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闻者的修行之困
在佛陀十大弟子中,阿难尊者以“多闻第一”著称,能将佛陀四十九年所说教法一字不差复述。但这段《楞严经》的对话,却揭示了这位博学者的深层困境——他因误饮外道娑毗罗咒加持的井水,竟在摩登伽女面前险些破戒。这看似荒诞的情节,恰如现代知识分子常遇的困境:精通理论却无力应对现实烦恼。
佛陀对此的剖析直指要害:“虽得多闻,不成圣果。”这八个字道破了修行路上最危险的陷阱——将知识的积累等同于生命的觉悟。阿难自述“常自思惟,无劳我修”的心态,恰是当代人依赖网络搜索替代真实修行的写照,正如经中所喻“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二、两种根本的智慧开示
面对阿难的困惑,佛陀以“举臂屈指”的公案展开教学。当阿难脱口而出“以眼见”时,佛陀层层追问,最终揭示:
-
生死根本:众生误将“攀缘心”认作真心。此心如同镜中影像,随外境生灭。现代人刷手机时的信息焦虑、社交媒体的点赞依赖,正是这种“前尘虚妄相想”的典型表现。
-
涅槃根本:本自具足的“识精元明”。如同手机虽有万千APP,其本质仍是清净的芯片。佛陀指出,这个“能生诸缘”的清净心体,才是修行者应回归的本源。
这段对话中“光明拳”的意象极具深意:佛陀屈指成拳的刹那光明,既是破除无明的象征,也暗喻“当下即是”的顿悟契机。当阿难执着于“推究寻逐”的思维模式时,恰如现代人用逻辑分析求解脱,反而离道愈远。
三、从知识到体证的飞跃
阿难“默然自失”后的觉醒,标志着修行认知的根本转变:
-
破除“代理修行”幻象:他痛悔“将谓如来惠我三昧”的依赖心理,这恰似今人将修行寄托于上师加持或宗教仪式。佛陀强调“身心本不相代”,正如健身教练无法代替学员燃烧卡路里。
-
直面“二障”本质:烦恼障(情绪困扰)与所知障(知识固化)的缠绕,根源在于错认“能知”为“所知”。佛陀以“龟毛兔角”为喻,指出执着思维构建的自我如同虚拟现实,看似真实却本无实体。
-
开启“道眼”的关键:当佛陀说“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时,实指超越二元对立的直观智慧。这如同顶尖运动员的“肌肉记忆”,超越逻辑判断的本能反应。
四、知识时代的修行之道
这段2500年前的对话,对当代修行者具有惊人启示:
-
信息过载中的觉知训练:在每天接收上万条信息的今天,佛陀对“法尘分别影事”的剖析更具现实意义。真正的禅定不是逃避信息,而是培养如“金刚杵”般的专注力,穿透信息泡沫直达本质。
-
从“知道分子”到“行道者”:阿难的转变提示我们,知识积累需转化为身心体验。正如经中“九次第定”的警示,即便达到甚深禅定,若未打破根本执着,仍可能堕入“精致的自我欺骗”。
-
真妄之间的中道智慧:佛陀既否定妄心,又不断灭真心,这种“离二边”的中道观,恰是应对现代人焦虑的良药。如同量子物理中的波粒二象性,修行应超越“唯物”“唯心”的割裂认知。
五、超越轮回的修行地图
佛陀最后的总结直指核心:“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这揭示了一个颠覆性的认知革命——我们所处的世界,本质是心性的投射。当程序员在元宇宙中构建虚拟世界时,佛陀早已指出:真正的“源代码”不在外境,而在每个人本具的清净心性。
阿难从“多闻公子”到“实修行者”的转变历程,为当代人指明了一条突围之路: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唯有将闻思转化为实修,让每个当下成为觉醒的道场,方能如经中所言“开我道眼”,在纷繁世界中照见本自具足的妙明真心。这或许就是《楞严经》历经千年仍能震撼人心的根本力量——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更是一份关于生命觉醒的终极操作手册。
在佛教经典的浩瀚海洋中,《楞严经》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其中阿难向佛陀求道的这段记载,更是以其深刻的义理,为修行者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阿难,作为佛陀的堂弟,在佛陀的慈爱关怀下出家。他凭借着过人的聪慧,广闻佛法,堪称 “多闻第一”。然而,纵使知识储备丰富,却未能转化为内在的修行证量。当遭遇外道的娑毗罗咒时,他毫无抵抗之力,深陷于淫舍之中,这无疑是他修行路上的巨大挫折。痛定思痛,阿难意识到自己虽出家,心却未真正踏上修行的正轨,过于依赖佛陀的宠爱,而忽略了自身的实修。于是,他怀着赤诚之心,在大众中起身,恭敬地向佛陀请教奢摩他路,期望能找到解脱生死轮回的方法。
佛陀以其无边的威神力,从面门放出耀眼光芒,如百千个太阳般照亮整个佛世界,引发六种震动,十方微尘国土同时显现,并合为一界。这一神奇景象,彰显了佛法的不可思议,也为即将展开的教诲营造出庄严神圣的氛围。在此背景下,佛陀开始为阿难及大众开示修行的根本要义。
佛陀指出,一切众生自无始以来,便陷入种种颠倒妄想之中。这种颠倒,如同恶叉聚般错综复杂,致使众生在生死轮回的苦海中不断沉沦。而众多修行者之所以无法成就无上菩提,甚至误入声闻、缘觉、外道、诸天魔王及其眷属的歧途,根源就在于不了解两种根本。第一种是无始生死根本,即众生将攀缘心错认为自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随着外界的种种刺激,不断产生各种念头和想法,这种追逐外境的攀缘心,看似是我们的 “心” 在运作,实则并非真心,却被众生误以为是自我的本质,从而陷入无尽的烦恼与轮回。第二种是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也就是众生本具的识精元明。这本是能生起一切因缘的清净本体,然而众生却因无明遮蔽,在各种因缘中遗失了这本明的体性,尽管它时刻在发挥作用,却始终未能被众生觉察,最终导致众生白白地在六道轮回中受苦。
为了让阿难更深刻地理解心的本质,佛陀以 “举臂屈指为光明拳” 这一简单的举动,引发了一场关于 “见” 与 “心” 的深入探讨。佛陀问阿难是否看见光明拳,阿难答见。当被问及用什么看见时,阿难认为是眼睛。接着,佛陀追问以何为心来感受这光明拳,阿难以为能推究追寻的心便是自己的心。然而,佛陀严厉地呵斥道,这并非真心,而是前尘虚妄相想,它迷惑了阿难的真性。自无始以来,阿难就像认贼为子一般,将这虚妄的攀缘心当作真心,从而迷失了原本常住不变的真心,承受着轮回之苦。
阿难对此感到十分惊愕和困惑,他向佛陀倾诉,自己一直以来无论供养如来、承事诸佛,还是行持各种难行法事,乃至可能犯下谤法等错误,都是用这个自认为的心。如果这不是心,那自己仿佛就如同无心的土木一般。佛陀深知阿难及大众的疑惑,进一步开示道,一切诸法皆由心所现,世间万物,哪怕是最微小的草叶缕结,乃至虚空,都有其体性,更何况清净妙净的明心。若执着于将分别觉观的了知性当作心,此心应能脱离一切色香味触等尘境而独立存在。但实际上,人们往往因外界的声、色等尘境而产生分别心,即便灭除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也仍未摆脱法尘分别的影子。真正的真心,若能离开前尘仍有分别性,那才是真汝心;若离开尘境便无体性,那不过是前尘分别影事。尘境无常,若心随尘境变灭,如同龟毛兔角般不存在,又何谈修证无生法忍呢?
