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程序员会有代码能跑就不要动的观点?

文章讲述了程序员进行代码优化导致生产环境出现重大故障的故事,强调了不轻易改动能正常运行的代码的原则,因为这可能导致技术债积累和重构风险增加。只有在必要时,如严重影响系统稳定性时,才应考虑重构。同时提到,对项目的深入理解和责任感是决定是否改动代码的重要因素,并介绍了100%自主研发的数据库管理工具SQLStudio对高质量代码的重视。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新来的程序员小哥觉得代码不规范,内存释放的模块很混乱。这可能有隐藏的风险。接下来,他做了整合,把内存释放进行了模块化,专门整好了。代码变的更优质了,对吧?到这里算是好的。

然后过几天,就出事了,生产出现重大故障。系统内存泄漏,系统崩了,影响客户使用。客户投诉,扣钱。然后整个项目组开始大排查。排查到最后,就是这个内存释放的优化,有个位置漏了,没改到。但是其他位置全改掉了。然后这个没改到的位置,内存长期不释放。好了,内存爆了,内存泄露,系统崩溃。就是这个优化,导致了重大故障。

然后全公司通报批评。要求项目组整改,并且出检讨,现在能理解了吗。代码能跑,就别改。

 

本质原因:一个不能动的老代码,代表的是正常工况下正确运行的无风险收益,暗藏项目管理疏漏所导致的潜在危机,是开发者和管理者的失责。

出来行走江湖写代码,最重要的就是两条原则

1、代码能跑就不要动!

 

2、祖传代码,不要乱动。。。

 

按照此原则,长此以往,代码库中会逐渐累积各种技术债和潜在的缺陷。随着时间的推移,重构代码的代价会越来越大,风险也越来越高。这种情况下从风险收益比来看,尽量不要改动能够运行的代码是一种局部最优的策略。

只有当代码质量严重影响了系统的稳定性以后,中层甚至高层管理者才会有动力去投入资源做大范围的重构和改良。而这种时候通常伴随着技术团队人员流动,很容易出现全部推翻重写的局面。

个人认为倒也不是绝对的。这取决于你个人对整个项目的熟悉和理解程度。

可以动的情况如下:

你是项目的主要代码贡献者之一,你对每个模块做什么都有充分的理解,知道修改带来的影响。

项目成败责任在你,你需要判断某个模块如果不修改的风险,以及事故发生时会造成什么损失。

虽然之前的代码很乱但能跑起来,但项目还没上线,为了日后系统的稳健,你决定大动干戈,重构一下。

不要动的情况:

你往一个巨大的项目里面添加了小功能,为小功能而且修改已经存在很久的部分,风险是很大的,除非你有充分的理由。

项目bug很多,改了一个bug会有n个新bug出现。

项目已经上线,如果需要大改动,需要测试

顺便在这里说一下,我司出的一款数据库开发与管理工具——SQL Studio,100%自主研发,boss首要要求:写高质量代码。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