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台到数字商务科技整合平台,Gartner认为数字化转型要这么干

 

2021年10月12日,Gartner高级研究总监季新苏对外沟通了最新发布的Gartner《2021年中国信息通信技术成熟度曲线(Hype Cycle for ICT in China, 2021)》。相较于去年的版本,今年的中国ICT技术成熟度曲线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其中80%的内容都与去年相同,只是在ICT成熟度曲线上缓慢向前进了一步。今年的版本新增了“低代码开发平台”,同时去掉了“中台架构”但保留了“数据中台”。

 

季新苏强调,今年的中国ICT技术成熟度曲线,从去年的基础设施视角转变为企业IT负责人视角,也就是更偏甲方视角,相应从原先更关注技术到现在更关注CIO思考、技术演进以及对业务部门的合作是否有益等。“整体从技术驱动型变成业务与IT对齐——如何把技术真正放到业务中并产生业务价值,是否对未来业务发展产生驱动力,是否真正让业务部门感受到技术价值等等,这是今年中国ICT技术成熟度曲线的出发点。”

这就是今年Gartner中国ICT技术成熟度曲线没有收录“中台架构”的一个重要原因。从Gartner观察来看,数字化转型相对较成功的企业都是业务驱动而不是技术驱动,都是定义了业务场景之后,倒逼技术进行匹配。因此,与其说“中台架构”,Gartner更愿意提出“数字商业科技整合平台”的概念。换言之,Gartner认为数字化转型是数字化的业务转型,而不同行业对于数字化业务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建议应该“聚沙成塔”——按照优先级构建出一个虚拟平台,这就是“数字商业科技整合平台”。

中台架构是否必要?

显然,Gartner试图从一个更加通用的角度,审视“中台架构”这一中国市场的特色技术方案。实际上,自阿里提出“中台架构”以来,中台架构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各类中台架构和中台方案如雨后春笋般涌出,不同行业的中台架构有着不同的特点。特别是消费类企业的中台架构,与工业类或B2B类企业的中台架构,在业务中台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而主要相同的则是数据中台,这也是Gartner在今年保留了“数据中台”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作为“中台架构”演进概念的“数字商业科技整合平台”又是什么呢?简单理解,数字商业科技整合平台更强调业务能力的API化。“中台架构”对应着业务中台、数据中台和技术中台构成组装式企业的能力,其中数据中台和技术中台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而业务中台则是ToC业务和ToB业务各有不同形态。因此,业务中台的建设比较庞杂,而导致中台概念太“泛”。数字商业科技整合平台与Gartner提出的可组装业务系统匹配,并进一步强调API化。

所谓API化,就是将共享业务能力以API的方式对外暴露,企业的业务部门可以根据场景需求组合不同的API,从而快速形成新的数字业务。“未来的‘中台’类似于地铁站,可以屏蔽掉复杂的运维,让业务能力像搭积木一样,用低代码的方式把场景拼搭起来,这是相对比较理想的方式,而且能够促进业务的创新。”企业搭建的“中台”不是推翻现有的系统,而是一个虚拟平台,是基于现有系统能力的延伸,因此Gartner更愿意提“数字商业科技整合平台”。

API企业和API经济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早在2014年的时候,IBM就提出了API经济这一新兴数字经济趋势,并指出APP经济、共享经济和API经济的交汇以及与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交织,将产生新的方案和新的价值。然而,究竟如何构建API平台,如何下沉共享企业并提炼抽象出API,至今仍没有一个完整的商用技术方案。这为中国市场的“中台架构”以及业已成熟的结合API或以API调用为核心的各类中台软件,提供了相应的市场空间。

多云不是混合云

在谈到国内云计算市场发展趋势时,季新苏强调: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多云,这是企业上云的四个阶段。目前,中国很多企业都在强调上云要“多云”,这更多是同时采用私有云和公有云的“混合云”。而“多云”则意味着应用需要横跨部署在多个公有云平台上,或者同时使用到多家公有云平台的资源。

