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为什么:关于因果关系的新科学》:深度一(得到)

目录

 

一、科学家如何看待因果关系

1.科学家不承认因果关系

2.因果关系是什么

二、借用科学智慧、完善科学思维

1.找到更多导致结果的重要原因

2.寻找混杂因子:辛普森悖论

3.寻找中介因素

3.1找到最本质原因的方法论


 

一、科学家如何看待因果关系

1.科学家不承认因果关系

先说结论:科学家认为因果关系是人类自创的思维方式,是主观的,他们认为世界上客观存在的其实是相关性。

那科学家认为没有因果关系,就要证明为什么没有呢?

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即沙漏实验:

(下文是摘抄“得到”原文)


1877年,著名的发明家、人类学家,也是统计学的鼻祖,达尔文的表弟,叫弗朗西斯·高尔顿,做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得出一个结论,认为科学的世界里,根本没有因果。

这个实验并不复杂。把一块木板立起来,然后木板的上半部分,是一排排的小格挡。下半部分,是一排垂直的竖槽。一个小球从上边的正中央落下来,经过一排排小格挡的碰撞之后,落在下面的槽里。当然,落在哪个竖槽,事先算不出来,碰撞是随机的。这个板子,叫作“高尔顿板”。

 

在实验里,虽然小球的下落是随机的,但是,当你放下一堆小球之后,会发现,小球的分布呈现出一种规律。中间部分的竖槽里,球特别多,然后越到两边,竖槽里的球越少。整个小球分布,呈现出一个平滑的钟形曲线。统计学上,管这种现象叫正态分布。

高尔顿用这个实验,来模拟人的遗传。比如身高,人的身高会受到很多遗传因素的影响,就像板子上那些小格挡一样。但是,不管有多少因素,最终都会呈现一种正态分布。也就是,大多数人都会处在一个平均区间,不高不矮。而特别高和特别矮的人都是少数。

当然,到这一步,并不是什么新闻。真正有趣的是接下来,高尔顿把这个实验又延续了一步,在原来的高尔顿板下面,又接上一个高尔顿板。也就是,让原本在竖槽里正态分布的小球,再下落一次,再次经过一大堆小格挡,并且再次落在一排竖槽里。这么一来,会发生什么呢?

无论是理论推导还是实验演示,呈现出的结果都是,第二层竖槽里的小球分布,会把正态分布这个趋势放大。也就是,各个竖槽之间的小球数量,会变得更均匀。这个由小球组成的曲线,会变得更平缓。

这两层高尔顿板,模拟的是两代人的遗传。对应到现实世界,呈现出的结果应该是,在第一代人当中,特别高和特别矮的人是少数。而到了第二代,特别高和特别矮的人,都会变多,而身高是平均值的人会变少。就像第二层高尔顿板里的小球分布一样。假如你没太明白,我再次建议你点开文稿,看一眼图片,马上一目了然。

说到这,你一定已经注意到,现实世界并不是这样。不管是在哪一代人中,特别高和特别矮的人,都是少数。这就奇怪了,你看,假如下一代的身高,是在上一代的基础上遗传的。那么,身高特别高的人,生出的孩子,很可能比父辈还高。这么子子孙孙一代代下来,就会有越来越多,特别特别高的人。同样,也会有越来越多,特别特别矮的人。但是,这些并没有发生。身高特别高的人,下一代的身高,大概率上会矮一点。同样,特别矮的人,下一代往往会高一点。总体上看,每一代人的身高分布,并没有呈现出越来越大的两极分化。

高尔顿还观察了600多个英国名人,发现这些名人的儿子们,普遍不如父辈有名。就像咱们常说的,富不过三代。高尔顿把这个现象叫作回归平庸。现在,我们稍微改了个字眼,管它叫,回归平均。也就是,不管上一代比平均值高多少,或者低多少。在下一代身上,这些差异大概率上都会缩小,他们会接近平均。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回归平均这个现象呢?这个问题,高尔顿思考了12年,终于得出结论,根本就没有原因,没有神秘的力量。世界本身就不是因果能解释得了的。冥冥之中,我们就是会回归平均,没有理由。当然,这其中还有很多复杂的研究思考,咱们在这就不展开说了。