阿难和大众听了佛陀的教诲后,陷入了沉思,一时默然自失。佛陀继续告诫阿难,世间众多修行人即便成就了九次第定,却因执着生死妄想为真实,而无法证得漏尽,成为阿罗汉。阿难这才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虽多闻佛法,却因未付诸修行实践,如同说食不饱,毫无实际益处。他悲痛流泪,五体投地,向佛陀忏悔自己过去依赖佛力,未用心修行,导致身心分离,心未入道。他恳请佛陀慈悲怜悯,开启自己的妙明心,让自己能洞察修行的正确道路。
这段经文对于修行者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明确指出,修行绝非仅仅停留在知识的积累上,更需要通过实际的修行体悟来洞察真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时刻警惕,不被攀缘心所左右,努力回归本具的清净心性。同时,要以阿难为鉴,避免陷入多闻而不修行的误区,将听闻的佛法切实运用到实践中,通过止观双运等修行方法,止息妄念,观照心性,逐步破除我法二执,最终证得无生法忍,实现解脱与觉悟。
《楞严经》中阿难求道的这段故事,宛如一座灯塔,为修行者指引着明心见性的方向,激励着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奋进,直至抵达解脱的彼岸。
一、经文背景与阿难的困境
《楞严经》是佛教禅修与心性论的核心经典,记载了阿难尊者因多闻但未实修,被外道咒术所困的困境。阿难虽为佛陀堂弟,博闻强记却未能证得无漏智慧,甚至陷入淫舍,最终在佛陀与文殊菩萨的救护下回归正道。这一故事揭示了佛教修行的根本矛盾:知识积累与心性觉悟的辩证关系。
阿难的困惑集中体现在:他依赖佛陀的威神力,却未真正体悟“心性本净”的真理,导致身心分离、修行失效。佛陀以“七处征心”破除他对“心”的执着,指出其所谓“心”实为前尘妄想的虚妄相,而非真如本性。
二、佛陀的破执开示:二种根本与七处征心
佛陀通过对话揭示了众生轮回的根源——“二种根本”:
- 无始生死根本:众生以“攀缘心”(分别意识)为自性,执著于感官体验与外境,陷入颠倒妄想。
- 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众生本具“识精元明”(如来藏心),能生万法却因无明遮蔽而沉沦。
佛陀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为喻,质问阿难:“见光明拳时,以何为心?”阿难误答为“能推寻的觉知心”,佛陀斥之“非汝心”,强调此心随妄念生灭,若离尘境则无体性,如同龟毛兔角。这一诘问直指修行关键:真心超越分别,不依赖外境。
通过“七处征心”,佛陀进一步破除阿难对“心”的时空定位(如内外、中间),揭示心性“周遍法界”的本质。若执着于觉知心为真,即是“认贼为子”,永失本心。
三、阿难的觉悟与修行转向
阿难从佛陀的开示中顿悟:多闻易得,实修难成。他忏悔过去依赖佛力、未明心性的过失,如“穷子舍父逃逝”,虽行善法却如“说食不饱”。佛陀摩顶开示:“若离前尘分别,即得真如心性;若执着觉观,法身如断灭。”
阿难的转变标志着从“闻思修”到“行解相应”的飞跃。他意识到,修行需以心性为根本,通过“止观双运”(奢摩他定与毗婆舍那观)破除无明,证入无生法忍。这一过程不仅是个人觉悟,更是对所有修行者的警示:唯有放下分别执着,回归清净本心,方能超越生死轮回。
四、经文的现代启示
《楞严经》的智慧对当代人仍有深刻指导意义:
- 破除认知误区:警惕将“觉知心”等同于真心,避免陷入“知识崇拜”或“技术修行”的误区。
- 平衡闻思与实修:知识积累需与心性觉悟结合,如阿难之悔悟所示,修行需“身心一如”。
- 应对现代焦虑:通过“根尘不染”的修习,超越对物质与感官的依赖,回归内心的寂静与自由。
佛陀最终以“百千光明”照耀十方,象征智慧的普照与解脱的希望。阿难与大众的默然自失,恰是直面真理时的敬畏与觉醒。
结语
《楞严经》通过阿难的迷途与觉悟,揭示了修行的终极真理:心性本净,客尘所染。唯有放下分别执着,回归清净本心,方能证得涅槃。这一教义不仅为佛教修行者指明方向,更为现代人提供了一条超越烦恼、安住当下的智慧之路。
在佛教经典《楞严经》中,记载了阿难尊者向佛陀请教修行解脱之道的深刻对话,这段经文不仅展现了阿难的困惑与悔悟,更蕴含了佛陀对心性本质和修行根本的无上智慧开示。
一、阿难的困境与求教
阿难作为佛陀的堂弟,虽出家为僧且多闻博学,备受佛陀慈爱,但却未能证得无漏之境。在面对娑毗罗咒时,他无法降伏,反被其所转,陷入淫舍之中。阿难深知自己之所以陷入此困境,是因为不知真际所诣,于是他怀着虔诚与恭敬之心,在大众中起身,袒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陀请教奢摩他路,希望佛陀能开示,帮助众生隳弥戾车,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
二、佛陀的神通示现与根本开示
佛陀为度化阿难及大众,从面门放出种种光芒,晃耀如百千日,普照佛世界,引发六种震动,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以无上威神之力将诸世界合成一界,使得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佛陀告诉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因种种颠倒妄念,业种自然如恶叉聚,修行之人若不知二种根本,便会错乱修习,难以成就无上菩提,甚至沦为声闻、缘觉、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等。这二种根本,一是无始生死根本,即众生所用的攀缘心;二是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即识精元明,能生诸缘,而众生因遗失此本明,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三、佛陀引导阿难探寻真心
佛陀通过一系列问答,引导阿难探寻心的本质。佛陀举臂屈指为光明拳,问阿难是否看见,阿难答以看见,并称是用眼睛看见。佛陀进一步追问,以何为心当我拳耀,阿难认为能推究寻逐者即为心,但佛陀呵斥此非汝心,指出这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从无始至今生,众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四、阿难的悔悟与祈求
