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rtus II :DDR2使用-接口芯片MT47H64M16HR

本文详细介绍了在Quartus软件中设计DDR2内存接口的过程,包括内核名字的写入、时钟频率设置、内核手动添加、工程移植等关键步骤。同时,文章还分享了在读写操作中local_ready信号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正确理解和使用该信号。

1、tools-,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interfaces-external mermory-DDR2,写入内核名字。
2、写时钟频率,如果要仿真最后需要勾选产生仿真程序选项
3、添加型号时候可能看不到MT47H64M16HR。需要手动添加内核到目录
4、生成过程中卡死。结束进程 quartus_map ,但是这样的内核在使用以后报错,用不了
5、把开发板工程拷贝过来,然后直接去掉工程文件。自己建立一个同名工程,这样32位系统的工程就可以在64位系统运行了,编译通过。但是这样的工程编译很慢
6、如下配置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7、仿真结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自己理解的要点。
1、无论读还是写。都要在local_ready为高的情况下进行
2、一切基准都是在local_ready=1,计数+1为基准的。
3、写,在每次写了以后local_ready变为0,之后拉高了,我们又一次给数据,给地址

<think>我们正在使用Quartus II软件添加一个支持特定型号MT47H256M8EB-25E的DDR2 IP核。根据用户提供的引用和之前的问题,我们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步骤1:打开IP Catalog 在Quartus II中,通过菜单Tools -> IP Catalog打开IP Catalog。 步骤2:搜索并选择DDR2 SDRAM Controller 在IP Catalog中搜索“DDR2 SDRAM Controller with UniPHY”(这是Intel/Altera推荐的DDR2控制器IP)。双击该IP开始配置。 步骤3:配置IP参数 在配置界面中,我们需要设置以下参数以匹配MT47H256M8EB-25E芯片- Memory device: 选择DDR2-SDRAM。 - 在“Memory Presets”选项卡中,我们可以尝试查找是否有MT47H256M8EB-25E的预设。如果没有,则选择“Custom”并手动输入参数。 - 数据位宽(Data Width):根据硬件设计,MT47H256M8EB-25E是x8位宽,所以如果使用单个芯片,则设置为8;如果使用多片并联(如16位或32位),则需要相应调整(见后面多片并联的说明)。 - 内存大小(Memory Size):选择256Mx8(即256M×8位)。 - 时钟频率(Clock Rate):MT47H256M8EB-25E是DDR2-800,所以时钟频率设置为400MHz(因为DDR2是双倍数据速率,所以实际数据传输速率为800Mbps)。 - CAS Latency:设置为5(根据芯片手册)。 - 时序参数:根据芯片手册设置tRCD、tRP、tRAS等(通常IP核会提供默认值,但需要与芯片手册核对)。 步骤4:引脚分配 在配置过程中,IP核会生成一个引脚分配文件(.tcl脚本)。我们可以按照引用[2]中的方法运行Tcl脚本进行引脚分配: -Quartus II中,选择Tools -> Tcl Scripts。 - 在弹出的窗口中,选择生成的ddr2_pin_assignment.tcl(具体文件名可能不同,但通常IP核会生成这样的脚本)。 - 点击Run运行脚本,自动完成引脚分配和电平设置(如SSTL-18)。 步骤5:添加时序约束 IP核生成后,会同时生成一个时序约束文件(.sdc)。我们需要将其添加到工程中: - 选择Assignments -> Settings。 - 在左侧选择TimeQuest Timing Analyzer。 - 在右侧的“Constraints”部分,点击“...”按钮,找到IP核生成的_phy_ddr_timing.sdc文件,添加并点击Apply/OK。 步骤6:生成IP核并集成到工程 完成配置后,生成IP核,并将其集成到顶层设计中。IP核会提供用户接口(如local_address, local_wdata, local_rdata, local_read_req, local_write_req, local_ready等信号),我们需要根据接口时序编写控制逻辑(引用[2]中提到了读写操作时local_ready信号的使用)。 步骤7:编译与调试 进行全编译,然后使用SignalTap II进行调试,验证读写操作的正确性。 注意:如果IP核中没有直接支持MT47H256M8EB-25E的预设,我们可以手动输入时序参数,这些参数需要从Micron的数据手册中获取。例如,刷新周期(Refresh Period)通常为7.8us(对于8192个刷新周期),在IP核配置中会有相应的设置项。 对于多片并联的情况(用户问题3),在配置IP核时,需要调整数据位宽。例如,如果使用两片x8的芯片并联形成16位数据总线,则设置数据位宽为16。同时,地址线和控制线是共享的,而每个芯片的数据线(DQ)和数据选通(DQS)是独立的。 下面我们针对用户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 1. 如何验证DDR2控制器的时序约束? - 添加IP核生成的.sdc约束文件后,在TimeQuest Timing Analyzer中运行时序分析。 - 查看时序报告,确保建立时间(Setup)和保持时间(Hold)满足要求,尤其关注跨时钟域路径。 - 使用SignalTap II或In-System Memory Content Editor工具进行在线读写测试,验证数据一致性。 2. MT47H256M8EB-25E的刷新周期如何配置- 在IP核配置界面中,找到“Refresh Settings”或类似选项。 - 根据数据手册,该芯片的刷新周期为64ms内需要8192次刷新,因此平均刷新间隔为64ms/8192=7.8125us。在IP核中设置刷新间隔为7800ns(近似值)或直接输入计算值。 - 注意:IP核通常会根据时钟频率自动计算刷新计数器(Refresh Counter)的值,但需要确保该值与芯片要求一致。 3. 多片DDR2芯片并联时如何修改控制器位宽? - 在IP核配置的“Memory Settings”中,将数据位宽(Data Width)设置为多片并联后的总位宽(如两片x8芯片并联则设置为16)。 - 地址位宽(Address Width)通常不需要改变,因为地址是共享的(但行地址和列地址的位数由芯片内部结构决定,并联不会改变地址线数量)。 - 注意:每个芯片的片选(CS#)可以独立控制(如果使用多片选),或者将多个芯片的片选连在一起(共用片选)。在IP核中需要配置片选信号的数量。 最后,我们生成相关问题,供用户进一步学习。 §§相关问题§§ 1. 如何调整DDR2 IP核的时序参数以满足不同温度或电压下的稳定性? 2. 在SignalTap II中如何正确捕获DDR2接口的高速信号? 3. 当DDR2控制器出现读写错误时,有哪些常见的调试方法?</think>### 在Quartus II中添加MT47H256M8EB-25E DDR2 IP核的详细步骤 #### 1. **打开IP Catalog并选择控制器** ```mermaid graph TB A[Quartus II菜单] --> B[Tools → IP Catalog] B --> C[搜索 DDR2 SDRAM Controller] C --> D[双击 DDR2 SDRAM Controller with UniPHY] ``` 在IP Catalog中选择Altera的DDR2控制器(UniPHY架构),这是Intel官方支持的DDR2解决方案[^1]。 #### 2. **关键配置参数(针对MT47H256M8EB-25E)** | 参数项 | 设置值 | 说明 | |--------|--------|------| | **Memory Type** | DDR2-SDRAM | 芯片类型 | | **Data Width** | 8/16/32/64 | 根据硬件设计选择位宽 | | **Chip Size** | 256Mx8 | 匹配MT47H256M8EB-25E容量 | | **Memory Clock Frequency** | 400MHz | DDR2-800规格 | | **CAS Latency** | 5 | 芯片规格CL=5 | | **tRCD/tRP/tRAS** | 15ns/15ns/40ns | 时序参数[^1] | | **Refresh Interval** | 7.8μs | 对应8192刷新周期 | > 💡 **手动配置技巧**: > 若IP库无预置型号,选择"Custom"模式后手动输入: > - 地址映射:Row=15, Column=10, Bank=3 (匹配256Mx8结构) > - 时序参数:从[Micron数据手册](https://media-www.micron.com/-/media/client/global/documents/products/data-sheet/dram/ddr2/256mx8.pdf)获取精确值 #### 3. **引脚分配与电平设置** 引用[2]中描述的Tcl脚本方法: ```tcl # 运行自动引脚分配脚本 Tools → Tcl Scripts → 选择ddr_pin_assignment.tcl → Run ``` - 电平标准:自动设置为**SSTL-18 Class I** - 关键信号组: - CK/CK# → 专用差分时钟引脚 - DQS[0..n]/DQS#[0..n] → 与DQ[7:0]同组 - 地址/控制信号 → 按Bank分组分配 #### 4. **添加时序约束(关键步骤)** 1. 在`Assignments → Settings → TimeQuest Timing Analyzer`中添加生成的约束文件: - 选择`_phy_ddr_timing.sdc` - 勾选`Apply to project`[^2] 2. 在SDC文件中补充: ```tcl # 时钟约束示例 create_clock -name ddr2_clk -period 5.0 [get_ports {ddr2_ck*}] set_output_delay -clock ddr2_clk 0.5 [get_ports {ddr2_dq*}] ``` #### 5. **接口信号与时序要点** ```verilog // 用户接口关键信号 input wire local_ready; // 控制器就绪信号 output reg local_read; // 读请求(需在local_ready=1时置位) output reg local_write; // 写请求(需在local_ready=1时置位) output wire [24:0] local_address; // 字节地址 ``` **操作时序规则**(引用[2]描述): - 当`local_ready=1`时,下一个周期可发起读写请求 - 发起请求后`local_ready`会拉低,需保持请求直到再次就绪 - 写数据需在`local_write`置位后立即有效 #### 6. **验证与调试** - **SignalTap II配置**: - 采样时钟:DDR2控制器时钟(400MHz) - 触发条件:`local_read`或`local_write`上升沿 - 关键信号:`local_rdata`/`local_wdata`、`local_ready` - **性能指标**: - 预期带宽:3.2~3.8Gbps(64位总线@400MHz)[^2] - **自检逻辑**: ```verilog always @(posedge clk) begin if (read_data != expected_data) error_count <= error_count + 1; // 引用[2]的验证方法 end ``` ### 常见问题解决 - **IP核找不到型号**: 在"Memory Presets"中选择`Micron MT47H256M8`或手动输入时序参数(tRCD=15ns, tRP=15ns, tRAS=40ns) - **时序违例**: 在TimeQuest中添加: ```tcl derive_pll_clocks derive_clock_uncertainty set_multicycle_path -setup 2 -to [get_keepers *ddr2*] ``` - **信号完整性优化**: 在IP配置中启用: - Dynamic On-Die Termination (ODT) - DQS Postamble - Write Leveling Calibration > 📌 **设计资源**: > - [MT47H256M8EB-25E 数据手册](https://media-www.micron.com/-/media/client/global/documents/products/data-sheet/dram/ddr2/256mx8.pdf) > - [Quartus UniPHY IP用户指南](https://www.intel.com/content/www/us/en/docs/programmable/683082/22-3/ddr2-ddr3-sdram-uni-phy-ip-core.html)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