其实,不管到底是什么力量,导致了回归平均。它都指向一个事实,那就是,父亲的身高,并不能百分百决定孩子的身高。上一代,并不能决定下一代。它们存在一定的关联,但不存在绝对的因果。高尔顿把这种关系称为,相关性。这就是相关性这个概念的起源。


这个例子也就是说从原因到结果,他并不能完全对应,比如沙漏的沙子,基因遗传等都在呈现正态分布这样的状态,它不能用因果关系来解释,在这里因果关系不能完全被证实,所以科学界不承认因果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最后用身高这个事也可以说明在自然界中,相关性是存在的,科学家也承认相关性是存在的。

我个人观点认为因果关系是相关性中的一部分,就是最相关的那一个或多个原因,促使了结果的发生。也就是说因果关系是相关关系的一个特例。

 

2.因果关系是什么

得到原文:


他认为,要想说明白因果,得先把主观和客观,这两个维度分开看。在他看来,因果,其实是一种人类的主观思维方式。也就是,当我们观察到一些客观事实之后,就会主观的建立起因果联系。至于客观世界,也许不是按照因果规律运转的,就是只有相关,没有因果。但是,人类认知这个世界的方式,却是通过建立因果关系。比如你吃完一个馒头之后,你确定,只要再吃几个,你就会饱。但是,事实上,你并没有吃到后面的馒头,这只是你的猜测。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猜测?因为你在无形中建立了一种因果关系,觉得是吃馒头这个原因,导致了你吃饱这个结果。所以你确定,只要再吃几个馒头,你就会饱。你看,即使是再简单不过的一次思考,我们就已经调用了因果关系。

换句话说,不管客观世界存不存在因果关系,我们主观上都离不开因果这个思考方式。

第一,开头说过,因果关系其实反映了一种超越经验的思考能力。第二,因果关系是一种主观建立的思考方式。


上文最后详细说明了因果是什么,使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是一种思维方式,反映了思维能力。而且我认为有着因果思维能力对人的帮助是意义重大,所以强化思维能力,找到增强因果思维的关键点就极其重要,这也是本篇所写的意义。

 

二、借用科学智慧、完善科学思维

1.找到更多导致结果的重要原因

得到原文:


第一个故事,是我们都很熟悉的神话,后羿射日。说的是,天上有九个太阳,庄稼热得寸草不生,人也快热死了。怎么办?一个叫后羿的人,用一把大弓,射下了八个太阳。当然,我们都知道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是,我希望你注意的是,我们在构思这个故事的时候,使用的因果模型。那就是,当天上有九个太阳,这个原因,会导致什么结果?答案很明显,那就是热。

第二个故事,来自于著名的小说《三体》。说的是,在遥远的外星系,有三个太阳。这三个太阳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彼此吸引,做出了无穷无尽的不规则运动。这个运动没有任何规律。人类根本算不出来。它已经超过了人类目前的数学极限。注意,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的因果模型已经变了。我们已经意识到,用不了九个太阳,只要有三个,它们的运动规律,就已经超过了人类的数学极限。

你看,在后羿射日的故事里,我们建立因果模型时,只考虑到了,热这一个因素。因为在人们编这个故事的时候,还没有发现万有引力。但是,在《三体》的故事里,人们已经意识到,万有引力的存在。所以,我们也意识到,三个太阳带来的不仅仅是热,还有人类无法预测的不规则运动。

当然,这个因果模型也不一定准确。没准未来的某一天,人们又发现了万有引力之外的新规则。我想说明的是,这个世界同时存在很多不同维度的规则,比如热力、万有引力、能量守恒,等等。你能察觉到的规则越多,越关键,你的因果模型就越准确。


在这里我觉得这个例子没什么用,整段在说明“你能察觉到的规则越多,越关键,你的因果模型就越准确。”,但问题不是我们要知道去找影响结果的规则,而是我们要怎么去找到影响结果的重要因素呢?有什么方法论?需要掌握哪些重要的思维和知识呢?

 

2.寻找混杂因子:辛普森悖论

得到原文:


有一名叫辛普森的医生,发现了一种新药, 可以降低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这种药的的实验数据显示,男性患者服用后,心脏病发作风险反而变得更高。女性服用后,心脏病发作的风险也变高了。但综合男女数据后的结果显示,却可以降低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你会相信吗?

