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的:20世纪初的欧洲艺术运动 力图定义在工业文明条件下美学的形式与功能
-
eg:未来主义、表现主义和构成主义等
-
时间段:同时伴随着 标准化与合理化 的发展
角度 基础 标准化、合理化 基于工业生产的压力 艺术运动 基于艺术理论与价值 -
联系:(为实现工业化而进行的)现代设计的美学原理正是以这些艺术运动的思想为基础的
- eg:美术与建筑学的关系
-
一、美术革命
-
国际特征:“为艺术而艺术”的信条受到了广泛的抨击,强调艺术的社会作用
- 意味着:对于个性的扬弃,而 试图在一种客观的、甚至科学的基础上来创造和理解艺术
- 显示了:理想主义哲学传统的影响,渴求一种能体现飞速变化的外部世界精神实质的理想形式
- 导致了:抽象的,特别是几何的形式,象征现代性的机器美学应运而生
-
艺术体现:工业及其产品成了绘画、雕塑的主题
-
eg:画家将机器作为一种绘画语言引入美术作品
- 美国画家墨菲(Gerald Murphy),1922,油画《剃须刀》以日用工业产品为主题
- 席勒(Charles Sheeler),1929,油画《上甲板》直接以机器本身作为主题
-
与设计的相互作用:由此而产生的视觉语言又对工业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
-
新美学的建立:现代艺术通过将工业的形式与其内涵相分离,从而建立了一种与工业社会相契合的新美学
-
思想观念对比:设计逐渐摆脱了古典艺术的禁锢而体现出工业产品自身的特色
时间 观念 过去(19世纪) 纯机器形式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需以某种方式加以装饰才可露面 现在(20世纪初) 艺术已赋予他们(机器)自身的合理性 ,不再把工业视为一种必须加以控制、需要强加上古典外衣的粗鲁力量,而是作为一个理想世界的范例,允许机器表现自己的形式和想象力
-
-
意义:现代艺术对于工业形式的推崇改变了传统的美学观念,为现代工业设计的健康发展铺平了道路
-
立体主义(Cubism)
-
产生:一战前夕,法国
-
基本原则:用几何图形(圆柱体、圆锥体、立方体、球体等)来描绘客观世界
-
定义:把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只是作为一系列各种不同平面、表面的一定分割来理解,这就是立体主义
- 对于艺术的理解:
- 不依靠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观察
- 而是取决于艺术家们所提供的解析(不一定客观)
- 对于艺术的理解:
-
代表人物:毕加索(Paplo Picasso)
- 在1909—1913年间的解析立体主义阶段就对自然主义的题材进行了抽象
- 到了后来的综合立体主义阶段则更加强烈地趋向于与机器美学相联系的几何化
未来主义(Futurism)
-
产生:一战前,先出现于 意大利 的一个文学艺术思想流派
-
特点:对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大加赞赏,对未来充满希望
- eg:绘画作品中,试图表现现代生活的活力——都市中人群的运动及汽车、火车的高速飞驰
- eg:将一些普通的批量产品作为描绘的主题
-
代表人物:意大利作家 马里内蒂(F.T.Marinetti,1876—1944)
- eg:1909年,在“未来主义宣言”中宣扬工厂、机器、火车、飞机等的威力,赞美现代大城市,对现代城市生活的运动、变化、速度和节奏表示欣喜
-
风格:否定传统的艺术规律,宣称要创造一种全新的未来艺术,并提出把机器和工业作为现代艺术偶像和主题
-
信条:机器既是抽象的基础,也能用于比喻
方面 示例 抽象的基础 勒加(Fernand Leger) 20 世纪 20 年代所作的画作《机械的要素》 比喻 德普罗(Fortunato Depero) 20 世纪 30 年代所作的《钢与透平》中的机械构图
-
-
地位:未来主义 对于机器的崇拜 确立了它在 现代美学的核心地位
-
未来主义与立体主义共同点: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都把普通批量产品作为一种艺术品来表现
- eg:1914 年,杜尚(Marcel Duchamp) 买了一只廉价的铁制瓶架,署名后存列在其工作室内,声称它是一件艺术品
- 目的:对艺术的本质提出疑问
- 观点:他认为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作品,就不能局限于特定的形式和技巧(较为激进)
- eg:1914 年,杜尚(Marcel Duchamp) 买了一只廉价的铁制瓶架,署名后存列在其工作室内,声称它是一件艺术品
