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互解释器中,dir(list) 即可看到列表包含的所有方法。
====count()方法======
用于统计列表中某个元素出现的次数。
其基本语法格式为:
listname.count(obj)
其中,listname 代表列表名,obj 表示判断是否存在的元素。
====index() 方法======
用于定位某个元素在列表中出现的位置(也就是索引),如果该元素没有出现,则会引发 ValueError 错误。
此方法的基本语法格式为:
listname.index(obj,start,end)
同 count() 方法不同,index() 方法还可传入 start、end 参数,用于在列表的指定范围内搜索元素。
====pop() 方法======
移除列表中指定索引处的元素,如果不指定,默认会移除列表中最后一个元素。该方法的基本语法格式为:
listname.pop(index)
示例:使用pop()和append()方法实现“栈”
alist = []
alist.append('a')
alist.append('b')
alist.append(1)
alist.append(2)
print(alist)
alist.pop()
print(alist)
alist.pop()
print(alist)
结果:
['a', 'b', 1, 2]
['a', 'b', 1]
['a', 'b']
=====reverse()方法=======
reverse() 方法会将列表中所有元素反向存放。该方法的基本语法格式为:
listname.reverse()
示例:
alist = list(range[1,8])
print(alist)
alist.reverse()
print(alist)
结果:
[1, 2, 3, 4, 5, 6, 7]
[7, 6, 5, 4, 3, 2, 1]
=====sort() 方法=======
用于对列表元素进行排序,排序后原列表中的元素顺序会方发生改变。sort() 方法的语法格式如下:
listname.sort(key=None, reserse=False)
key 参数用于指定从每个元素中提取一个用于比较的键。例如,使用此方法时设置 key=str.lower 表示在排序时不区分字母大小写。
reverse 参数用于设置是否需要反转排序,默认 False 表示从小到大排序;如果将该参数设为 True,将会改为从大到小排序。
示例1:
alist = list(range(1,8))
print(alist)
alist.sort()
print(alist)
alist.sort(reverse = True)
print(alist)
结果:
[1, 2, 3, 4, 5, 6, 7]
[1, 2, 3, 4, 5, 6, 7]
[7, 6, 5, 4, 3, 2, 1]
示例2:
blist = ['a','bc','ddd','v']
blist.sort(key=len)
print(blist)
blist.sort(key=len,reverse=True)
print(blist)
结果:
['a', 'v', 'bc', 'ddd']
['ddd', 'bc', 'a', 'v']
注意:上面两次排序时都将 key 参数指定为 len,这意味着程序将会使用 len() 函数对集合元素生成比较大小的键,即根据集合元素的字符串长度比较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