 

在对照组,女性喝药前得病概率5%,喝药后得病概率升高到7.5%。男性喝药前得病概率30%,喝药后得病概率升高到40%。而考虑男女性别后的60个人的样本后,喝药前得病概率21.67%,喝药后得病概率则降低到18.33%。

为什么?

在这个实验中,喝不喝药是原因,得没得病是结果,那是什么因素,在干扰原因和结果呢?

在对照组中,男性比女性多,而在处理组男性比女性少,影响的是性别。

性别这个因素就是混杂因子,也叫后门路径,就是在“喝不喝药是原因,得没得病是结果”这一因果链条中,偷偷开启了一个后门,从后门遛进来,干扰了因果关系。

混杂因子找到了,如何对它进行干预呢?

那就是,不能把混杂因子-性别,直接加起来,一定要分开计算。也就是说,你不能把男女的人数直接加起来计算,而是要分别计算男女各自的得病概率。这样就排除了混杂因子的干扰。

在这个例子中,女性喝药前得病概率5%,男性喝药前得病概率30%,对男女整体而言,得病概率为17.5[(5%+30%)/2]。女性喝药后得病概率7.5%,男性喝药前得病概率40%,对男女整体而言,得病概率为23.75[(7.5%+40%)/2]。

这表明,这个药对女性有害,对男性也有害,对人类也有害。

这个例子就是著名的辛普森悖论。


在上面的例子中,说混杂因子,这个混杂因子到底是什么呢?其实混杂因子就是在处理组和对照组之间除了喂不喂药之外,还有男女比例这个因素不同,而男女比例之间患病率不同,这个因子导致了结果的不正确,这东西就是混杂因子。最后是怎么得到的正确结论呢?它把男女比例患病率不同这个因子删除了,造出了男女综合来看患病率这个因子,就把那个作妖的因素去除掉了。

 

3.寻找中介因素

得到原文:


举个例子,在几百年前的航海时代,船员经常得坏血病,最终可能导致死亡。当时的人猜测,这可能跟饮食有关,因为海上没有新鲜的蔬菜和水果。18世纪,苏格兰海军发现,服用柠檬能预防坏血病。好,这就得出了一个因果模型,柠檬是原因,预防坏血病是结果。

当时,本来给船员吃的是西班牙柠檬,后来发现,西印度柠檬更便宜。为了节省成本,就换成了西印度柠檬。同时,为了防止变质,人们还把柠檬榨成汁,煮熟了带上船。结果,坏血病大面积爆发。你看,这个因果模型,被颠覆了。显然,柠檬并不是预防坏血病的原因。直到20世纪初,人们才弄明白,真正对坏血病有预防作用的,是柠檬里的维生素C。而西印度柠檬的维生素C含量只有西班牙柠檬的四分之一。而且柠檬汁煮熟后,这些仅存的维生素C也被破坏掉了。

在这个故事里,维生素C,就是中介因素。是吃柠檬导致了吃进维生素C,而吃了维生素C,又导致了预防坏血病。

换句话说,找到中介因素,是建立因果模型的关键。假如你的因果模型不能被反复验证,你就要考虑,是不是忽略了中介因素。


寻找中介因素在我看来就是寻找导致结果发生的根本原因,柠檬不是预防坏血病的根本原因,为什么,因为柠檬里面有很多成分,就单单说柠檬太泛了,太表面了,根本就没有沉下心往里面钻,找到真正原因。看似吃柠檬,然后坏血病好了,其实这是一条伪装的逻辑链条,不能真正的扣在一起。所以给我的启发是遇到问题,就要沉下心去一点点的找到最本质的原因,然后去解决就好了。

 

3.1找到最本质原因的方法论

5why分析法:即当遇到问题的时候一直反推,例如:为什么柠檬能够预防坏血病呢? 因为里面有维生素C 。 那为什么维生素C能够预防坏血病呢?。。。。。。

一直问下去,直到问到再往下问没有任何意义的地步,就能够更好的找到本质原因。

还有一个口诀有助于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当遇到问题,默念):“这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这只是现象,不是本质。”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