二、风格派(De Stijl)
-
概述:是活跃于 1917—1931 年间以 荷兰 为中心的一场国际艺术运动
-
风格转变:立体主义 -> 完全抽象
-
影响:对于 20 世纪的现代艺术、建筑学和设计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
组织形式:是一场松散的运动,没有具体的组织形式,成员间接触不多,但具有相似的美学观念
-
联系生活:努力更新生活与艺术的联系,力图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 观点:绘画和雕塑已不再是与建筑及家具不相干的东西了,它们都同属一个范畴——创造和谐视觉环境的手段
- 评价:这种用艺术改造世界的思想过于理想化了
-
作品理解:常没有可理解的主题,而冠以“构图第X号”之类的名称
- 深层内涵:体现了大多数欧洲人民渴望和谐与平衡的心态
-
出现于荷兰的原因:与人类征服自然的“荷兰精神”和宣扬克制与纯洁的荷兰清教传统相一致
- 有人认为四四方方的田野、笔直的道路和运河这种人工的荷兰景色是风格派绘画中隐匿的主题,这种说法未免有些牵强,
- 但风格派艺术确实以一种几何和精确的方式表达了人类精神支配变化莫测的大自然的胜利,以及寓美于纯粹与简朴之中的思想
-
-
思想阵地:风格派艺术家们主要通过 1917 年在莱顿城创建的名为 《风格》 的月刊交流各自的理想
- 风格派由此而得名
-
代表人物:
- 画家 陶斯柏(Theo Van Doesberg) ——《风格》的编辑兼出版人、风格派的理论家和发言人
- 画家 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1872—1944) —— 油画色彩构图
- 建筑师 奥德(Jocobus J.P.Oud,1890—1963)
- 建筑师/设计师 里特维尔德(Gerrit Rietveld,1888—1964) —— 红蓝椅,折弯椅
-
原则/共同观点:绝对抽象
- 释义:艺术应完全消除与任何自然物体的联系,而 用基本几何形象的组合和构图 来体现整个宇宙的法则—— 和谐(追求和谐是风格派的恒定目标)
- 思想:把几何形式与机器生产等同起来,追求那种在机器产品中的精确
- 这种精确和严密只有用严格确定的几何因素才能实现
- 这种几何因素不是自然物体的特定形式,而是高度抽象的、万能的形式
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1872—1944) —— 绘画体现风格派视觉语言
-
观点:
- 绘画是由线条和颜色构成的,所以 线条和色彩是绘画的本质 ,应该允许独立存在
- 只有用最简单的几何形式和最纯粹的色彩组成的构图才是有普遍意义的永恒绘画
-
实践:作品中仅用三原色色块以及非彩色的黑、白、灰色
- 追求:将这些线条、块面、色彩等相互冲突的因素构成一幅均衡而合比例的画面,作为生活普遍和谐的一种象征,一种将和谐推广到整个视觉环境的手 段
里特维尔德(Gerrit Rietveld,1888—1964) —— 将风格派艺术由平面推广到三维
-
实践:通过使用简洁的基本形式和三原色创造出了优美而功能性的建筑与家具
- 意义:以一种 实用的方式 体现了风格派的艺术原则
-
生平:
- 8岁师承父亲学习家具
- 20岁开始学习建筑,深受工艺美术运动影响
- 1911年,单独开设一间家具店
- 1918年加入风格派,是风格派的实干家
-
代表作:
-
1⃣ 红蓝椅(1917-1918)——20世纪艺术史中最富创造性和最重要的作品
角度 设计 结构 由机制木条和层压板构成,13根木条相互垂直,形成了基本的结构空间 链接 各个构件间用螺钉紧固搭接而不用榫接,以免破坏构件的完整性 色彩 椅的靠背为红色的,坐垫为蓝色的,木条漆成黑色,木条的端部漆成黄色,以表示木条只是连续延伸的构件中的一个片断而已 - 地位:风格派的典型作品(在艺术史上难以找到一件相比拟的作品能如此完美地体现一种艺术理论)
- 设计理念:“结构应服务于构件间的协调,以保证各个构件的独立与完整。这样,整体就可以自由和清晰地竖立在空间中,形式就能从材料中抽象出来。”
- 评价:既是一把椅子,也是一件雕塑,尽管坐上去不太舒服,但其设计还是具有一定功能性
-
2⃣ 吊灯(1921)——实用而全无矫饰的灯具
- 设计:批量生产的灯管被小黑块固定住,然后悬挂起来,其中两支水平,一支垂直
- 影响:这种灯具后来被包豪斯广为采用
-
3⃣ 荷兰乌德勒支市郊住宅(1923)——第一件重要的建筑作品
-
特点:各个部件在视觉上的相互独立
-
设计:
室外 通过使用构件的重叠、穿插以及使用原色来强调不同构件的特点,创造了一个开放和灵巧的建筑形象 室内 体现了与室外一样的灵活性,楼层平面中惟一固定的东西就是卫生间和厨房,因而可以自由划分,适用于不同的使用要求。 室内同样以色彩来区分不同的部件,又富于装饰意味 -
