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很多教育相关的文章里看到过一个牛津大学的“灰人理论”。据说霍金在《我的简史》中也提到了这个词。彼时,年轻的霍金正在牛津大学求学。那一时期在牛津,因为用功而得到较好等级的人就会被视为“灰人”,是牛津词汇中最坏的诨名。
灰人理论主导的学术态度是“反对刻苦”,你要做到不努力也智慧过人,或者坦然面对自己的极限,接受一个四等的学位。如果你为了获得更好的学位而发奋努力,就会被人们视为“灰人”,这是牛津大学字典里最差的一种称呼。
如果你在某一领域天分很高,那么牛津大学就会全力支持你深入研究该领域。但是,如果你没有这方面的天分,而非要通过努力去弥补,这样的人就叫作灰人。这种灰人就是在浪费生命,因为即使你再努力,这辈子也达不到那高度,你可能从一达到三,但你这辈子都达不到十。像霍金就是这样的天才,他思考一秒甚至比你思考一年都有效。霍金估算过,在牛津3年期间,他大约只用功1000小时,平均每天1小时。
显然,在那些创造性没那么高的领域,勤能补拙的效应是存在的,但是在高创造性领域,我们就不得不尊重天赋的价值了。
灰人理论看起来跟我们通常所称颂的“天道酬勤”所恰恰相反的。但这其实也暗示着人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不要在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上浪费时间。或者说,找对方向往往比努力更有用。毕竟,如若方向错了,再多努力也是徒劳。
另外一个跟天道酬勤的相反的理论就是庄子的无为思想。我觉得,这点上东西方的智慧是相通的。众所周知,古代典籍《庄子》一般认为是集合了庄子及其后学的篇章,整理而成,分为内篇、外篇与杂篇。现今流传下来的《庄子》则为三十三篇,七万余言。《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开篇之作,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翻译成现代汉语: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叫做樗的大树,它的根庞大臃肿,不合木工的墨线;它的小枝条卷曲而不中规矩。长在道路上,路过的木匠看都不看它一眼。现在你说的就像棵樗树一样大而无用,大家都不愿意听你说。”
庄子说:“你没见过狸狌吗?压低身子伏在地上,候捕来往的猎物,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跳来跳去,不避高低。常常触及猎人设置的机关,而死在网罗中,再看旄牛,身体庞大好像天边垂挂的云彩。它的身体能够很大,却不能捕鼠。现在你有这么一棵大树,却因为它无用而忧虑,为什么不把它种在什么也没有的地方,广袤无垠的旷野上,自由自在地在树旁悠游,或者随心所欲地睡在树下,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东西来伤害它,虽然没有用处,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庄子的意思可以解读为:如果树木成才,往往就命不长久了,因为很快会被木匠所砍伐。反而所谓“不成才”的树木才能没有痛苦地一直活下去。
后来,在《庄子·内篇·人间世》,还有类似意思的表述:“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所以,有时学会躺平,未必就是错误的。就像唐诗中所说的:“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做人还是得学会适时地退让,而不要被世俗的对于功名利禄的追求所裹挟,做那些徒劳无功的努力。
参考文献与推荐阅读材料
【1】《庄子》(全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