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重点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重点

这篇资料整理是根据我们20级计科学长的原始资料:https://github.com/J1aM1ng/SDUCS-Material/tree/master/%E9%A9%AC%E5%85%8B%E6%80%9D%E4%B8%BB%E4%B9%89%E5%9F%BA%E6%9C%AC%E5%8E%9F%E7%90%86%E6%A6%82%E8%AE%BA(感谢大佬)进行了我自己的理解和优化,涵盖了2024年考试的所有大题和很大部分的选择,如果把这份资料背过应该可以拿到一个比较高的分数~,如果想要追求极致的分数,还需要对于课本有熟练的掌握和深刻的理解,希望可以对学弟学妹们有所帮助!
tips:不要临时抱佛脚!不要临时抱佛脚!不要临时抱佛脚!

一、二、三章(哲学)
  •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条件(思想条件),构成,基本特征,立场,当代价值
    • 思想条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P5
    • 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P2
    • 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P10
    • 基本特征: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 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尤其是中国的历史进程。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日益焕发出旺盛生命力。P13
  • 哲学是什么
    •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P20
  •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意义
    •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P20
    • 内容
      • 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本源
      •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 可知论
        • 不可知论
    • 意义
      •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和把握世界发展的规律。P21
  • 物质的定义及其意义
    • 定义: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P22
    • 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的意义)P22
      •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 运动和静止(的定义)及其关系
    • 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P23
    • 相对静止: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 空间等额相对位置暂时不变
      • 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
    • 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 时间和空间;P23-24
    •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 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 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 时间和空间具有客观性,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不可分割讨论
  •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P24-25
    •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 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性;P25
    • 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 能动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客观规律
  •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P28-30
    •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统一于物质
    • 体现
      • 意识统一于物质
      • 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
        • 人类世界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 人类获取生产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 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不同
    • 人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P29
  • 规律的特征
    • 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 联系及其特征;P31
    • 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 特征: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 发展的实质(发展是什么
    •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 辩证法的核心;P37
    •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基本属性之间的关系
    • 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 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称为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称为同一性
    • 基本属性之间的关系
      •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统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通过斗争性来体现
      •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
  • 矛盾的普遍性及其特殊性之间的关系;P38-39
    • 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 特殊性:各个具体事务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 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P39
    • 主要矛盾: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 次要矛盾: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
  •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 主要方面:在每一对矛盾中,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 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的一方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 两点论与重点论;P39
    • 两点论:在分析事物的矛盾时,不仅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而且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不仅要看到矛盾体系中存在着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且要看到次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
    • 重点论: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 质、量、度;P40
    • 事物包括质量度三方面的规定性
    • 质: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 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 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
  • 量变质变及其关系;P40
    •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
    • 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 关系
      •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 肯定方面,否定方面;P41
    •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的方面和否定的方面,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作用,当否定的方面上升至支配地位时,事物就会由肯定走向对自身的否定,再由否定走向更高阶段的肯定,即否定之否定。
    • 肯定因素: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
    • 否定因素: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 辩证否定;P41
    •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 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特征;P41
    • 事物自己发展自己的完整过程构成了否定之否定规律
    •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
    • 特征
      •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实践及其基本形式、特征;P57
    • 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 特征: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 形式
      • 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
      • 社会政治实践
      • 科学文化实践
  • 主客体及其关系;P58
    • 实践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 实践客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 关系
      • 实践关系(最根本的关系)
      • 认识关系
      • 价值关系
  •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P61
    •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P62
    • 一个人的知识,不外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
    • 直接经验是自身实践的得出的
    • 多数知识来自于间接经验,是从书本和传授中得来的
  • 认识的过程和规律性;P72
    • 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 实践与认识的辨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辨证发展过程
    • 规律性: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发展,往往充满了曲折以至反复,因而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P67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 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 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 关系
      •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74
    • 在实践和认识的辨证运动中,主观必须统一于客观,认识必须统一于实践。这种统一是认识和实践的矛盾在发展中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思维的能力(辩证,战略,底线,历史思维能力);P49
    • 辩证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是指从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出发,分析矛盾、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 具体表现为:从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及其发展过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抓住事物主要矛盾和矛盾的额主要方面
    • 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是辩证思维与历史眼光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的具体表现和实践运用,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
    • 战略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强调思维的整体性、全局性、长期性,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战略思维能力是一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 底线思维能力: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根据我们的需要和客观的条件,划清并坚守底线,尽力化解风险,避免最坏结果,同时争取实现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
      • 底线:不可逾越的界限,是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
  • 真理及其基本属性;P74z
    • 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 基本属性
      • 客观性(本质属性):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 一元性:在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 绝对性和相对性
        • 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P80
    • 真理和谬误相互对立
    •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表明,真理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 真理的标准;P83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P84
    • 确定性:绝对性,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归根到底性、最终性,离开实践,再也没有其他公正合理的标准。
    • 不确定性:相对性,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条件性
  • 真理和价值的统一;P91
    • 真理和价值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
      • 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
      • 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脱离了价值尺度,真理就失去了主体意义
  •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P106
    •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 唯心史观的缺陷;P106
    • 至多考察了人的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不懂得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不懂得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 社会存在(的构成);P107
    • 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 构成: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P112