评价:蒙德里安绘画的立体化
-
-
三、构成派与俄罗斯先锋艺术
-
背景:一战前后,俄罗斯 一些青年艺术家在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等的影响下,积极探索工业时代的艺术语言
- 颂扬机器的特征,提倡用工业精神来改造社会生活
- 认为艺术表现不应依赖于油画颜料、画布、大理石等传统材料,而应取决于塑料、钢铁、玻璃等现代材料
- 艺术的形式也应是抽象的几何形式
-
两种不同的功能观:
-
背景:1917年的十月革命以其新社会、新人的号召力而受到先锋派艺术家们的热烈欢迎,艺术家们将政治上的革命与艺术上的革命联系起来
- 目标:力图为革命后的苏维埃国家提供一种新的美学生活方式,加强以集体主义原则为基础的社会主义革命
-
分歧: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产生争执
序号 思想 强调 备注 1 艺术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能够也应该应用到三度空间的物品之上 强调美学结构上抽象的经济性(基于马来维奇的理论) 马来维奇的这种功能观体现于他在20世纪20年代设计的陶器之中,实用性和使用者的要求被忽视了,“功能”被抽象成了形式上经济的美学原则 2 艺术已成了多余的东西,即实用物品 有其自身的功能与技术要求,需要一种设计理论来指导 强调实际使用 - 一战前,以 马来维奇(Kasimir Malevich,1868—1935) 为中心的一批艺术家就已转向一种完全的几何抽象,发展了一种在白色背景下进行几何构图的抽象艺术
- 关于马来维奇的补充:至上主义——《从立体主义到至上主义》文章——《黑方块》画作;《绝对主义的创作》(俄罗斯艺术史上最贵的一幅作品)
-
(1)构成派(Constructivism)
-
目标:力图用表现新材料本身特点的空间结构形式作为绘画及雕塑的主题
- 得名:他们的作品,特别是雕塑很像工程结构物,因此被称为构成主义
-
理论基础:《生产宣言》
- 诞生:1920 年,两位前苏联艺术家发表
- 内容:
- 在政治上,构成派试图把对传统的抛弃以及对技术的热情与共产主义的理想联系起来
- 在艺术上,以抽象的雕塑结构来探索材料的效能,并将产品、建筑与文化联系起来,强调根据与工业化世界的关系来定义“艺术家”
- 意义:构成主义 与绘画、雕塑等传统美术相脱离,而走向了实用的“设计”范畴
-
代表人物:雕塑家 塔特林(Vladimir Tatlin,1885—1953)
-
代表作:第三国际纪念塔
-
地位:构成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作
-
于1920 年首次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展出,以新颖的结构形式体现了钢材的特点和设计师的政治信念
-
-
观点:(与马来维奇相比)更加重视物质和生产的作用,身体力行进行实用品设计
时间 观点 革命前 致力于材料、空间与结构的研究,并通过使用金属来体现艺术家与其所生活的时代的直接关系 革命后 越来越关注于工程技术和“功能”的重要性
-
-
与风格派相同之处:都热衷于几何形体以及空间和色彩的构图效果,都是抽象的,反现实主义的
-
价值:在造型和构图的视觉效果方面进行的试验和研究反映了 对于形式和空间做一般性试验研究也是现代生产和生活提出来的要求
- 新材料出现了,技术与工艺改变了,社会经济条件和生活方式也变化了
- 人们的美学观点和爱好也跟着转变,无论是建筑还是工业产品都要改变它们的造型
-
影响:风格派、构成派等西方现代艺术流派在这方面所作的试验和探索,对于现代建筑及工业设计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2)如何将艺术与工业联系起来的争论与实践
-
出现:构成派对于“实验室艺术”以及它的缺乏社会意识进行了激烈批评,导致了这场讨论,并出现了几种理论
- 实质:阐述了艺术作为一种作品形式与工厂产品的抽象关系
-
结束:1928年,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前苏联的资源都被纳入了斯大林的工业计划之中,结束了这些年的争论与试验
- 结果:先锋派艺术被“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所取代,新古典再度复兴,构成派很快销声匿迹了
- 遗产:前苏联先锋派艺术的实际成果不多
- 1⃣ 由于前苏联工业的客观条件所限,无法为革新的理想提供实践的机会
- 2⃣ 先锋派一直未能将其乌托邦式的理想与设计和他们的时代结合起来
两种观点的争论
-
观点一:“工程师-艺术家”理论(1922)
