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以后读书报告(不定时更新)

 

1.《面纱》

2.《无声告白》

3.《杀死一只知更鸟》

4.《谁带回了卡伦迪娜》

5.《一直下雨的星期天》

6.《窄门》

7.《田园交响曲》

8.《背德者》

9.《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

10.《悉达多》

11.《时间的针脚》

12.《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13.《乡土中国》

14.《人类简史》

15.《语言本能》

16.《黄雨》

17.《情书遗产》

18.《三个同姓人》

19.《历史和天气的相爱相杀》

20.《布鲁克林有棵树》

21.《冬之旅》

22.《大秦帝国》

23.《人的大地》

24.《历史在你我身边》

25.《扫起落叶好过冬》

26.《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27.《世界是对的,你也是》

28.《巨婴国》

29.《千年烟月在》

30.《顾随诗词讲记》

31.《中国古典文心》

32.《魏晋风流》

33.《千年霜月千家诗》

34.《社交红利》

35.《美德的起源》

36.《斯通纳》

一位因一首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而爱上文学的农家子弟,在拿到文学博士之后,生活似乎并没有给予他“知识改变命运”后的一帆风顺:
他娶了银行家的女儿,却在一个月内意识到了妻子的歇斯底里和婚姻的失败;因为过度坚持原则,答辩时没照应系主任门生的面子,之后一辈子窝在系里被穿小鞋,到死都是助理教授的位置;有过一场和女助教短暂的婚外情,终于也毁在混蛋系主任的手里;唯一的女儿因为病态的家庭关系而早早怀孕嫁人,逃离家庭。然而这一切他似乎都平静地忍了下来;没有离婚,没有离开那座大学,没有跟助教私奔,没有疯,没有自杀,在系主任威逼退休的战争中坚持到最后一刻,直到检出癌症为止。临死前身边除了老友和怨偶般的妻子,就是自己书房里的书。
剧透到这里,很难说他不是一位loser,书中斯通纳自己不止一次的迷茫,自己的生活是否值的过下去,是否有过生活。在他努力获得的学问有中有这样一份认识:从长远看,各种东西,甚至让他领悟到这点的这份学问,都是徒劳和一场空,而且最终要消解成一片撼动不了的虚无。
写这的时候,正值中兴程序员跳楼事件,突然让我想到死是件很容易的事,活着才是不容易的。

 

37.《光荣与梦想》

罗辑思维推荐之书。讲述的是1932-1972年美国社会史,非严格意义上的史书,冗长的篇幅,初看很激动,风云涌动的时代背景,小女子也有踮起脚攥紧拳头改变点什么的想法,读到后面也忘得七七八八了,尴尬。

 

38.《人口原理》

写于200多年前的一本薄书。论证人口以几何级数增加,生活资料以算术级数增加,人口增长必然超过生活资料增长,人口过剩和食物匮乏是必然。因此,必然发生强大的妨碍,阻止人口的增加,这种妨碍就是贫穷与罪恶。当然作者也没有忽视战争、瘟疫、自然灾难等其他抑制因素,但他把这些因素视为偶发的,并且都认为是生活资料压力所带来的后果,除此之外还有对中国的片面看法,有其局限之处。
然而他的理论不断作为源问题被提及,并在这个基础上修正完善甚至颠覆,这就是马尔萨斯特别的意义所在吧。

 

39.《一路两个人》

看的时候正面临着一些选择,对新生活的展望让我有了一份标注热情的日历。
我意识到生活总想告诫我们,我们眼中的世界只不过是公开版本。而地下王国,无论是教堂或是病房或是烟雾缭绕的地下室,支撑着余下的部分。

 

40.《一颗心的沦亡》

茨威格短篇小说集,同名小说《一颗心的沦亡》讲述的是一位叫索罗门老人和家人外出度假,却意外发现自己的女儿半夜和男人私会,作为父亲的他悲愤不已,却没有勇气去教训女儿甚至是说出这件事情。对女儿行为的愤恨,随即变成了对自己的辛苦付出的惋惜、不平。之后转换成对自己无能的叹息,为自己在家人面前的卑微和怯懦感到无比耻辱,“我在她俩面前一向是个弱者。任何事情上,我总是让步”。变得敏感脆弱的他,之后女儿和妻子的每个行为在他看来,都是嫌弃和冷漠,都是虚伪和虚荣,他内心激烈挣扎,却仍然没有勇气说出一词一句。最后,身心饱受折磨的他接受手术后,女儿的出现又刺激了他的神经,愤恨之中离开了人世。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故事,为老人惋惜,然而开头预言就已明了,“为了给一颗心以致命的打击,命运并不是总需要积蓄力量,猛烈的扑上去;从微不足道的原因去促成毁灭,这才激起生性乖张命运的乐趣。”

 

41.《托斯卡纳艳阳下》

"我打算在异国买一幢房子,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巴摩梭罗。它高大、方正,是杏黄色的。巴摩梭罗是由渴望和阳光组成,就像我"
西方版的“面朝大海,喂马劈柴”,不置可否,但不论身处何境,都有对生活的热情何其荣幸。

 

42.《里尔克诗选》

在团建的民宿里发现的一本诗集,作者略有耳闻。
《浪子出走》
那么出走:为了什么?由于冲动,由于天性,由于不堪忍耐,由于晦冥的向往,由于不可理解和不理解:担起这一切的情累并且可能会徒然脱落固有的掌控,以求莫名其妙的孤独而死————这难道是新生活的开始?