“多云”的场景更多来自于业务部门的驱动。例如,将某个主要应用放在某个公有云上,但同时又想利用其它云的数据分析、数据挖掘能力,这就是一个“多云”的状态,因为该应用采用了不同公有云平台的能力,通过数据连接不同的公有云平台。在某一个应用场景上用到多家公有云的能力,这就是典型的多云架构。此外,还有一种“多云”场景,即应用和数据主要使用某个云,而备份和灾备则使用另一个云,这就是平台的灾备,也是另一种“多云”。季新苏强调,在中国,更多的“多云”场景指的是“多云运营”,也就是跨不同云平台资源的统一和规范管理,而不是应用层面的“多云架构”。

在云计算市场趋势方面,现在国外也出现了“行业云”,比如微软就构建面向非盈利机构、健康医疗、高端制造、零售和金融等行业云。行业云的出现,其原因是这些行业数字化需求旺盛,并且行业的独特性明显,更重要的是行业合规要求高。在中国也是如此,但中国的行业云和国外很大区别在于,目前在中国部署是基于私有云的行业云或者私有化部署的行业云。

容器化是中国云计算市场的另一重要趋势,未来两三年将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在金融行业,越来越多的大型金融机构在使用容器。它们把一些应用已经迁到容器上,尤其是互联网相关的应用,这对加快开发的进度非常有帮助。因为容器的快速启停、快速创建以及快速恢复的能力,整个基础设施的平台脆弱性可以用快速资源捕捉的方式进行恢复。容器平台可以快速扩展、快速自愈,这是其一大核心竞争力。当然,目前容器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对于高性能计算、GPU、大吞吐量数据库等场景;尤其是对于一些核心应用系统,从“控制能力”来讲仍然偏弱,有待进一步发展。

公有云更安全

云安全是当前的一大热门话题。从Gartner的角度来看,公有云比传统的环境更加安全。如果公有云的管理到位,那么其上的应用要比部署到传统数据中心更安全,这包含SaaS和IaaS。相应的佐证包括:从公有云的第一朵“云”产品上线到现在已经十数年了,目前没有看到因为公有云自身的安全问题导致的用户数据泄漏。

从商业模式来看,云计算本身是一个快速迭代、快速交付的商业模式,其自身的创新和迭代能力要比普通的技术黑客强很多。公有云天生就是要在多租户的环境中保证其安全,迭代速度比传统厂商要快很多,逻辑上让黑客很难赶上这样的迭代节奏,因为公有云服务商有太多的数据和监控可以观察,进而可以预防潜在问题的发生与蔓延。

Gartner对于客户的建议是:云安全是需要考虑的,但是更多的不是评估“云”本身的安全,而是“到底如何安全使用云”。先看是否有信任,然后才看是否能管理。如果对于“云”本身不信任的话,其实很难谈到“是否安全”。Gartner认为,从“云安全”的角度来讲,企业应该把重心放在自身如何进行应用构建,从而运用云的最佳实践,而不是一味地评估“云数据中心是否安全”。

公有云是否安全,这还是现在很多客户顾虑的事情,尤其是大型企业。Gartner给出的建议是:首先,数据要分类。从Gartner的角度,数据分四类:公共数据、内部数据、机密数据、合规数据。公共数据,比如公司网站上的数据,是可以在公共平台上发布的;内部数据,就是内部使用的数据,如电话号码簿;机密数据,比如未发布的财务报表、未来合并或并购的数据等;合规数据,即与合规相关的数据。Gartner建议从前两个数据开始,以验证“上云过程是否可以”。因为云安全管理是一种能力,但是完成“上云”过程是另外一种云能力,这也非常重要,但也是很多企业都缺乏的。

虽然“云安全”相对传统安全进行了“颠覆”,但并不是完全排他。首先,不是所有的应用都会上云,原有的一些安全举措仍然有效;第二,上云后建议打开云原生的安全管控能力,包括对工作负载安全或者对用户访问行为分析,云上提供的数据相对很全面;第三,如果采用私有云、公有云或者多个公有云。在多云的环境下,Gartner建议考虑使用第三方工具把云安全管理起来。

总结来说:Gartner的2021中国ICT技术成熟度曲线,更多的反映了甲方企业对技术未来投入的视角,强调技术创新对于业务的影响力以及真正创造业务价值。把新技术用于生产实践,这是中国ICT技术成熟度曲线的未来走向,这也反映了数字化转型的下一阶段:把技术与业务相结合,从业务场景倒推可落地的技术方案,这也是数字技术创新的锚点。(文/宁川)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