- 提出者:理论家 阿瓦托夫(B.Arvatov)
- 内容:
- 生产工程师的工作与艺术家的工作相似。工程师们也是“事物的发现者、材料的组织者、形式的创造者”
- 艺术家与工程师的技艺均来自实践经验,只是发现和发明的方式不同而已
- 艺术家具有更广泛、更深刻的经验,因而可以代替生产工程师
- 这种“工程师-艺术家”的工作具有两重性,既设计工业的试验性产品,也设计批量和系列生产的产品
- 核心:工程师-艺术家的作用就是 “在 示范工厂 中完成实验的工作以及发现物质环境的标准形式”
- 意义:这种标准不仅是技术规范,而且也是体现集体的社会主义生活的一种方式,并对思想和社会关系产生影响
- 问题:示范工厂并不存在
-
观点二:“合理化”
- 提出者:塔拉布金(N.Tarabukin)
- 作为莫斯科无产阶级文化组织艺术工场领导人,发起了一个“工作界科学组织”,以调查“艺术工作的合理化,这些工作迄今为止仍处于混乱和豪放不羁的条件之下。”
- 背景:合理化在前苏联是一项强有力的活动,被认为是一种革命化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 内容:原则多源于马来维奇的经济法则
- 即不仅强调有效地利用材料,也强调有效地使用时间,通过为艺术建立一种技术和科学的基础,就可以将艺术与社会结合起来
- 反驳观点一:与基于劳动分工的工业生产特点不相容,反对强调个别工程师-艺术家决定性综合作用
- 提出者:塔拉布金(N.Tarabukin)
实现标准设计的实践
-
失败示例——莫斯科教育学院的金属和木制品车间
- 主持人:李西茨基(El Lissitzky,1890—1941)
- 意义:示范工厂并不存在,是惟一试验三度空间作品的中心
- 生产内容:车间的工作集中于设计标准型的多功能家具
- 其形式的简化和空间的经济利用反映了材料的匮乏和住房的紧缺
- 存在的问题:许多设计是空中楼阁
- eg:为飞机和长途公共汽车所设计的可折叠家具——当时这类运输工具在苏联并不存在,所使用的结构和材料都与当时已有的生产设施没有关系
- 结果:美学概念与社会生产和使用条件之间的差距再度引起了尖锐的批评
-
唯一值得注意的成功:“工作青年艺术联盟”
- 性质:一个列宁格勒的工人团体
- 生产内容:联盟为工人俱乐部和文化馆等社会文化中心设计家具
- 这些家具多用木材制成,并采用简洁的形式以方便生产
- 意义:被作为一种出自群众而不是职业艺术家之手的无产阶级艺术而被广为宣传
四、走向现代主义
-
现代主义的酝酿和准备阶段:
- 时间:19世纪后期至一战前
- 思想统一性:众多的风格和流派
- eg:工艺美术运动、芝加哥学派、新艺术运动、德意志制造联盟等
- 局限性:新的观点还未形成系统,没有产生出一大批比较成熟而有影响的实际作品
-
形成现代主义:
- 时间:一战后
- 条件基础:基本成熟
- 1⃣ 工业和科学技术已发展到了一定水平
- 2⃣ 大众市场已发育健全
- 3⃣ 艺术上的变革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趣味,这为新的更富于时代气息的美学铺平了道路
- 4⃣ 现代建筑的兴起更是为设计上的现代主义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 思想统一性:先前分散的各种设计改革思潮终于融会到一起,形成了意义深远的现代主义
- 地位:标志着现代工业设计的开端
-
发源地:德国
- 后来在法国、奥地利、意大利等国(欧洲大陆)也发展起来
- 在英国,拉斯金和莫里斯的反工业化思想为接受现代主义设下了巨大障碍,因此二战后才确立
-
最早出现的行业:建筑界
-
代表人物:此三人均为彼得·贝伦斯(德意志制造联盟)的学生
序号 姓名 贡献 1 格罗披乌斯 1919,担任包豪斯校长,推行勒一套新的教学制度和方法,使该校成为西欧最激进的一个设计中心和现代主义的摇篮 2 密斯·凡·德罗 包豪斯继任校长 3 勒·柯布西埃 创办《新精神》杂志(1920) 鼓吹创造新建筑、出版机器美学经典之作 《走向新建筑》(1923) - 20世纪30年代后,格罗披乌斯和密斯移民美国,将现代主义也带到了美国
-
-
起源:对机器的承认
- 原因:机器既是以批量生产方式产生理性的现代设计的源泉,其本身也是一种进步的象征
- 发展过程:
- 20世纪之前,当机器及其产品成为消费品而进入家庭环境时,它们往往要借助于传统的装饰
- 现代主义则认为机器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来自我表达,也就是说 任何产品的视觉特征应由其本身的结构和机械的内部逻辑来确定
- 里程碑:科学性取代了艺术性,所以被称为“机械化时代的美学”
-
现代主义的两个关键因素:(ps:现代主义并不等于这两点,而是具有更广泛的含义)
-
(1)功能主义
- 是一种持续了两百年的哲学思想,18世纪就已经出现