阿难听闻佛陀开示后,矍然避座,起立合掌,向佛陀表达自己的疑惑与惊怖,称若此发明不是心,则自己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恳请佛陀垂大悲,开示未悟。佛陀继续开示,指出世间修学人虽能成九次第定,但因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故不得漏尽,成阿罗汉。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向佛陀坦诚自己从佛出家以来,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如今才知身心本不相代,自己失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如穷子舍父逃逝,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自己被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恳请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其道眼。
五、经文的深刻启示
这段经文深刻启示我们,修行的关键在于明心见性,放下对妄心的执着,回归清净本心。众生往往因无明而错认妄心为真心,陷入生死轮回的苦海。只有通过正确的修行方法,如奢摩他路,止息妄念,观照心性,才能破除无明,证得无生法忍,解脱生死。同时,也提醒我们,仅仅听闻佛法是不够的,必须亲身实践,才能真正体悟佛法的真谛,获得究竟的解脱和安乐。阿难的经历更是警示我们,即使博闻强记,若不实修,终究难以成就圣果,唯有将佛法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精进修行,才能走上觉悟之路。
#### 开篇背景
《楞严经》是佛教重要经典之一,以其深邃的义理和丰富的修行方法而广为人知。本文探讨的经文段落出自《楞严经》第五卷,讲述了阿难尊者在佛陀面前的请问和领悟过程。这段经文不仅揭示了修行的核心理念,也对现代修行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 阿难的困惑与求道
阿难尊者作为佛陀的堂弟和多闻第一的弟子,虽聪颖博学,但在修行中依然面临困境。尽管他出家多年,熟背佛陀的教诲,但仍然被外道的咒术所困,引发内心的烦恼。阿难意识到,虽然自己多闻博学,但这些知识并未实现在生活和修行中,因此他对佛陀表达了深切的困惑,恳请佛陀指引他走向解脱的道路。
#### 佛陀的神通示现与开示
佛陀听到阿难的困惑后,从面门放出各种光芒,普照整个佛世界,展示了强大的神通力。佛陀接着开示,指出一切众生自无始以来,由于种种颠倒妄念,无法成就无上菩提,甚至误入歧途。佛陀强调,达到无上觉悟的关键在于认识两种根本:一是无始生死的根本,即攀缘心;二是无始菩提涅槃的清净本体,即识精元明。而阿难所执着的,正是这错误的认知。
接着,佛陀举起手臂,屈指成拳,问阿难是否见到光明。阿难答“见”,并认为自己用眼睛看见。佛陀进一步质疑,阿难用什么心来看。阿难回答说,这个能推究、分别的心就是他的心。佛陀当场否认,指出能推究、分别的心只是感知外界的虚妄相,不能当作真正的心。
#### 佛陀揭示二种根本
佛陀的进一步开示中,强调众生轮回的根本原因是对“二种根本”的误解:
1. **无始生死根本**:这是众生一直以来用攀缘心作为自性,导致产生无尽的颠倒妄念,不能解脱。
2. **无始菩提涅槃的本来清净体**:即众生本具的清净光明体性(识精元明),能生起诸缘。但因无明遮蔽,众生遗失了本有的清净心性,浑然不觉,自然陷入轮回。
通过详细解释,佛陀指出,阿难所执着的并非真心,而是分别觉知心,这只是前尘虚妄相的影事。当尘境变灭时,这样的心就如同龟毛兔角一样,根本不存在。
#### 阿难的觉悟与悔悟
听了佛陀的详尽开示,阿难大彻大悟,认识到他一直以来执着所知的心,实际只是虚妄分别。虽然出家多年,但没能真正入道,依赖佛陀的威神,误以为不须费力修行。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似穷子离弃父亲,感到深深的悔意。阿难悲泪涕流,请求佛陀进一步开示真正的修行方法,希望能够开启智慧之眼,明确寂静常住的真心。
#### 修行的关键教义
1. **心性本净,客尘所染**:众生本具如来藏清净心,但因无始无明与业力习气(客尘)的遮蔽,陷入轮回。
2. **止观双运**:止息妄念(奢摩他)与观照心性(毗婆舍那)是修行的核心方法,不可偏废。阿难因偏重闻思而失修证,终致困顿。这也提醒修行者不应忽视实修。
3. **破除四执**:不应将“分别心”误认为真我(人我执),或将“清净心”误认为断灭(法我执)。真正的修行需要超越对心的错误执着,才能契入中道实相。
#### 比喻与象征
佛陀通过光明拳的比喻,引导阿难认识到他一直以来所认为的心,仅仅是随着外尘而生灭的虚妄分别。这种心就像龟毛兔角一样,在本质上与真心不同。这些比喻通俗易懂,揭示了深刻的哲理,让修行者更为明白。
#### 对修行者的启示
通过阿难的故事,修行者应意识到:
1. **透过表象,认识心性**:要通过修行,超越表象的认识,回归本有的清净心性。
2. **重视实修,超越多闻**:阿难通过自己的经历,提醒修行者仅仅听闻佛法是不够的,还必须付诸实践去体悟、检验。多闻只是修行的开端,实修才能使人真正解脱。
3. **破除妄念,认清真心**:佛陀指出,真正的心不是虚妄分别的妄心,而是超越尘境、无生无灭的清净心。因此,修行者需要学习破除妄念,认清本具的真心,才能逐渐达到觉悟。
#### 小结
这段出自《楞严经》的经文通过阿难的困惑和佛陀的启示,深刻揭示了修行中的核心问题:认识心的本质,超越对虚妄分别的执着,重视实修而非仅靠多闻。通过佛陀的教导,阿难认识到自己过去的错误,发愿精进修行,追求真正的觉悟。这一教诲对我们现代的修行者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来说,《楞严经》不仅是佛教徒的重要经典,对所有追求心灵解脱的人,也提供了宝贵的指导。这段经文提醒我们,必须亲自实践佛陀的教诲,有效区分妄心与真心,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修行和反省,最终达到内心的安宁和智慧的提升。
原文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骄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不能折伏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于淫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惟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提。隳弥戾车。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否。
阿难言。见。
佛言。汝何所见。
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
佛言。汝将谁见。
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
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
