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人分粥》
有七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共喝一桶粥,显然粥每天都不够。
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
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
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
“管”,我国古代指钥匙,引申为管辖、管制之意,管是法治,是依靠制度规范组织行为,体现着权力的归属;所谓“理”,在古代是雕琢玉器、整治土地、治疗疾病。引申有疏通、引导、处理事务之意。“管”、“理”二字连用,表示在权力范围内,对事物的管束和处理过程。因此,“管”与“理”的组合决定了管理的两大基本职能,即控制职能与协调职能。
曾看过一份权威的调查分析报告称:在中国,管理者80%的时间用在管理,仅有20%的时间用在工作。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曾指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管理工作中的“管”与“理”遵照的是20%与80%的比例,这与中国管理中的“管”与“理”的比例恰好颠倒。
我们常常看到的现象是:组织中具有一整套规章制度,也不缺乏良好的指挥流程,但效益就是上不去。究其原因在于管理者将太多的精力和热情倾注到“管”上。原本很简单的事情却莫名其妙地变得很复杂,严格的规章和流程由于到具体事务上无用而成了摆设。甚至,还常常陷于这样的无奈:部门之间互相推委、扯皮,可举起板子却找不到屁股来打。
经济学家给我们说得很清楚:管理=管+理=管好管住+理清理顺。不言而喻,“管”蕴含着权力,表现的是指挥与服从,支持“管”的是一套规章制度。“理”则蕴含着智慧,表现的是沟通与协作,它更需要的是一种韬略,一种富有人文精神内涵的东西,支持“理”的是一种文化精神。
因此,良好的管理机制应有权责明确的制度,并辅之以文化的润滑和组织架构的匹配。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像CEO韦尔奇一样真正领略“管理得少”就是“管理得好”的精妙。
(注:文中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