- 认为一件物品或建筑物的 美和价值是取决于它对于其目的的适应性
- 最有影响的口号是 “形式追随功能”(沙利文提出) ,强调功能对于形式的决定作用
-
(2)理性主义
- 以严格的理性思考取代感性冲动
- 以科学的、客观的分析为基础来进行设计
- 尽可能减少设计中的个人意识,从而提高产品的效率和经济性
-
-
主张:
- 1⃣ 创造新的形式,反对袭用传统的样式和附加的装饰
- 从而突破了历史主义和折衷主义的框框,为发挥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功能在造型上的潜力开辟了道路
- 2⃣ 设计应注重以计算和功能为基础的工程技术,而不是唯美主义。
- 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使自己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
- 1⃣ 创造新的形式,反对袭用传统的样式和附加的装饰
-
风格:以机器隐喻为基础的,即所谓的 “机器美学”
- 特点:用净化了的几何形式来象征机器的效率和理性,反映工业时代的本质特点
- 这些造型语言是以20世纪初的各种抽象艺术理论为基础的
- 违背初衷:尽管现代主义者反对任何形式的风格,认为这将导致浅薄的模仿和假冒,但实际上现代主义的理论还是被“翻译”成了“机器美学”这种现代风格
- 缺陷:
- 1⃣ 对于简洁的几何形态的追求,往往形成了新的形式主义
- 2⃣ 过分强调简洁与标准化,消费者多样性选择的权力被剥夺了
- 特点:用净化了的几何形式来象征机器的效率和理性,反映工业时代的本质特点
-
社会性:现代主义的建筑和设计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目标的反映,其几何规则性肯定了人类对于理解、说明和控制自己环境的希望
- 观念:现代主义认为形式不能与伦理价值和社会目的分开
- 目标/奋斗动机:为新的技术世界创造一种新的美学,以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并通过艺术的创造性力量来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
- 局限性:抽象的过程导致抽象而深奥的形式,与它们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相距甚远
- 评价:复杂的社会问题并不能只通过形式主义的美学方式来解决,现代主义的理想与工业和社会的现实之间差距很大(在发源地欧洲未达成目标的原因之一)
五、柯布西埃与机器美学
-
柯布西埃生平—— 对于现代美学作出最大贡献 的建筑师、设计师
- 出生于瑞士,父母是钟表业者
- 曾在故乡钟表技术学校学习
- 后从事建筑,曾在贝伦斯的事务所工作
- 一战前,建筑活动停顿,转而从事现代绘画与雕塑,投身于立体主义潮流中
- 1917,移居巴黎
- 1920,与新派艺术家合编 《新精神》 杂志,鼓吹新建筑
- 杂志创刊号写道“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它根植于一种新的精神:有明确目标的建设性和综合性的新精神。”
- 1923,出版文章集 《走向新建筑》 ,是一本宣言性的小册子
- 歌颂现代工业成就——“这些机器产品有自己的经过试验而确立的标准,它们不 受习惯势力和旧样式的束缚,一切都建立在合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 因而是经济有效的。”
- 赞美简单的几何体——“原始的形体是美的形体,因为它使我们能清晰地辨识。”
-
机器美学——柯布西埃对机器颂扬的理论反映
- 定义:机器美学 追求机器造型中的简洁、秩序和几何形式以及机器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理性和逻辑性 ,以产生一种标准化的、纯而又纯的模式
- 视觉表现:一般是以简单立方体及其变化为基础的,强调直线、空间、比例、体积等要素,并抛弃一切附加的装饰
- 应用:在机器美学被实际应用到机器本身之前,首先在建筑和一些实用艺术品上得到体现
-
柯布西埃最有影响、最受非议的名言:“住房是居住的机器”
- 主张用机器的理性精神来创造一种满足人类实用要求、功能完美的“居住机器”
- 大力提倡工业化的建筑体系
- eg:他的一些建筑设计采用了机器的造型(模仿轮船、飞机的部件等),尽管与机器的功能及效率并无关系
- 这些设计将机器美学推向了高峰
-
柯布西埃代表作:“新精神馆”
- 亮相:1925年,巴黎国际现代装饰与工业艺术博览会
- 设计:是一座小型住宅
- 试图最大限度地利用场地,尽可能地使用标准化批量生产的构件和五金件,以提供一幅现代生活的预想图