 

43.《利用python数据分析》

一整个哪也不去的七月、八月......
本书系统讲了NumPy、Pandas、Matplotlib等几个数据分析库的使用及对金融数据分析的应用。勤勤恳恳看了两个月,也可以粗糙完成从数据爬取到可视化分析的基本流程。

 

44.《数学之美》

大学老师推荐的书,偶然在公司书架上翻到,惊喜,继而遗憾。
从小都被教导数学的重要性,却也乏善可陈。很难想象一些看似毫不相关的领域居然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来构建(比如新闻分类背后的余弦定理,再比如简单条件概率公式加上马尔可夫假设做到的机器翻译和语音识别),大概这就是数学之“美”吧,纷繁技术细节背后最曼妙的骨架,没有一丝累赘,简洁、有力。

 

45.《大河》

有时,那些颠覆我们生活的事件并非一开始就如大难降临,相反,它们让人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开篇是这样描绘的。行文十分流畅的一本小说,简直是一口气读完的。
故事发生在美加边境的一个宁静家庭,因美国反战嬉皮士青年大河的出现引起的一系列变故;多年后母亲临终,他们才被迫意识到:秘密比真相伤人更深。

 

43.《衰落与瓦解》

不得不说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不太正常,主人公保罗因一次捣乱的校园聚会,不幸被学校开除,连带被剥夺了遗产继承权,无奈去乡村教书,而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急于向他讲述自己的生平:喜欢自由的格莱姆斯,与怀疑斗智的普伦德格斯,沉迷惊险传奇的菲尔布雷克,神秘的费根博士。奇怪的人、荒诞的情节,最后在爬上来甩出去,甩出去爬上来的大轮盘比喻下,试图说明生活的两层意思:有机体的变化和不可避免的往大轮盘上爬。奇怪的是,这爬上去往中间挤等到了中间,却像根本没有开始一样。

 

44.《逃避自由》

大学时看了本书作者的另一本书《爱的艺术》,没看懂。
争取自由是人类历史演进的一大动力,然而分分合合的历史却也告诉我们,渴望臣服也是人类一大天性。如果政治、经济、社会没能为个人化的实现提供基础,滞后的安全感便会使自由成为一个难以忍受的负担,继而等同于怀疑,缺乏意义和方向。这时焦虑和无能为力感会让人产生两种逃避机制:信奉权威主义;或者强迫性趋同。
然而显然不是想表明高举自由的终点是放弃自我。无论意识与否,活着的最大耻辱莫过于不是我们自己,自发的展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从物质上和思想上把握它,是自我定位和寻找方向的最安全的办法,即“积极的自由”,我想也是成长的基本前提。

 

45.《在巴格达遇到简奥斯汀》

两位素不相识的女人,伦敦的BBC记者碧,巴格达的英国文学教授梅,因一则新闻事件,历时三年多的书信往来记录。
碧讲去纽约玩去德国度假区音乐节和女儿们的互动,和老公的相处;梅讲她在学校的恐吓,考试,黑市买燃料,宗教教派,萨达姆,及她们共同的愿望争取出国。同一片天空下,实实在在的人生际遇,抛开国际大势的搅动,我想民主或是极权,对于真实可感的伊拉克人民来说差别或许并不大,远离战火的安稳日子才是最惦念的。

 

