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固态硬盘的擦写次数只有千次,用完以后会坏吗?

速度和容量,SSD如今都做到了

它可以很快,也够能装

那么寿命呢,能不能靠得住

一块固态硬盘能用多久

谁在决定固态硬盘的寿命

机械硬盘的寿命一般以年计算

而固态硬盘的寿命则是由

闪存颗粒的“写入寿命”和“容量大小”决定

写入寿命即我们常说的擦写次数(P/E数)

闪存分为SLC、MLC、TLC及QLC

随着容量的不断提升

它们的P/E数逐级下降

以目前主流的TLC颗粒为例

PE数在3000-5000次左右

我们知道

固态硬盘内部闪存完全擦写一次消耗1次P/E

那是不是用完一块固态硬盘的PE数

它就要“挂”掉呢?

固态硬盘的寿命怎么计算

虽然擦写次数只有数千次

但它可不是个“短命鬼”

其实对于固态硬盘来说

读取数据是不消耗使用寿命的

关键还是在写操作

计算SSD的最大寿命,一般可采用如下公式:

SSD寿命=(闪存P/E × SSD闪存容量)÷(写入放大系数 × 年数据写入量)

以一块512GB的SSD为例,其闪存P/E为3000,写入放大数值为5(较大值),年数据写入量为10000GB。可以得到:(3000*512)/(5*10000)=1536000/50000=30.72年。

综上

一块512GB的固态硬盘

在每天写入约30GB,写入放大数值为5的情况下

最高寿命可以达到30.72年

这个数据可信吗?

没错

但这是最大理论寿命

也就是说在这30.72年内

固态硬盘的各部件需完全正常

才可以达到这个使用寿命

那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固态硬盘的寿命呢?

影响固态硬盘寿命的WAF

WAF (Write Amplification Factor, 写入放大值)

是影响固态硬盘寿命的关键指标之一

根据固态硬盘读写机制

在进行写入操作时

必须先将原有数据擦除

如此多次操作

实际增加的写入数据量与计划写入数据量的比值

就是所谓的“写入放大”

举个例子

假设要写入5GB的数据

而要完成这个指令

SSD实际执行的数据可能是10GB

此时写入放大系数就是2

写入放大值越高则对固态硬盘寿命影响越大

所以,写入放大值越小越好

衡量固态硬盘寿命的TBW

那么如何更直观的衡量一块固态硬盘的寿命呢?

业界有个指标叫“TBW(Terabytes Written)”

指固态硬盘支持的总写入数据量

它是衡量SSD寿命的主要参数之一

以某态TiPlus7100 1TB版为例

其支持600TBW总写入数据量

也就是614400GB数据的最小寿命

据统计,常规使用情况下

1TB的SSD

基本四个月左右消耗1次PE

而随着容量的提升

相同工况下消耗的PE次数会逐渐下降

同款SSD容量越大则寿命越长

当前,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固态硬盘产品容量、价格优势愈发明显,产品质量相当稳定。日常使用下,即使用到电脑更新换代,SSD通常也可以正常使用。可以说只要没有不当的使用习惯,那对它寿命的担心,大可不必。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