- 影响:“新精神馆”的成功使柯布西埃成为20世纪20年代国际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
-
柯布西埃提出 新建筑的5个特点(1926):
序号 特点 1 底层架空 2 屋顶花园 3 自由平面 4 横向长窗 5 自由立面 - 原因:都是由于采用框架结构,使墙体不再承重后产生的建筑特点
- eg:萨伏伊别墅(1928) 是具有这些特点的代表作
- 同时进行室内设计/家具设计:为获得和谐统一的整体环境
- eg:20世纪20年代设计的充满现代气息的 钢管结构椅(躺椅) 如今仍在生产
六、格罗披乌斯与包豪斯
1、格罗披乌斯
- 生平:
-
1883年出生于柏林建筑师家庭
-
1907-1910在贝伦斯事务所工作
-
1910年与青年建筑师 迈耶(Adolf Meyer,1881—1929) 合伙在柏林开设建筑师事务所
- 代表作:1911年,两人共同设计 法古斯工厂(一个制造鞋楦的厂房,平面布 置和体型处理主要由生产上的需要决定)
- 影响:法古斯工厂采用的 立面大片玻璃幕墙 和 转角窗 使建筑显得轻巧透明并大方得体,此手法后来成为 现代建筑最常用的设计语言
- 地位:法古斯工厂是 一战前最先进的一座工业建筑
- 延续:1914年,格罗披乌斯设计 德意志制造联盟科隆展览会办公楼 时再次使用透明玻璃幕墙
-
1913年,在 《论现代工业建筑的发展》 一文中指出 新时代要有自己的表现方式
- “洛可可式和文艺复兴的建筑式样完全不适应现代世界对功能的严格要求和尽量节省材料、金钱、劳动力和时间的需要。搬用那些样式只会把本来很庄重的结构变成无聊感情的陈词滥调”
-
1914年,德意志制造联盟科隆会议上与威尔德一起反对穆特修斯关于标准化的提议,但思想其实与穆特修斯并无基本矛盾
- 格罗披乌斯他们的标准概念并不是工业的概念,而是一种以美学形式的方法确定的文化标准
- 主张“艺术家的感觉与技师的知识必须相结合,以创造出建筑与设计的新形式”
-
1914年,接替威尔德(比利时新艺术运动)成为魏玛工艺学校校长,写了一份备忘录阐述了建立新型设计学校的想法
- “单是关怀手工艺品和小工厂的产品是绝对不够的,因为这些产品永远不会失去与‘艺术’的接触”
- “艺术家必须学习如何去直接参与大规模生产”
- “工业家也必须认清如何去接受艺术家及艺术家所能产生的价值”
-
1914年7月一战爆发,格罗披乌斯应征入伍
-
1919年11月,一战结束,格罗披乌斯 参加表现主义 团体“11月社”
- 背景:德国战败,艺术家与设计师试图振兴民族的艺术与设计
- 成员组成:画家、雕塑家、建筑师
- 主张:以绝对、必然以及内在真实的表现作为艺术的本质
-
1919年4月1日,在 德国魏玛 筹建 国立建筑学校 ,简称 “包豪斯”
-
1925-1926落成的 德骚包豪斯新校舍 (一组多功能建筑群) 的设计——现代建筑的杰作
角度 设计 功能处理上 有分有合,关系明确,方便而实用 构图上 采用了灵活的不规则布局,建筑体型纵横错落,变化丰富 立面造型 充分体现了新材料和新结构的特色,法古斯工厂 的工业建筑风格被应用到了民用建筑之上,完全打破了古典主义的建筑设计传 统,获得了简洁而清新的效果 -
1928年,受到右派势力对包豪斯进步思潮攻击,辞去包豪斯校长一职
-
1930年,设计 “阿德勒”小汽车 成为20世纪20年代 功能主义 造型原则的典型例子
- 美学观:强调实际功能和几何原则
- 结果:未能批量生产
- 反思:如果设计只考虑功能和生产,而忽略了其他一些因素,如消费者对于象征性、趣味性等的追求,则设计也是难于成功的
-
1937年,到 美国哈佛大学任建筑系主任,组建 协和设计事务所
-
2、包豪斯(Bauhaus,1919-1933)
-
成就:现代设计思潮的集大成,奠定了现代工业设计教学体系的基础
- 总结和发扬了自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以来各种设计改革运动的精髓,继承了德意志制造联盟的传统
-
名称含义:由德语的“建造”和“房屋”两个词的词根构成,格罗披乌斯生造出来的
- 名为建筑学校,但1927年前并无建筑专业,实为设计学校
-
目的:培养新型设计人才
-
学校历程:
-
1919年4月1日,格罗披乌斯在 德国魏玛(1919-1925) 筹建 国立建筑学校 ,简称 “包豪斯”
- 组成:魏玛艺术学校和工艺学校合并而成
-
1925年4月1日,受魏玛反动政府影响,迁往 德骚(1925-1932)
-
1932年10月,纳粹控制德骚并关闭包豪斯,学校迁往 柏林(1932-1933)
-
1933年7月,希特勒国家社会党上台,盖世太保占领学校,宣告解散,结束14年办学历程
-
解散后包豪斯主要人物到达其他国家,如美国
人物 时间 后续 格罗披乌斯 1937 哈佛大学建筑系主任、创建协和设计事务所 布劳耶 与格罗披乌斯同期 与格罗披乌斯共同进行建筑创作 密斯·范·德罗 1938 任美国伊利诺伊工学院教授 纳吉 1937 在芝加哥 成立新包豪斯 (后与伊利诺伊工学院合并)
