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
1、岗位对能力的要求过于苛刻。打个比方,你是顾客,你想购买一个交通工具,你要求该交通工具可以在陆地行驶、在水面航行、在天空飞行。这显然,不论是对于销售方还是对于厂家,都是做不到的。结果当然就是你无法购买到了。
比如对于产品经理、需求分析师这两个岗位,很多企业要求求职者具有某行业的项目经验或某种业务类型的项目经验。这固然是一个加分项,但从科学的角度,不应是必备项。比如你的团队要给某公司的财务部门开发财务管理软件。那么你一定需要派人和该财务部门的员工(例如 会计、出纳)对接需求,因为她们才是最精通财务业务的,最了解自己需求的,是真正的领域专家。这个“领域”就是指财务领域。而你的软件开发团队成员,没有人担任过财务职位,所以不了解业务。必然需要通过一套科学的方法论挖掘需求,比如需求调研。
不论是开发哪种业务的软件,金融、水利、电商等,所采用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一样的。你想想看,大学专业也没有按照业务细分。就比如软件工程专业,并没有细分为金融软件工程、水利软件工程、电商软件工程。当然还可以理解的一个原因是,企业存在技术债务,例如缺乏足够文档来描述业务。所以就让求职者来承担相应的责任和风险。
2、一些非主流的、与胜任力无关的、不合理的要求。比如本人曾遇到某公司要求应聘者无薪试岗5天。比如某公司招聘技术经理要求35岁以下。再比如程序开发岗位,就拿PHP来说吧。PHP有不少开发框架,例如Laravel、ThinkPHP、Yii、Swoole等等。有不少企业要求必须熟练甚至精通某一框架,例如 Laravel。其实这些框架同质化很严重。当你熟练使用某框架后再去用另外一个框架,你只需要一两天的时间就能上手。我所说的“上手”是指能达到项目实战的程度。之所以岗位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其实是因为技术领导不懂得如何选拔人才,而且对技术的本质理解不够透彻。尤其是要求的技术还是非主流技术或者很新的技术的时候,你就更难招聘到人了。
3、薪酬不合理。提供的薪资与求职者的能力不匹配。打个比方,你手上有1000元,你去超市想买1500元的商品,显然是买不到的。就算能买到,那也是打折处理的商品,比如卖不出去的或者临期的。总之就是双方提供的价值不一致。
风险
1、产品开发对市场响应滞后。由于长期招不到人,导致项目进展缓慢,错失市场机会,或使客户不满意。
2、岗位可替代性弱,产生管理风险。如果对岗位人员的要求过于苛刻,那么人员的可替代性就弱。而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使每一个员工都是可替代的,包括管理层自己。试想一下,假设员工请病假了,甚至因为某些原因永远无法到岗了,那么该员工的工作任务能否被快速的继续执行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