    • 社会意识在根本上收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P111
    • 辩证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P119
    • 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 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及其关系;P124
    • 社会关系区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部分
    • 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 关系:辩证统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 生产关系的构成;P118
    •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最基本)
    •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 产品分配关系
  • 为什么说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P117
    • 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与生产力中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等因素相结合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 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
    • 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
    • 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 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从以上意义上来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和曲折性;P128
    • 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迄今最进步的社会形态,它走向成熟,取得最后胜利,必然要经过曲折复杂的斗争和长期发展的过程。
  • 社会主要矛盾及其作用;P130
    • 社会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在社会发展过程一定阶段上起主导作用的矛盾。
      •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作用: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的原理,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对历史的作用及其局限性);P150
    • 作用
      •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地量
    • 局限性
      •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 经济条件
      • 政治条件
      • 精神文化条件
  • 历史人物及其作用;P154
    • 历史人物: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 作用:历史人物有些起推动历史前进的进步作用,有些起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作用。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 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 历史分析方法: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用发展的观点给予如实的评价。
    • 阶级分析方法: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
四、五章(政治经济学)
  • 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商品经济产生的原因;P161
    • 存在社会分工
    •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价值,商品的价值量),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P162
    • 商品的二因素
      • 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商品的自然属性)
      •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
      • 关系:对立统一。对立性体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着,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 交换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 劳动的二重性
      •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二者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个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 商品的价值量
      • 价值量是由劳动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劳动量按劳动时间来计量
      •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水平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 简单劳动复杂劳动;P165
    • 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有密切的关系
    • 简单劳动: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 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P164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 商品价值形式的四个阶段;P165
    •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 一般价值形式
    • 货币形式
  • 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P165
    • 本质: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 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P167
    • 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 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 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 作用
      •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 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P177
    • 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资本主义得以迅速发展的历史过程。
    • 途径
      • 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 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暴力地殖民掠夺
  •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P180
    • 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 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及其划分的意义;P185
    •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 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 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 划分的意义:进一步解释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
  • 剩余价值及其生产方法;P181
    • 剩余价值: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后,在消费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 生产方法;P187
      •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 超额剩余价值
    • 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 资本积累;P190
    •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 资本的有机构成;P191
    • 资本的技术构成: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 资本的价值构成: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较作资本的价值构成
    • 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较作资本的有机构成,用C:V来表示,c为不变资本,v为可变资本
  • 资本循环及其条件,资本周转;P193
    • 资本循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 资本循环的条件
      • 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并存
      • 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
    • 资本周转:资本在运动中增值,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叫做资本周转
  •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P195
    • 社会再生产: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
    •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 两大部类
    • 社会生产可以划分为两大部类
    • 第一部类: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
    • 第二部类:由生活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 经济危机;P200
    •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 资本主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
    •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 工资的实质;P196
    • 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 平均利润
    • 为了得到尽可能高的利润率和尽可能高的利润,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大量资本必然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投到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平均化,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按照平均利润率计算和获得的利润,叫做平均利润
  • 生产价格
    • 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是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
  • 垄断-垄断价格,垄断利润;P214
    • 垄断: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 垄断利润: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指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
    • 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垄断利润(其中前两个加起来是生产价格)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式,作用;P218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 形式
      • 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 国家和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 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 宏观调节
      • 微观规制
    • 作用;P221
      • 首先
      • 其次
      • 再次
  • 经济全球化(表现,原因,作用,我们的态度,如何应对);P228
    •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某一国家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
    • 表现
      • 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 贸易全球化
      • 金融全球化
      • 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 原因
      •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
      • 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
      • 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保障
    • 作用
      • 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 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 经济全球化推动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发展
      • 经济全球化促进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
    • 我们的态度(如何应对);P232
  • 二战之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后资本主义时代);P233
    •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 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 政治制度的变化
  • 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P269
    •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根本依据
    • 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肩负着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世界的历史使命
    • 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 社会主义社会要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为生产的根本目的
    • 社会主义社会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 社会主义社会要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地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地领导
    • 社会主义社会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全面进步,并最终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 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P295
    •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 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题型

  • 选择题
    • 单选:三十个,一个一分。共30分
    • 多选:十个,一个两分。共20分(只要和答案不完全一样就不给分)
  • 材料题(两个题,共50分)
    • 哲学部分
    • 政治经济学部分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