-
-
历任校长:
- 1⃣ 格罗披乌斯 —— 第一任校长、创始人
- 任职时间:1919-1925
- 2⃣ 汉内斯·迈耶(Hannes Meyer,1889—1954) —— 第二任校长
- 任职时间:1925-1930
- 贡献:更加强调产品与消费者、设计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加强了设计与工业的联系,使包豪斯各车间都大量接受企业设计委托
- 辞职:鼓吹学生参与政治活动、宣扬共产主义思想,这种将政治带进教学的举动,特别是与德绍政府相左的政治立场使之辞职
- 3⃣ 密斯·凡·德罗 —— 第三任校长
-
任职时间:1930-1933
-
成就:1928,提出 “少就是多” 的名言
-
代表作品:
时间 设计 备注 1929 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 和 为之设计的 巴塞罗那椅 成为现代建筑和设计的里程碑 1927 魏森霍夫椅 与布劳耶一样长于钢管椅设计 -
贡献:禁止学生从事政治生活,加强以建筑设计为主的学术研究
-
- 1⃣ 格罗披乌斯 —— 第一任校长、创始人
-
设计教学特点:
序号 特点 备注 1 设计中提倡自由创造 反对模仿因袭、墨守成规 2 将手工艺与机器生产结合起来 提倡在掌握手工艺的同时,了解现代工业的特点,用手工艺的技巧创作高质量的产品,并能供给工厂大批量的生产 3 强调基础训练 从 现代抽象绘画和雕塑 发展而来的 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 等基础课程成了包豪斯对现代工业设计做出的最大贡献之一 4 实际动手能力和理论素养并重 5 将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结合 -
关于设计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
序号 观点 1 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 2 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 3 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 - 影响:使现代设计逐步由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
- 即用理性的、科学的思想来代替艺术上的自我表现和浪漫主义
- 对于工业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 影响:使现代设计逐步由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
-
教育体制的起源:早期深受工艺美术运动影响,源于手工艺行会,重视传授手工艺
-
体现:格索披乌斯在包豪斯建校宣言中提出了学校的“两个目标”:
- 1⃣ 打破艺术界限
- 2⃣ 提高手工艺人的地位,使其与艺术家平起平坐
- 评价:这实际上是拉斯金、莫里斯思想的延续
- 妥协:格罗披乌斯后来曾暗示,这个宣言中有很多东西都是一种烟幕,因为整个建校计划都是在当时 极为不利的情况下进行的
-
教学方式:三年半的教学时间,学生进校后进行半年基础课训练,随后进入车间学习各种实际技能
- 车间中取消了“老师”与“学生”之类正式称呼,代之以“师傅”、“工匠”和“学徒”等中世纪手工行会的称呼
-
与工艺美术运动的区别:并不敌视机器,而是试图与工业建立广泛的联系
- 原因: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生存的必须
- 实际: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包豪斯的车间是以手工艺为基础的,在其中获得的经验与工业的具体情况并无多大关系
-
-
任课教师:由欧洲一些最激进的艺术家来到包豪斯任教,使当时流行的艺术思潮,特别是 表现主义 对包豪斯的早期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 基础课教师:都与 表现主义 有很强的联系
- 俄罗斯人 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 1866-1944) —— 曾担任 莫斯科教育学院金属和木制品车间(俄罗斯先锋艺术)的绘画课教师
- 美国人 费宁格(Lyonel Feininger,1871-1956)
- 瑞士人 克利(Paul Klee,1897-1940)