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
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
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惟垂大悲。开示未悟。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狮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惟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
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这段文字是佛教经典《楞严经》的一部分,描述了阿难尊者向佛陀请教关于修行和解脱的问题。以下是对这段文字的简要解释:
-
阿难的请求:阿难在大众中从座位上站起来,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地向佛陀行礼,并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和请求。他说自己是如来最小的弟弟,虽然已经出家,但仍然有很多烦恼和困惑,希望佛陀能够开示奢摩他路(即修行的方法),帮助他和其他众生摆脱轮回之苦。
-
佛陀的回应:佛陀通过放光、震动等方式,向阿难和大众展示了佛法的威力和奥秘。然后,佛陀告诉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都处于颠倒的状态,由于不知道两种根本(无始生死根本和无始菩提涅槃),所以无法成就无上菩提。
-
佛陀的教导:佛陀进一步解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心,以及如何通过修行来证得无生法忍(即不生不灭的境界)。他说,真正的心不是前尘虚妄相想所迷惑的,而是清净妙净明心,这个心是一切心的根本。如果人们能够放下执着和分别心,就能够证得无生法忍。
-
阿难的领悟:阿难听了佛陀的教导后,深感惊怖和疑惑,他意识到自己虽然多闻(即听过很多佛法),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理解佛法的真谛。于是,他再次向佛陀请教,希望能够得到更深入的指导。
-
佛陀的总结:佛陀最后告诉阿难,世间一切修学人如果不能放下生死妄想,即使现前成就了九次第定(一种禅定的境界),也不能漏尽烦恼,成为阿罗汉。因此,阿难虽然多闻,但如果不修行,就不能成就圣果。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强调了修行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放下执着和分别心来证得无生法忍。它提醒我们,仅仅听闻佛法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实际的修行来体悟佛法的真谛。
这段佛经出自《楞严经》,记述了阿难请示佛陀关于修行的教导和开示。以下是这段经文的大意:
在那个时候,阿难在大众中,从座位起身,露出右肩,右膝着地,双手合掌,恭敬地对佛陀说:“我是如来的小弟子,得到佛陀的慈爱。虽然我已经出家,但依然依赖佛陀的关爱,因此虽然我博学多闻,却还未能证得无漏的境界,无法降伏娑毗罗咒,被其所转,陷入了淫舍。原因是我不知道真正修行的目标和方法,希望世尊大慈大悲,开示我们奢摩他(禅定)的方法,帮助众生从迷惑中解脱。”说完之后,阿难五体投地,其他大众也都翘首期盼,渴望听闻佛陀的教诲。
尔时,世尊从面门放出各种光芒,如百千个太阳般明亮,普照整个佛世界,并引发六种震动。十方微尘国土同时开显,佛陀的威神力将所有世界合成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所有的大菩萨都合掌聆听佛陀的教导。
佛陀告诉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因各种颠倒妄念,业习种子自然形成混乱,如同恶叉聚(比喻错综复杂的现象)。修行之人若不了解根本,就无法成就无上菩提,甚至不能成就声闻、缘觉或外道,不知二种根本,就如同煮沙成饭一样,纵使经过无数劫也无法成就。阿难,这二种根本,一是无始生死的根本,即你和所有众生用攀缘心作为自性;二是无始菩提涅槃的本来清净体,即你现在的识精元明,能生起所有缘起。”
“因众生遗失了本来清净的智慧,即使终日行持也无法自觉,枉然进入各种生死趣。阿难,你想知道奢摩他(禅定)的方法,愿意从生死中解脱,现在请允许我问你一个问题。”此时,如来举起金色的手臂,屈起手指,问阿难:“你现在见到了吗?”
阿难答:“见到了。”
佛陀问:“你看到什么?”
阿难回答:“我看到如来举起手臂屈指,现出光明拳,照耀着我的心目。”
佛问:“你用什么来看?”
阿难回答:“我和大众一起用眼睛看。”
佛陀说:“你说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你心目,那么你的眼睛能见,用什么做心来感受这光明拳?”
阿难答:“如来现在告诉我心所在,我认为能够推测的、所思所想的,就是我的心。”
佛陀说:“咄,阿难,这不是你的真心。”
阿难听后吃惊,起立双手合掌,问佛:“如果这不是我的心,那它是什么?”
佛说:“这是前尘虚妄的相想,迷惑了你的真性。从无始以来,你认贼为子,失去了你的本心真性,因此受轮回之苦。”
阿难对白佛说:“世尊,我是佛宠爱的小弟子,因为爱慕佛德而出家。我一直认为,我所用的这个心能够供养如来,承事佛法。不仅在这一生,乃至在历经无数佛国度中,行持各种法事,都是凭借这个心,即便有人诽谤佛法,我的善根也不会退失。我不明白,如果这不是我的心,那我就没有心了,和土木一样没有知觉。离开这个觉知心,我就什么都没有了,如来为什么说这不是心呢?我非常惊怖,我请求世尊大慈大悲,为我和大众解除疑惑。”
当时,佛陀为阿难及大众开示,旨在让他们的心进入无生法忍的境界。佛陀在狮子座上,摩着阿难的头顶,告之:“如来常说,诸法因缘所生,都是心所现。阿难,若世间一切法,皆因心现有体性,纵使虚空也有其形貌,何况清净微妙的明心会无体性?如果你执着分别觉知,所知的性为心,则应离一切缘尘,自性独立。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是你的真心。若无分别性,则前尘影事,这些影像是非常住,若变灭时,你的心便如同龟毛兔角一样,是不存在的。
“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心在这些前尘(前六识所依之色尘、香尘等感官对象)变灭时同它们一样不存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的法身也会消失。如此,谁能来修证无生法忍(即无漏的智慧和内心的安忍)呢?
