b9fd59b33b4e44875d20f1ba578ae8&scene=27.
3.中式设计风格的内核要在这本书里去找----《古典园林分析》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4411e72V/?spm_id_from=333.880.my_history.page.click&vd_source=481291aab27f8acefa8fc623c120205c.
4.汲古得修绠取自于哪里? https://www.ximalaya.com/ask/q5583069.
5.“汲古得修绠”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https://shicizhi.com/Sentence/e9080f6e929482b8.
6.汲古得修绠什么意思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083048438674341588.html.
7.园林六大造景手法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cmKYWE1B/?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1&vd_source=481291aab27f8acefa8fc623c120205c.
8.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虽是文学虚构,却体现了古代园林的深层意境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9026636905982843&wfr=spider&for=pc.
9.【园冶】园林的精髓——借景(下) https://zhuanlan.zhihu.com/p/696390587.
10.网师园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D%91%E5%B8%88%E5%9B%AD/1459326?fr=aladdin#reference-2.
11.殿春簃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AE%BF%E6%98%A5%E7%B0%83/6513759.
12.北海公园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6%B5%B7%E5%85%AC%E5%9B%AD/253388#reference-14.
13.避暑山庄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1%BF%E6%9A%91%E5%B1%B1%E5%BA%84/201562?fromtitle=%E7%A6%BB%E5%AE%AB&fromid=13024349&fr=aladdin.
14.留园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5%99%E5%9B%AD/453654?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15.拙政园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B%99%E6%94%BF%E5%9B%AD/154079?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16.彭一刚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D%AD%E4%B8%80%E5%88%9A?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17.《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9B%BD%E5%8F%A4%E5%85%B8%E5%9B%AD%E6%9E%97%E5%88%86%E6%9E%90/2956527?fromModule=lemma_sense-layer#viewPageContent.
18.计成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E%A1%E6%88%90/829141?fromModule=lemma_inlink.
19.《园冶》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B%AD%E5%86%B6/2848352?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20.景窗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9%AF%E7%AA%97/4483874?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