- 瑞士人 伊顿(Johnnes Itten,1888-1967)
-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
- 出现:20 世纪初首先出现于德国和奥地利的一种艺术流派
- 主张:艺术的任务在于表现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鼓吹用艺术来改造世界,用奇特、夸张的形体来表现时代精神
- 契合点:这种理想主义的思想与包豪斯 “发现象征世界的形式” 和 创造新的社会的目标 是一致的
- 基础课教师:都与 表现主义 有很强的联系
-
对设计教育最大的贡献——基础课
-
创建者:伊顿(Johnnes Itten,1888-1967)
-
主张:“从干中学”,即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际工作探讨形式、色彩、材料和质感,并把上述要素结合起来
-
缺点:是一个 神秘主义者 ,十分强调直觉方法与个性发展,鼓励完全自发和自由的表现,追求“未知”与“内在和谐”,甚至一度用深呼吸和振动练习来开始他的课程,以获取灵感
-
受到抨击:风格派代表人物陶斯柏及构成派主要成员李西茨基先后到包豪斯讲学,对伊顿的神秘主义进行了抨击
-
1923年,辞职
-
-
继任负责人:匈牙利艺术家 纳吉(Laszlo Moholy-Nagy,1895—1946)
- 主张:(作为 构成派 的追随者)将构成主义的要素带进了基础训练,强调形式和色彩的客观分析,注重点、线、 面的关系
- 教学:通过实践,使学生了解如何客观地分析两度空间的构成,并进而推广到三度空间的构成上
- 意义:为工业设计教育奠定了三大构成的基础,意味着包豪斯开始由表现主义转向理性主义
- 评价:构成主义所倡导的抽象几何形式,又使包豪斯在设计上走上了另一种形式主义的道路
-
-
社会认可:1923年,包豪斯举行第一次展览会
- 展览内容:展出了设计模型、学生作业以及绘画和雕塑等
- 社会反响:取得了很大成功,受到欧洲许多国家设计界和工业界的重视和好评
- 校长演讲:格罗披乌斯作了 《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 的讲演,更加强调技术的作用
- 1923-1925,包豪斯技术课程得到加强,并有意识的发展了与一些工业企业的密切关系
- 1926,格罗披乌斯著 《包豪斯的生产原则》 总结工作目标:使实验室(生产车间)中制作出的产品原型要能适于批量生产,训练的学生要同时掌握技术和形式两门技巧
-
生产实践:实际投产的设计原型成果不如课程设置和理论研究方面显著
-
评价:包豪斯的影响不在于它的实际成就,而在于它的精神
-
最有影响的设计出自两个主要车间:
实验室 负责人 设计 意义 备注1 包豪斯金属制品车间 纳吉(Laszlo Moholy-Nagy,1895—1946) 车间致力于用 金属与玻璃结合 的办法教育学生从事实习 为灯具设计开辟一条新途径 魏玛时期的金属制品设计还带有明显手工艺特色,eg:布兰德(Marianne Brandt)的茶壶设计(几何形式,银料人工锻制——工艺美术运动特点),直至1926-1927设计的台灯有所改善(造型简洁、批量生产——说明包豪斯在工业设计上日趋成熟) 包豪斯家具车间 布劳耶(Marcel Breuer,1902—1981) 布劳耶设计的系列 钢管椅 充分利用了材料的特性,造型轻巧优雅,结构简单,成了现代设计的典型代表,开辟了现代家居设计的新篇章 包豪斯首先实现了钢管家具的设想并进行了工业化生产(不能确定是首先使用钢管制作家具)
-
-
批评/局限性:
-
1⃣ 为了追求新的、工业时代的表现形式,设计中过分强调抽象的几何图形
- 无论何种产品,何种材料都采用几何造型,从而走上了形式主义的道路,有时甚至破坏了产品的使用功能
- 说明包豪斯的“标准”和“经济”的含义更多是美学意义上的,因此所强调的“功能”也是高度抽象的
- 严格的几何造型和对工业材料的追求使产品具 有一种冷漠感,缺少应有的人情味
-
2⃣ 虽然积极倡导为普通大众的设计,但 包豪斯的设计美学抽象而深奥
- 因而曲高和寡,只能为少数知识分子和富有阶层所欣赏
- 包豪斯的产品仍价格高昂,只能被视为是一种审美水准和社会地位的象征(eg:密斯的巴塞罗那椅)
-
3⃣ “国际式”风格
- 包豪斯主张与传统决裂并提倡几何构图,事实上消除了设计的地域性,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文脉被忽视了
- 一些建筑师曲解了包豪斯的精髓,以抄袭代替创造,形成了千人一面的“国际式”风格,以平屋顶、白墙面、通长窗为特征的方盒子式建筑风行世界各地,对于各国的建筑文化传统产生了巨大冲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