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燃烧人性的实验之火——《野火(1959)》影评

    《野火(1959)》不是一部战争片,但是它的确是以战争作为故事发生的实际背景。有时候我们会钟情于战争题材的电影,不仅是因为其宏大的场面和声效,更有可能我们都带有战争的基因,这种基因在战争的壮阔、激情、残酷中被激活。但是这部电影完全没有给人战争片的快感,有的只是无尽的压抑、堕落和黑色幽默。    

    整个故事,从二战日军在南亚战场的颓势的一角铺开,得了肺炎的一等兵田村既无法参与部队的作战(这种作战竟然沦落到没有敌人仅仅与饥饿战斗),也无法得到医院的救治(影片中的医院与其说是治病救人的场所,不如说是人道主义最后的庇护所,其中的重伤员被给予一个地点等待死亡),巧合之下躲掉了几次攻击活了下来,他的目标就是跋涉去一所日军残余部队召集的城市。在这个旅途上,他像是一个荒野中的求生者,有严酷的自然环境、饥饿疾病、凶猛的野兽(敌人)、同样求生的同伴。影片中多次出现的“狼烟”最后被证明是菲律宾的村民燃烧玉米棒的烟火,对于田村来说,就是这“野火”构成了他回归正常生活的期望和幻想。最后一幕中,田村杀死了正在割取人肉的队友,坚定着维护了作为一个向往正常生活和信仰的人的尊严,宁愿冒着被杀死的危险走向寓意美好生活的“野火”,而最终迎接他的是保卫家园的菲律宾农民的子弹。
    有人说,《野火(1959)》反映的是人性的沦丧,我却认为野火反映的却是最真实的人性。而战争,却是极尽激烈地燃烧这人性的实验,这是一团燃烧人性的实验之火。所谓“燃烧”人性,就是以激烈的方式展现人性。在正常的生活中,人们安于平凡的劳作和收获,凭借人的聪明才智,人们生产、合作、创造从而营造好的生活,人与自然环境、人与人的关系并没有那么紧张,此时的人性在细微之处显现却是低调的。然而战争却彻底让人性的低调成为不可能,在苦难和死亡的阴影下,正常生活的那种粗茶淡饭、几根卷烟、一个好觉都成为奢望。在饥饿和疾病的困扰中,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骤然变得紧张,人性如同战火随时激烈燃烧。影片中,有人勾心斗角结成小队前进,有人为了生存不惜放弃尊严食取人肉,有人陷入幻觉中彻底迷失在宗教的“福音书”中,而大多数人却是无力对抗命运,一个个倒在泥浆里、敌人子弹下、他人的口腹中。
    我不相信人性会突然发生改变,也不信“人性升华”、“人性沦丧”之类的教条,在人类几百万年的进化中人性早已如同我们其他基因一样深刻在每一个细胞里。改变的只是人类生活的秩序和条件,人性此时如同可燃物,在战争这样的极端人类秩序条件下,它熊熊燃烧了,让我们更加意识到它无可比拟的存在。在求生的过程中,人的贪婪,虚伪,残忍,诡诈,无情,无疑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的。但同样也有微妙的感情在其中暗自起伏,给以些许的光亮和希望。比如那个将猎捕同类称之为打猴子的日本兵,就在关键的时候挽救了田村的命,而没有将他当成“猴子”来射杀,并且照顾他给他水和食物。这便是人性闪光点,在燃烧中我们无疑看到了很多罪恶,但是只要那一点点的积极的闪光点,就会在战争过去后给予人类继续持久的生存力。1945年二战结束后,日本很快重新崛起,并以民族的凝聚力、合作、牺牲精神、学习力和创造力屹立,重建家园的日本人其实就是那些在失败的战争中极为窘迫却依然向往美好“野火”的普通人。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andrew-wang/archive/2012/11/05/2755259.html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