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浪潮下的未来文明与哲学思考
1. 赛博文化与后人类主义的兴起
在探讨未来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赛博文化和后人类主义的起源。早在20世纪60年代,科幻电影中所谓“赛博朋克”范式的科技社会就已奠定基础。当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学家曼弗雷德·柯林斯(Manfred Collins)和内森·克莱恩(Nathan Crane)提出大胆设想:通过机械和药物手段扩展人体,可增强宇航员的身体性能,形成“自我调节人”以适应外层空间的恶劣生存环境。他们从“控制论”(cybernetics)和“生物体”(organism)中各取前几个字母,创造了“赛博格”(cyborg)一词。
控制论是控制设备和生物体的缩写,“赛博格”源于控制论。自西方科技文化发展以来,赛博科学观成为重要的文化思想之一。控制论改变了人类,实现了人体部分器官的机器替代,反映出当代人体深受现代科技影响,且这一趋势日益明显。
“赛博格”一词还包含女权主义思想。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在《赛博格宣言》中提到:“赛博格是一种控制论生物体,是机器与生物体的混合体,是社会现实的造物,也是虚构的产物。”她认为“赛博格”抛开了人类与动物、人类与机器的二元论,身体的意义不再存在,男女之间的区别也完全不必要,从而积极消除女性的恐惧、焦虑和孤独感。这一观点是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发展而兴起的“赛博女权主义”的思想起源之一,另一个来源是萨迪·普兰特(Sadie Prandtl)关于女性与电子技术密切关系的主张。
从起源上看,“赛博格”源于控制论。在控制论的早期发展中,1948年,W. 格雷·沃尔特(W. Grey Walter)创造了一个小型乌龟形状的机器人,它无需提前进行集中绘图或计算,就能对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