46.《以色列:一个国家的诞生/在危机中生存/赎罪日》

我认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一个千年前存在过的国家很荒谬,即使主人公是二战期间饱经苦难的犹太人。
知乎上买的电子书系列,了解以色列国家历史的故事书:
从一战后,协约国(英法俄)对同盟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的瓜分说起:
1915年:塞克斯-皮尔斯协定,英方对阿拉伯领导人侯赛因许诺瓜分中的”仁义“
1917年:英发表贝尔福宣称帮助犹太人建国;俄国十月革命,塞克斯协议公布于世
1920年:英获巴勒斯坦和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法获叙利亚
1921年:英帮忙建伊拉克王国和外约旦国,国王均是侯赛因的儿子
1922-1936年:大量犹太人涌入巴勒斯坦地区,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冲突不断,犹太人建立”伊尔贡“(在巴勒斯坦制造恐怖气氛的组织)
1937年:划分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获20%的土地,阿拉伯人获70%的土地并与约旦合并,剩下10%英自治
1939-1945年:二战,英国衰退,纳粹屠杀犹太人,世界舆论支持建国
1947年:英在撤退时,将巴勒斯坦问题交给联合国处理,联合国通过181号协议(在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根据分治决议的蓝图,阿拉伯国国土11203平方公里,约占当时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人口中阿拉伯人为72.5万人,犹太人为10万人;犹太国国土为14942平方公里,约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人口中阿拉伯人为49.7万人,犹太人为59.8万人。决议还规定:成立耶路撒冷市国际特别政权,由联合国来管理)
1948年5.14:英结束对巴勒斯坦的统治,在英国的托管期结束前一天的子夜,犹太人宣布成立以色列
1948年5.15:第一次中东战争(独立战争)。在以色列建国后几小时内,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战争正式开始。以犹太获得78%的土地告终,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沦为难民。
1956年10.29: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对埃及发动的军事行动。美苏介入,迫使战争成果西奈半岛归还埃及。
1967年5.15: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以色列在耶路撒冷新城的庆祝独立日,埃及陈兵西奈半岛,以军先发制人,仅六日以军取得绝对胜利:占领了埃及控制的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约旦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旧城,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数十万阿拉伯平民逃离家园沦为难民。
1973年10.6:第四次中东(赎罪日战争)。在阿拉伯世界的赎罪日,埃及与叙利亚分别攻击六年前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战败后,埃及成为首个承认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

 

47.《谈美》

人心之坏,在于“未能免俗”,意义大半起于实用,不能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作为企求。
人生是一种广义的艺术。为正名析理,我们将人生拆分成实用、科学、美感三个部分,力求平衡发展互不冲突,这种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大而进退取与,小而声音笑貌,不能冲突。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过去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千古豪达依旧。

 

48.《西方世界的兴起》

致敬威廉·麦克尼尔书写史风格而买,结果买成了经济类的书,哎唉,还好此书篇幅不长。
只有当资源相对于社会需要变得日益短缺时,才会出现改变所有权的压力。10世纪,土地富余不值得花费代价去发明土地利用的专有权;13世纪,人口暴增,边疆运动也无法降低劳动力的价值缩水,一方面禁锢在土地上的部分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业部门涌动,市场扩大造就了职能的专业化及工艺品的精益求精,另一方面土地实际价值的攀升给各利益集团提供所有权建立及确定的强烈刺激;14世纪-15世纪,在经历了马尔萨斯现象中必然妨碍(饥荒、瘟疫、战争等)后,经济和社会秩序陷入混乱,不妨认为这是一个旧时代的终结。同时期民族国家的出现,和世纪末航海技术的发展,是为开辟殖民社会提供契机。没有所有权,便没有人会为社会利益而拿私人财产冒险,反过来再次为所有权的建立提供刺激;15-17世纪,西欧各国家为应对经济增长创立了不同的经济组织制度和财税体系,其稳固性也预示了其后来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故事结束在工业革命发生前夕,此时现代经济组织体系中从要素市场、产品市场、资本市场、所有权均已准备到位,西方的崛起已然势不可挡。

 

49.《公正》

配合耶鲁大学公开课《人性的哲学与科学》学习,通过对不幸者的道德义务展开道德理论,对比密尔的效用主义和康德论的义务论,并讲诉道德本性、道德动机、道德运气等一系列问题。

效用主义:一切以最大幸福为原则

义务论:权力大于效用,每个人的权力大于多个人的需要

 

50.《地下室里的黑豹》

故事发生在1947年夏天英国托管巴勒斯坦的最后阶段,以色列建国前夕。12岁的普罗菲是个崇拜英雄主义的小男孩,常和小伙伴们想办法把英军吓走。
一天,普罗菲因为违反宵禁而被英国士兵邓洛普抓到,他没有处罚这个男孩,只是将他护送回家。军士和小男孩之间就此建立了友谊。邓洛普军士教普罗菲学习英文,并念他最爱的圣经诗篇给他听,而普罗菲则教邓洛普一些希伯来文。
但是英军和地下犹太反抗军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使命与道义间抉择,担心被扣上“叛徒”的罪名,又觉得真相不应该被狭隘裹挟。

 

51.《我的米海尔》

“我之所以写下这些是因为我爱的人已经死了。我之所以写下这些是因为我在年轻时浑身充满着爱的力量,而今那爱的力量正在死去。我不想死。”
小说以文学系女大学生汉娜在十年婚姻里的感受倒叙,讲述与丈夫逐渐变得貌合神离、形同陌路的过程,无限孤独压抑。

 

52.《刀锋》

53.《月亮与六便士》

54.《万历十五年》

55.《加缪的思想世界》

56.《圣女的救济》

57.《热爱生命》杰克伦敦

58.《阿勒泰的角落》

59.《碎片》

60.《金色梦乡》

61.《社会心理学》

62.《牛津通识读本-记忆》

63.《牛津通识读本-中国文学》

64.《群山回响》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Ryana/p/8981087.html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