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化需要不断销毁重建吗
—— 论衡阳拆除“爱莲塘”并打算在原址附近重建
案例:
“一代大儒周敦颐的‘爱莲堂’”所在之处已被规划成一条宽阔的马路,周边将拔地而起的一幢幢商品住宅楼伫立在道路两旁,城市新地标正在形成。“爱莲堂”被拆的命运似乎已经拍板注定——宽阔的祝融路将横穿祠堂而过,祠堂则易地重建。
舆论沸腾之时,衡阳市华新开发区副主任李勇向媒体透露,称柘里村周家祠堂(又称“爱莲堂”)拆迁之后,将会在离原址不到200米的地方重建。
当周氏子孙为爱莲堂的存留抗争时,长沙市坡子街的李老太正在为自己居住近50年的苏州会馆的命运而感叹。附近楼房上“支持棚户区改造是每个市民的义务”的白色标语清晰可见。
位于天心区福胜街11号的苏州会馆旧宅,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现存建筑面积923.11平方米,大约住着20多户人家。专家考证,康熙年间,江浙一带客商曾在长沙建了许多会馆。而苏州会馆为长沙最后一个保存完好的会馆。
据悉,早在2004年,长沙市**就历史文化街巷和历史旧宅保护召开专题会议,明确潮宗街等11条街巷为长沙受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巷,苏州会馆等23处旧宅为受保护的历史旧宅,并明确这些街巷、旧宅可按“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保护性修复或改造,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除。
可这些昔日的豪言壮语无法让类似苏州会馆这样的老建筑继续生存。曾位于长沙市最繁华地段的东鱼塘巷游击坪4号公馆,可能是此类故事的统一结局。
位于长沙市解放路街道东牌楼社区游击坪的该公馆为民国时期建立。据考证,该公馆为国民党一邮政局长的住宅,在湖南解放前夕,转卖给一王姓后人。今年6月9日,长沙市文物局通过媒体公布了新一批共313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游击坪4号公馆位列第122号。今年中秋节后不久,该公馆被夷为平地。曾居住在此的市民王再盛称,在其搬走前半个月,该处早已被停水停电。
2 4日下午,记者看到,整个被列为“棚户区”改造的东牌楼社区遍地残砖剩瓦,蓝色围栏内只有拆迁设备的轰鸣,游击坪4号公馆已不复存在。往西行走300多米,没落的苏州会馆抬头可见。颇有意味的是,在会馆东侧50米处,仿古式的牌坊傲然屹立。马路边一位小商铺的店主告诉记者,前几年**投入巨资将坡子街修葺一新,几百米长的马路上,都铺设了青色条石,两旁新建的多是仿古格调的特色餐饮馆所。让他不明白的是:为何一边花费巨款修建仿古建筑,一边有天然历史文化韵味的古建筑,却要被拆迁征收?
继长沙保存最完好的民国公馆——游击坪4号公馆、吊马庄予园公馆之后,长沙正有越来越多的古建筑面临商业开发和旧城改造带来的拆迁风险。能拥有衡阳爱莲堂拆后重建的结局,或是它们最奢侈的命运。
分析:
如今随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呼声加大,国家和人民对文化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然而怎样才能有效的保护我们的文化?怎样才能弘扬我们的文化?今天就从古建筑方面来展开。
古建筑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代表,那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与现代建筑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没有钢筋和混凝土,但它依然坚固。然而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让这些瑰宝的价值更好的保存,让我们的文化永远留存呢?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建设也不容落后。但是,清一色的现代化建设中,那“破败不堪”的古建筑与之实在是格格不入啊!保护是必须的,然而怎么保护确实一个问题。
于是披着古建筑外套的钢筋水泥建筑出现了,长得像古建筑不说,还漂亮坚固,最主要的是他们是全新的呀!于是各地开始大肆地拆除古建筑,然后又费尽心思的重建它们。很多人觉得这是何苦呢,为何一边花费巨款修建仿古建筑,一边有天然历史文化韵味的古建筑,却要被拆迁征收?
我认为这样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1、地面现存的古建筑大多是明清建筑(清乾隆后的居多),多已经破败不堪,原貌被后人改造较多,修复难度大,部分建筑也很普通,毕竟资金有限,还不如拆了简单。
2、现在很多地方都喜欢搞形象工程,很多老建筑又旧又烂,某些人认为修复还不如拆了重建,好看,有些地方离谱的觉得某个古建筑不好看,于是在该古建筑上面修一些现代东西来装饰下。
反正建筑不是它们自己家的,拆了也不心疼,重建也不花自己的钱,所以他们就开始胡作非为。但是他们却似乎忽略了重建花的钱有时候会比修复古建筑的还多。
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房子跟人一样都是有寿命的,许多年前的房子无论从下水管道的铺设、房屋材料的选择等,和现在都是无法比拟,即便重新修复也是存在安全隐患的。有时候国家也是没办法,既要提高旅游景点的经济又要保护古建筑,还要保证房屋质量。如果一个老房子再有历史价值再有艺术价值,如果是已经无法修复的危房怎么办?当然我也认为,政府在处理这些有艺术及历史价值的房子时候,还是有他的想法的。
总的来说,首先还是应该想办法先保护古建筑吧,先想办法修复。如果实在没办法也能拆了。但是那种大肆拆除再重建的举动真的是不可取的。对于那种还有修复价值的古建筑来说拆了实在是太可惜了,即使重建也失去了他本来的味道了。重建的东西,即使建得再好,长得再像,也毕竟不是当初的样子了,拥有钢筋水泥的古建筑终究不是古代人民的代表,也不是我们想要保护并弘扬的传统文化!
之前就有过我家乡的古城墙被拆毁,很多人都觉得可惜,我们语文老师还在课堂上为这件事打抱不平过,但是那有什么用呢?决策者已经决定的事情。那根本没有达到无法修葺的地步,甚至它还很牢固。所幸后来停止拆除了,但是已经被拆的七零八落的,后来居然又提出来要重建。让人很不能理解,好好的东西非要拆了重建。明明是真的古建筑却要拆了来进行“仿古建筑”。
现在很多针对古建筑的做法不一,我们只是希望他们在做决定之前好好想一想这样做是否真的有利于保护传统文化,还是已经在无形之中改变了我们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