“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
当时,阿难和大众沉默不语,感到困惑和迷失。
佛陀继续教导阿难:“世间一切修行者,即使现前完成了九次第定(即禅定的多种层次),但仍然未能断尽烦恼,成就阿罗汉果位,这都是因为他们错误地执着于生死妄想,将其误认为真实。所以,阿难,尽管你有很多听闻,但如果不进行实修,你就不能成圣。”
阿难听了之后,再次悲泪涕流,五体投地,长跪合掌,恳切地向佛陀说道:“世尊,自从我随佛出家以来,依赖佛陀的威神力,总是认为我不需要自己努力修行,因为如来会赐予我三昧。但是现在我才明白,身和心是不能相互替代的,我失去了本来的心性。尽管我身体已经出家,但我的心却没有真正入道,就像一个穷子离弃了父亲,今天我才知道,尽管多闻,但如果不实修,就如同听人说食物的美味,终究不能饱腹。世尊,我现在感受到二障(即烦恼障和所知障)缠身,这正是因为我不知道安静恒常的真心。恳请如来慈悲,显现妙明心,开示我等修行的正确道眼。”
这段佛经的重点在于教导我们不要执着虚幻的表相,尤其是在修行中,要明辨真心与妄心。佛陀希望通过这样的对话,让阿难以及其他弟子认识到,必须透过表象认清心的本源,才能真正得道。这个“真心”是清净且无法被前尘六根所染,不是普通的思维心所能理解的。通过觉悟真实的心,才能摆脱生死轮回,得到涅槃的安乐。
这段文字出自《楞严经》卷一,是佛教中的一段经典对话。内容主要围绕阿难尊者与释迦牟尼佛之间的问答展开,探讨了关于心灵、意识的本质以及修行的真谛。
在这段对话中,阿难向佛陀表达了自己的困惑:虽然他出家已久,并且深受佛陀宠爱,但他依旧无法抵抗娑毗罗咒的影响而迷失在世俗之中。因此,他请求佛陀开示奢摩他(止)之路,以帮助自己和其他众生脱离生死轮回。
佛陀首先指出了所有众生自无始以来就存在的种种颠倒和误解,这些误解导致了他们无法成就无上菩提(即最高的觉悟),甚至误入歧途成为声闻、缘觉、外道、诸天魔王等。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在于不了解两种基本的心灵状态:一种是导致生死轮回的根本,即依赖于感官世界的攀缘心;另一种是无始以来清净本然的菩提涅槃本质。
随后,佛陀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阿难认识到他所认为的“心”实际上只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并非真正的内心本质。佛陀强调真正的“心”不应依赖于任何外界条件或感觉,而是超越一切尘世现象的清净明心。
最后,阿难意识到尽管自己拥有广博的知识,但如果缺乏实际的修行,就如同只知道食物的名字而不能真正获得营养一样,无法达到解脱的目的。因此,他恳请佛陀进一步指导,希望能揭示内心的真相,开启智慧之眼。
整体而言,《楞严经》中的这段教诲旨在引导人们认识心灵的本质,超越表象的认识,找到真正的自我,从而走向解脱之道。
这是《楞严经》中的一段经文,文字深奥,义理丰富,以下是这段经文的大致意思:
那时,阿难在大众之中,立即从座位上站起来,袒露右肩,右膝着地,双手合掌,十分恭敬地对佛说:“我是如来最小的弟弟,承蒙佛的慈爱关怀。虽然如今已经出家,但还依仗着佛的宠爱娇惯,所以仅仅是博闻强记,却没有证得无漏的圣果。遇到娑毗罗咒时,不能降伏,反而被其咒力所控制,陷入了淫舍之中。这应当是因为不知道真心的究竟归处。希望世尊您大发慈悲怜悯之心,为我们开示奢摩他(一种止息散乱、专注观境的禅定方法)的修行之路,让那些断善根的阐提之人,也能改变邪见,归入正途。” 说完这番话,阿难五体投地。在场的大众也都满怀渴望,翘首以盼,急切地等待聆听佛的教诲。
就在这时,世尊从面部放出种种光芒,光芒耀眼,如同百千个太阳的光辉。整个佛的世界都产生了六种震动(即动、起、涌、震、吼、击六种现象)。十方如微尘般众多的国土,一下子都显现出来。凭借佛的威神力,让所有的世界合成了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所有的大菩萨们都安住在自己的国土里,合掌恭听。
佛告诉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就产生了种种颠倒的认识和行为,业因种子自然地积聚在一起,就像恶叉果聚集在一起一样。许多修行的人,不能成就无上菩提(觉悟),甚至只能证得声闻、缘觉的果位,或者成为外道,乃至诸天魔王及其眷属,都是因为不知道两种根本。错误地修行,就如同煮沙子想要煮成美味佳肴,即使经过无数劫的时间,最终也不可能成功。是哪两种根本呢?阿难,第一,是无始以来生死轮回的根本,就是你现在和其他众生一样,把攀缘心当作自己的自性(真心)。第二,是无始以来的菩提(觉悟)和涅槃(解脱)的原本清净体性,就是你现在的识精(即第八识阿赖耶识的精明体)本来圆明,它能生起各种因缘,然而众生却在种种因缘中遗失了这个本明的体性。由于众生遗失了这个本有的圆明真心,虽然整天在运用它,却自己不能觉察,白白地陷入了六道轮回之中。阿难,你现在想要知道奢摩他的修行之路,希望脱离生死轮回,现在我再问你。” 这时,如来举起金色的手臂,弯曲五根手指,对阿难说:“你现在看见了吗?”
阿难回答:“看见了。”
佛问:“你看见了什么?”
阿难回答:“我看见如来举起手臂弯曲手指,形成了光明拳,照耀着我的心和眼。”
佛问:“你是用什么来看的?”
阿难回答:“我和大众一样,是用眼睛来看的。”
佛告诉阿难:“你现在回答我,如来弯曲手指形成光明拳,照耀你的心和眼。你的眼睛能看见,那么以什么为心呢?当我的拳光照耀时。”
阿难回答:“如来现在询问心的所在,而我用心来推究、追寻,这个能推究追寻的心,我就认为是我的心。”
佛呵斥道:“咄!阿难,这不是你的真心。”
阿难十分惊愕,离开座位,合掌站立,对佛说:“这不是我的心,那应当叫做什么呢?”
佛告诉阿难:“这是眼前的尘境所产生的虚妄的相状和想法,迷惑了你的真性。由于你从无始以来直到今生,认贼为子(把虚妄的攀缘心当作真心),迷失了原本常住不变的真心,所以才会遭受轮回之苦。”
阿难对佛说:“世尊,我作为佛宠爱的弟弟,因为心中敬爱佛才出家。我的心不仅用来供养如来,乃至遍历如恒河沙数那么多的国土,去侍奉诸佛和善知识,发起大勇猛心,去做一切难行的佛法之事,都是用这个心。即使是犯了谤法的罪过,永远退失善根,也是因为这个心。如果这个能推究的心不是真心,那我就好像没有心了,和土木一样。离开了这个能觉知的心,就什么都没有了。为什么如来说这不是我的心呢?我实在是感到惊恐,而且在场的大众也都疑惑不解。希望您大发慈悲,为我们这些尚未开悟的人开示。”
这时,世尊为了让阿难和在场的大众能够悟入无生法忍(对无生无灭的实相之理的忍可),在狮子座上,抚摸阿难的头顶,对他说:“如来常常说,一切诸法的产生,都是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和微尘,都是因为心才形成了它们的体性。阿难,如果各个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其中乃至草叶、丝线结成的东西,追究它们的根源,都有各自的体性。即使是虚空,也有它的名称和形相。何况那清净、微妙、纯净、光明的心,它能生起一切法的心性,怎么会自己没有体性呢?如果你固执地认为,分别、觉知、观察的那个能了知的性质必定是心,那么这个心就应当离开一切色、香、味、触等尘境以及各种尘境所产生的事相,另外有一个完整的体性。就像你现在,听我说法,这就是因为声音而产生了分别心。即使灭除了一切见闻觉知,在内守着一种幽闲的状态,这仍然是法尘(意识所缘的对象)分别的影子。我不是强行让你认为这不是心,只是你要在心中仔细地揣摩,如果离开了眼前的尘境还有分别的体性,那就是你的真心。如果这个分别的体性,离开了尘境就没有体性了,那它就是眼前尘境分别的影子。尘境不是常住不变的,如果尘境变化灭除的时候,这个心就如同龟毛兔角(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一样没有了,那么你的法身也就如同断灭了一样,那还有谁去修行证得无生法忍呢?”
