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新来的程序员小哥觉得代码不规范,内存释放的模块很混乱。这可能有隐藏的风险。接下来,他做了整合,把内存释放进行了模块化,专门整好了。代码变的更优质了,对吧?到这里算是好的。
然后过几天,就出事了,生产出现重大故障。系统内存泄漏,系统崩了,影响客户使用。客户投诉,扣钱。然后整个项目组开始大排查。排查到最后,就是这个内存释放的优化,有个位置漏了,没改到。但是其他位置全改掉了。然后这个没改到的位置,内存长期不释放。好了,内存爆了,内存泄露,系统崩溃。就是这个优化,导致了重大故障。
然后全公司通报批评。要求项目组整改,并且出检讨,现在能理解了吗。代码能跑,就别改。
本质原因:一个不能动的老代码,代表的是正常工况下正确运行的无风险收益,暗藏项目管理疏漏所导致的潜在危机,是开发者和管理者的失责。
出来行走江湖写代码,最重要的就是两条原则:
1、代码能跑就不要动!
2、祖传代码,不要乱动。。。
按照此原则,长此以往,代码库中会逐渐累积各种技术债和潜在的缺陷。随着时间的推移,重构代码的代价会越来越大,风险也越来越高。这种情况下从风险收益比来看,尽量不要改动能够运行的代码是一种局部最优的策略。
只有当代码质量严重影响了系统的稳定性以后,中层甚至高层管理者才会有动力去投入资源做大范围的重构和改良。而这种时候通常伴随着技术团队人员流动,很容易出现全部推翻重写的局面。
个人认为倒也不是绝对的。这取决于你个人对整个项目的熟悉和理解程度。
可以动的情况如下:
你是项目的主要代码贡献者之一,你对每个模块做什么都有充分的理解,知道修改带来的影响。
项目成败责任在你,你需要判断某个模块如果不修改的风险,以及事故发生时会造成什么损失。
虽然之前的代码很乱但能跑起来,但项目还没上线,为了日后系统的稳健,你决定大动干戈,重构一下。
不要动的情况:
你往一个巨大的项目里面添加了小功能,为小功能而且修改已经存在很久的部分,风险是很大的,除非你有充分的理由。
项目bug很多,改了一个bug会有n个新bug出现。
项目已经上线,如果需要大改动,需要测试
顺便在这里说一下,我司出的一款数据库开发与管理工具——SQL Studio,100%自主研发,boss首要要求:写高质量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