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建立好可操作的用户界面原型,必须对其进行评估,以确定满足用户的需求。评估可以从非正式的“测试驱动”(比如用户可以临时提供一些反馈)到正式的设计研究(比如向一定数量的最终用户发放评估问题表,采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评估)。
用户界面评估的循环如图所示。完成设计模型后就开始建立第一级原型;用户对该原型进行评估,直接向设计者提供有关界面功效的建议,如采用正式的评估技术(比如使用提问单、分级评分表),这样设计者就能从调查结果中得到需要的信息(比如80%的用户不喜欢其中保存数据文件的机制);针对用户的意见对设计进行修改,完成下一级原型。评估过程不断进行下去,直到不需要再修改为止。原型开发方法是有效的,但是否可以在建立原型以前就对用户界面的质量进行评估呢?如果能够及早地
发现和改正潜在的问题,就可以减少评估循环执行的次数,从而缩短开发时间。界面设计模
型完成以后,就可以运用下面的一系列评估标准[Mor81]对设计进行早期评审:
1.系统及其界面的需求模型或书面规格说明的长度和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用户学
习系统的难度。
2.指定用户任务的个数以及每个任务动作的平均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系统的交互时间
- 注意,人类工程学和界面设计方面的专家也可对界面进行审查。这些审查叫作启发评估或认知走查。
- 一些软件工程师更倾向于开发一个简单描画设计的用户界面模型,称之为纸上原型,使相关人员在交付任何程序资源之前先测试验证UI的内容。具体过程参见http://www.paperprototyping.com/what_examples.html。
和系统的总体效率。
3.设计模型中动作、任务和系统状态的数量体现了用户学习系统时所要记忆内容的多少。
4.界面风格、帮助设施和错误处理协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界面的复杂度和用户的接受程度。
一旦第一个原型完成以后,设计者就可以收集到一些定性和定量的数据以帮助进行界面
评估。为了收集定性的数据,可以进行问卷调查,使用户能够评估界面原型。如果需要得到
定量数据,就必须进行某种形式的定期研究分析。观察用户与界面的交互,记录以下数据:
在标准时间间隔内正确完成任务的数量、使用动作的频度、动作顺序、观看屏幕的时间、出
错的数目、错误的类型、错误恢复时间、使用帮助的时间、标准时间段内查看帮助的次数。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指导界面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