这时,阿难和在场的大众都沉默不语,若有所失。
佛告诉阿难:“世间一切修行的人,虽然现在已经成就了九次第定(一种禅定的境界),但不能证得漏尽通,成为阿罗汉,都是因为执着这个生死妄想,错误地把它当作真实的。所以,你现在虽然博闻强记,但不能成就圣果。”
阿难听了之后,再次悲伤流泪,五体投地,长久地跪着合掌,对佛说:“自从我跟随佛发心出家,依仗佛的威神力,常常自己想,不需要我辛苦修行,以为如来会直接赐予我三昧(正定)。却不知道身和心本来不能相互替代,迷失了我的本心。虽然身体出家了,但心却没有入道,就好像穷孩子舍弃了父亲逃跑了一样。今天才知道,虽然博闻强记,如果不修行,和没有听闻佛法是一样的,就好像有人只是说食物,却终究不能吃饱。世尊,我们现在被烦恼障和所知障所缠绕,实在是因为不知道寂静常住的真如心性。希望如来怜悯我们这些穷苦无依的人,启发我们的妙明真心,开启我们的智慧之眼。”
《楞严经》义理深邃,以上解释只是一个简要的说明,仅供参考,对其深入的理解和阐释往往需要结合更多的经论和修行实践。
首先,我需要通读这段经文,理解其核心内容。阿难作为佛陀的堂弟和多闻第一的弟子,虽然出家但仍有烦恼,无法降伏外道咒术,于是向佛陀请教如何修行止观(奢摩他)。佛陀指出众生陷入轮回的根本原因是对“攀缘心”和“识精元明”的误解,强调心性本净,但被妄想遮蔽。阿难起初不理解,经过佛陀开示后,认识到自己依赖多闻而未实修的错误,决心精进修行。
接下来,查看用户提供的搜索结果。网页[1]提到阿难是多闻第一但未证果,网页[3]和[4]讲述阿难在佛陀涅槃前的修行经历,网页[7]和[8]涉及阿难与佛陀的对话及解脱之道。需要将这些信息整合到答案中,特别是关于阿难的多闻与实修不足,以及佛陀强调的“二种根本”(攀缘心与清净本心)。
需要注意正确引用来源。例如,阿难的多闻但未证果来自网页[1],佛陀指出两种根本来自经文本身,但可以结合网页[7]中阿难提问的背景。阿难最后的觉悟和精进修行可参考网页[4]和[8]。
需要确保答案结构清晰,先概述经文背景,再分点解释佛陀的开示,最后总结阿难的领悟和修行的重要性。同时,正确标注引用来源,如[1]、[3]、[4]、[7]、[8]等。
最后,检查是否有遗漏的关键点,如佛陀以光明拳示意、阿难对“心”的误解、以及“无生法忍”的境界。确保引用准确,语言流畅,符合用户要求的格式。
这段经文出自《楞严经·卷一》,记录了佛陀与弟子阿难关于修行根本的对话,揭示了众生陷入轮回的核心原因及止观修行的关键。以下是核心要义的阐释:
一、阿难的困惑与求道
阿难作为佛陀堂弟及多闻第一的弟子,虽勤于闻法、承事佛陀,但仍未能降伏外道娑毗罗咒术,沉溺于情欲之苦。他向佛陀坦言:虽出家却未明心性,依赖多闻而未实修,导致修行无法突破生死
。佛陀以威神力示现种种瑞相,集十方世界菩萨共听法要,为阿难开示“奢摩他路”(止观法门)。
二、佛陀揭示“二种根本”
佛陀指出,众生轮回的根源在于对“二种根本”的误解:
- 无始生死根本:即众生以“攀缘心”为自性。阿难误将“分别心”(如对声闻法、外道见的执取)当作真实心性,导致颠倒妄想。
- 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即众生本具的“识精元明”(如来藏清净心)。此心超越生灭,但众生因无明妄执,将其与妄念混淆,如同认贼为子。
佛陀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为喻,质问阿难:“见光明拳时,以何为心?”阿难误答为“能推寻分别的觉知心”,佛陀斥之“非汝心”,此心随妄念生灭,如空中花、水中月,若离尘境则无体性。
三、阿难的觉悟与修行转向
阿难顿悟:所谓“心”实为前尘妄想的虚妄相,本心清净却因无明遮蔽。他忏悔过去依赖佛力、未实修的过失,如“穷子舍父逃逝”,虽多闻佛法却如说食不饱。佛陀摩顶开示:“若离前尘分别,即得真如心性;若执着觉观,法身如断灭。”阿难由此发愿精进修行,破除我法二执,证入无生法忍。
四、经文的核心教义
- 心性本净,客尘所染:众生本具如来藏清净心,但因无始无明与业力习气(客尘)的遮蔽,陷入轮回。
- 止观双运:止息妄念(奢摩他)与观照心性(毗婆舍那)是修行的核心,不可偏废。阿难因偏重闻思而失修证,终致困顿。
- 破除四执:否定“分别心”为真我(人我执)、否定“清净心”为断灭(法我执),超越有无二边,方入中道实相。
此段对话是《楞严经》的精髓,直指修行关键:唯有放下对妄念的执着,回归清净本心,方能证得涅槃。阿难的觉悟过程,亦为所有修行者示现了“多闻易得,实修难成”的警示。
首先,这段经文描述了阿难尊者向佛陀请教如何修行奢摩他路(一种禅定方法),因为他虽然博学多闻,却未能证得无漏,被外道咒语所困,陷入淫舍。阿难认识到自己依赖佛陀的宠爱,未能真正修行,因此请求佛陀开示正确的修行方法。
接下来,佛陀放光现瑞,展示神通,指出一切众生因无始以来的颠倒妄想,错误地将攀缘心当作自性,而忽略了本有的清净涅槃体性。佛陀强调,如果不能认识这两种根本(生死根本和菩提涅槃根本),修行就会徒劳无功,如同煮沙成饭。
然后,佛陀通过提问阿难关于“见”的来源,引导阿难认识到,通常认为的“心”(即能推究、分别的心识)并非真心,而是前尘虚妄相想,是迷惑真性的根源。阿难对此感到震惊和疑惑,佛陀进一步解释,真正的本心是离尘无体的,若执着于分别觉知为心,则无法证得法身,无法解脱。
最后,阿难悔悟自己虽然多闻但未实修,导致未能证果,请求佛陀开示妙明心性,开启道眼。
接下来,我需要确认这些理解是否正确,可能需要参考《楞严经》的相关注释或解析,以确保对教义的理解准确。特别是关于两种根本、攀缘心与真心的区别,以及奢摩他路的修行方法,这些都是关键点。另外,文中的比喻如煮沙成饭、认贼作子等,需要正确解释其象征意义。
可能还需要考虑这段经文在整体佛教教义中的地位,以及它对修行者的指导意义。例如,强调实修的重要性,区分妄心与真心,以及如何通过正确的观照达到觉悟。
最后,需要将这些分析整理成用户容易理解的解释,分点说明主要内容、佛陀的教导、关键概念以及这段经文的意义。
这段经文出自《楞严经》(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是佛陀与弟子阿难对话的重要段落,主要探讨“心性”的本质和修行的根本。以下是对这段经文的逐层解析:
核心内容与结构
-
阿难的困惑
阿难虽为佛陀弟子,博学多闻,却因未证悟真心,被外道咒术所惑,陷入烦恼。他意识到自己依赖佛陀的宠爱,虽出家却未真正修行,故请求佛陀开示“奢摩他路”(止观法门),以证悟真心,解脱生死。 -
佛陀的启示
佛陀通过神通示现(放光、震动世界等),揭示众生轮回的根本原因:-
两种根本:
-
生死根本:众生误将“攀缘心”(对外境的分别执取)当作自性,导致轮回。
-
菩提涅槃根本:本有的清净心性(“识精元明”),却被众生遗忘。
-
-
修行误区:若错认妄心为真心,如同“煮沙成饭”,终不能解脱。
-
-
“见性”之辩
佛陀以“举拳问见”的机锋,引导阿难反思“何者为心”:-
阿难认为“能推究、分别的心”是真心,佛陀指出这只是“前尘虚妄相想”(对境生起的妄念),非真实心性。
-
真心本质:超越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不依赖外境而存在;若离尘无体,则如“龟毛兔角”,实为虚幻。
-
-
阿难的醒悟
阿难悲悔自己虽多闻却未实修,如同“说食不饱”,认识到必须超越对“妄心”的执着,回归本具的“寂常心性”。
关键教义
-
妄心与真心的区别
-
妄心(攀缘心):依赖外境生起,有生灭、分别,是轮回之因。
-
真心(妙净明心):本自清净,超越生灭,是成佛的根性。
-
修行关键:须破除对“能思能想”之妄心的执著,体认本具的真心。
-
-
“二种根本”的深意
-
众生因颠倒认知,以攀缘心为自我,导致迷失;唯有觉悟真心(菩提涅槃根本),才能解脱生死。
-
-
实修的重要性
佛陀批评阿难“多闻不修”,强调佛法需知行合一,否则如人空谈食物却不得饱足。
比喻与象征
-
煮沙成饭:错用妄心修行,终无成果。
-
认贼为子:将虚妄的攀缘心当作真实自我,反失本性。
-
穷子逃父:比喻众生迷失本心,流浪生死,需回归本觉。
对修行者的启示
-
破妄显真:修行需向内观照,超越对六尘的执取,体认本具的清净心性。
-
止观双修:“奢摩他路”即通过止(定)与观(慧)的实践,照破妄心,证悟真心。
-
真修实证:佛法的核心不在知识积累,而在实修体证,离此则如空中楼阁。
总结
这段经文直指佛教修行的核心——明心见性。佛陀通过层层剖析,破除阿难对“心”的误解,揭示众生轮回的根源在于错认妄心,并指引回归本具的清净心性。其教义不仅适用于古代修行者,对现代人如何超越烦恼、认知自我亦有深刻启示。
这段文字出自《楞严经》,主要讲述了阿难向佛陀请教修行方法,佛陀为其开示的过程。以下是详细解析:
故事背景
阿难是佛陀的堂弟,虽然出家但尚未证得无漏果,因无法降伏外道的咒术而陷入困境,于是向佛陀请教修行的路径。
佛陀的神通示现
佛陀从面门放出光芒,光芒耀眼如同百千个太阳,使得佛的世界发生六种震动,十方微尘国土都显现出来,佛的威神之力让诸世界合成一界,其中的诸大菩萨都合掌聆听。
佛陀与阿难的对话
-
关于心的探讨 :佛陀问阿难以什么心来感知自己的拳,阿难认为是自己的心,但佛陀告诉他这并非真正的心,而是被外尘所迷惑的虚妄相想。阿难感到惊恐,认为若这不是心,自己就如同无心的土木。佛陀进一步解释,众生因执着于分别觉观的性,将其误认为心,而实际上若离开外尘,这种分别性并无自体,只是前尘分别的影子。
-
修行的误区 :佛陀指出,世间修学人即使修成九次第定,也因执着于生死妄想而不能证得漏尽,成为阿罗汉。阿难虽多闻但因不修行,也未能成就圣果。
阿难的悔悟
阿难意识到自己虽出家却因依赖佛陀而未真正修行,如同穷子逃离父亲,现在才明白多闻不修行与不闻无异,自己被二障所缠,请求佛陀开示。
体现的佛教思想
-
心的本质 :强调了心并非我们通常所认为的被外尘所扰的分别心,而是有更本质的清净本性,众生因迷失此本性而在生死中轮回。
-
修行的重要性 :仅仅依靠听闻教法是不够的,必须要实际修行,才能证得圣果,摆脱生死轮回。
-
佛陀的慈悲与智慧 :佛陀通过神通示现和深入的教导,引导众生认识到修行的正确道路,体现了佛陀的大慈大悲和无尽的智慧。
这段文字出自《楞严经》第五卷,是佛教经典之一,讲述了阿难向佛陀请教关于修行和悟道的问题,以及佛陀对阿难的开示。以下是对这段文字的详细解释:
阿难在大众中起立,向佛陀表达了他的困惑和请求。他自称是佛陀最小的弟子,虽然出家,但仍受着佛陀的宠爱和怜悯。他承认自己虽然多闻,但并未达到无漏的境界,无法降伏娑毗罗咒,反而被其控制,陷入了淫欲之中。他认为这是由于自己不知道真正的真理所在,因此请求佛陀慈悲开示,指引他走向奢摩他的修行之路,帮助那些阐提(即钝根的人)摆脱烦恼。
佛陀听到阿难的请求后,从他的面门放出种种光明,普照佛世界,使六种震动,并展示了十方微尘国土。这是佛陀的神威,使所有世界合成一界,所有大菩萨都住在本国,合掌聆听佛陀的教诲。
佛陀告诉阿难,众生从无始以来,由于种种颠倒和业障,无法成就无上菩提,甚至无法成为声闻、缘觉或外道。这些都是由于不知道两种根本——无始生死根本和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佛陀通过询问阿难是否看见他举金色臂屈指为光明拳,引导阿难思考心的本质。阿难认为这个能推能寻的就是心,但佛陀告诉他,这并不是真正的心。
佛陀进一步开示,这个所谓的“心”其实是前尘虚妄相想,迷惑了阿难的真性。由于阿无从无始以来一直把这个虚妄相想当作自己的真心,所以一直轮回受苦。佛陀指出,阿难现在所用的心,其实只是前尘分别影事,并非真正的心。如果离开了前尘,这个“心”就没有实体,就像龟毛兔角一样不存在。因此,如果阿难执着于这个虚妄的“心”,就无法修证无生法忍。
阿难和大众听了佛陀的开示后,都感到默然自失。佛陀告诉他们,世间一切修行人,虽然能够修成九次第定,但如果不能破除生死妄想,就不能成就阿罗汉果。阿难听后,深感悲伤,向佛陀表达了自己的悔悟和决心,请求佛陀开示真正的修行之道。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讲述了阿难向佛陀请教关于心的本质和修行之道的问题,以及佛陀对阿难的开示和教诲。佛陀通过引导阿难思考心的本质,指出了虚妄相想和真正的心的区别,并强调了破除生死妄想的重要性。
这段文字出自佛教经典《大佛顶首楞严经》,是佛陀与其弟子阿难之间的一段对话。下面是对这段经文的大意解释:
当时,阿难在众人之中起立,表示对佛的尊敬,并向佛诉说自己的困境。阿难说,他虽然是佛最小的弟弟,受到佛的慈爱,但因为过于依赖佛的爱护,虽然已经出家,但仍然骄傲放纵,因此虽然博学多闻,但未能证得无漏的智慧,不能抵制外道的咒语,被其所迷惑,陷入不净之处,这是因为不知道真如实相的缘故。他请求佛陀以大慈悲心,开示奢摩他(禅定)的道路,让像他这样的人能够破除无明,不入邪道。
佛陀于是从面门放出各种光芒,震动了无数的世界,并让所有大菩萨都能在各自的国土中合掌聆听。佛告诉阿难,一切众生因为无始以来的颠倒梦想,不能成就无上菩提,甚至成为声闻、缘觉或外道、天魔、魔眷属,都是因为不知道两种根本的原因:一是无始以来的生死根本,即众生所用的攀缘心;二是无始以来的菩提涅槃,本来清净的本体。众生遗忘了本有的清净光明,虽然一直在行,但不自觉,因此枉入各种轮回。
佛陀进一步问阿难是否看见他举起手臂和拳头的光明,阿难回答说看见了。佛问他是用什么看见的,阿难说他是用眼见的。佛又问阿难,当他看到佛陀的拳头时,是用什么心来感知的。阿难说他用能推究的心作为自己的心。但佛陀指出,那并不是他的真心,而是对外境的虚妄相想,是迷惑了他的真性的东西。
阿难感到震惊,站起来向佛请求进一步的开示。佛陀告诉阿难及大众,一切法都是由心所生,一切因果和世界微尘都是因为心而成为实体。如果离开前尘(外境)有能分别的自性,那就是真心;如果分别性离开了外境就没有本体,那只是对外境的分别影事。
佛陀的这番话让阿难和大众一时不知所措。佛接着说,世间一切修学者,即使达到了九次第定,如果执著于生死妄想,也不能得到漏尽,成为阿罗汉。阿难听后再次悲泣,他意识到虽然跟随佛陀出家,但依赖佛陀的威神,自己没有努力修行,导致身心不一致,失去了本心。
最后,阿难请求佛陀以慈悲心,开启他们的妙明心眼,让他们明白寂静常住的心性。这段经文强调了修行的重要性和认识自己真心的必要性。
这段经文出自《大佛顶首楞严经》,主要讲述了阿难尊者在佛陀面前的对话和修行经历。以下是对这段经文的详细解释:
背景
阿难尊者是佛陀的堂弟,从小受到佛陀的慈爱和教导,出家后虽然博学多闻,但未能达到无漏的境界,仍被外道邪法所惑,沉溺于淫欲之中。他意识到自己对真理的理解不够深刻,因此向佛陀请求开示奢摩他(禅定)的道路,以摆脱生死轮回。
经文内容
-
阿难的请求:
阿难在大众中起座,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地向佛陀表白自己的困惑。他承认自己虽然多闻,但未能证得无漏果位,被娑毗罗咒所转,沉溺于淫欲之中。他请求佛陀开示奢摩他路,帮助他摆脱生死轮回。 -
佛陀的开示:
佛陀从面门放光,普照十方世界,令诸菩萨合掌承听。佛陀告诉阿难,众生从无始以来,因不知两种根本(生死根本和菩提涅槃的清净体),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成饭,终不能得解脱。 -
心与识的探讨:
佛陀通过一系列问答引导阿难认识心的本质。佛陀举金色臂屈五轮指,问阿难所见为何。阿难回答见光明拳耀目,但佛陀指出这不是心。阿难进一步认识到,所谓的“心”只是前尘虚妄相想,迷惑了真性。佛陀强调,心超越内外、中间等概念,无处可指认。 -
无生法忍:
佛陀进一步开示,一切法皆由心所现,心无自性,超越一切分别。阿难与大众默然自失,意识到自己虽有多闻,但若不修行,与不闻无异。佛陀指出,世间修学者虽成九次第定,但因执著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故不得漏尽成阿罗汉。 -
阿难的觉悟:
阿难闻法后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向佛陀表白自己的修行经历和困惑。他意识到自己虽然出家,但心未入道,犹如穷子舍父逃逝。佛陀安慰阿难,指出他因不知寂常心性而受二障缠绕。佛陀开示阿难,心无处所,超越一切分别,只有通过直心和智慧才能破除妄识,达到解脱和觉悟。
意义
这段经文通过阿难与佛陀的对话,揭示了修行的核心问题:心的本质和如何超越妄识。佛陀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阿难认识到心超越内外、中间等概念,无处可指认。最终,佛陀开示阿难,心无自性,超越一切分别,只有通过直心和智慧才能破除妄识,达到解脱和觉悟。
这段经文强调了修行的两个关键点:
- 认识心的本质:心超越内外、中间等概念,无处可指认。
- 超越妄识:通过直心和智慧,破除妄识,达到无生法忍。
这段经文不仅是阿难的修行经历,也是佛陀对众生修行的普遍指导,帮助修行者正确理解心的本质,超越妄识,最终达到解脱和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