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们这代被中国教育戕害的80后(组图)
文/飞天含雪
关于“80后”的话题,最近炙手可热.一方面,以韩寒,郭敬明为代表的“文学派”勇于颠覆文学传统,并致力于开创新的文学发展道路;另一方面,以李想,茅侃侃为代表的“互联网明星”正逐渐成为互联网明天的“航空母舰”级人物.80后的问题虽众说纷纭,颇有争议.但无可否认,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并不服从于传统式的中国教育.日前有关专家指出,中国现行教育制度无法培养出韩寒李想等人,加之几乎所有人对这批“大器早成”的80后深感好奇,并致力于去挖掘其教育模式,自然而然将其与中国现行教育联系在一起.
再看中国教育,一方面,大搞“教育产业化”,不顾市场需求和中国教育本身的行情,大肆扩招以致文凭变水;另一方面,中国教育正面临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港大PK北大等),从学术氛围到教育体制等等.但教育改革仍“原地踏步”,素质教育“形同虚设”.而80后正赶上中国教育“日趋下滑”的步伐.成功的80后只属于极端型人物,“偏执狂”,这让我想到了英特尔公司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安迪.格鲁夫所说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句格言.无独有偶,中国的教育家们也同这批80后一样偏执,偏执的让人感到“汗颜”.然而,两种不同的偏执走到一起,相互PK,鹿死谁手尚属未知,但笔者认为,从这批80的成功模式来看中国当代教育,答案早已明了.
年年岁岁"人"不同,岁岁年年"考"相似
首先来看“高考”,从以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变成了今天“人人有钱可读书”的局面;从“精英型”教育演变成了“大众型”教育.其中主要产生了两个问题:1.人才的选拔够不够格的问题;2.人才价值的“贬值问题”.第一个问题主要源于教育投资不够,对人才的把关也不够,以致以次充好,鱼龙混杂;而第二个问题主要源于“价值规律”和市场的调节,人才的“泛滥成灾”必然导致人才价值贬值.两个问题看似分离,实则相互影响.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再下降,贬值是必然,另一方面社会对人才“购买力”的增长跟不上人才总值的增长,两方面综合导致人才价值贬值.
名目繁多的考研辅导
再来看“考研”,大学生的增多顺水推舟的促进了硕士生的增多和博士生增多,呈现出了一种“多米诺骨牌”的“连环效应”---- 研究生的增多则使得大学生的竞争力不如往昔,而博士生的增多则使得硕士生的竞争力不如往昔.于是顺理成章的出现了一大批的“考研一族”,更有胜者既考研又考博,考研场面“蔚为壮观”,由此一批“机会主义者”“趁火打劫”,大编考研资料, 大设考研培训,不仅服务考生,还带动了整个“考研经济”的产业链.笔者估计,国家GDP的增长部分来源于教育核心产业,而也有一部分来源于教育所带动的边缘产业.
恋爱成了当代不少大学生的“必修课”
来看一下我们的“大学生”---- 新时代的“天之骄子”,新社会的“招财种马”,他们的境况如何呢?研究生先不说,谈一下博士生,据相关资料报道不少博士生学习上是“高考 --- 考研 ---- 还考博”,生活上是“堕落 ---- 堕落 ----- 还堕落”,人生上是“茫然 ---- 茫然 ---- 还茫然”.而且越往高端发展趋势越明显,博士后更是如此.很多人读了研究生后悔莫及,据朋友说, “水木清华”上面一天到晚叫嚣“郁闷”“荒废青春”的多是研究生,博士生甚众.笔者思考,其一,这是他们没有衡量考研的“附加值”与“机会成本”大小关系的一个表现,“考研”就像“围城”,没考之前想考,对研究生抱极高的“期望值”,而考了之后才发现“机会成本”远大于学历的“附加值”以致“入不敷出”.其二,这是他们荒废青春的表现,以为学历越高约有“安全感”,可以凭“高学历”这把“尚方宝剑”纵横职场,称霸江湖.非也!水木周平在谈有关买房问题时曾说过“并不是有房子就有安全感,有志之士你把他放到一个孤岛他也可以造出一个岛国”.学历问题也是如此,能给人带来安全感的永远不是高学历,而是本身的素质和能力.
因此,大体看来,整个中国的80后其实大多数是被戕害的80后,媒体喜欢“凑热闹”,抓“花边新闻”,聚光灯直指成功的80后这批新时代的“天之骄子”,岂知有如此之多“不明事理”受当代教育“迫害至深”的“芸芸众生”.中国就像美国和非洲的联合体,这一点不仅在“贫富差距”上体现突出,在80后问题上同样表现的淋漓尽致.
文末笔者提点建议,希望媒体在大肆炒作80后的同时,不要忘了这些被中国教育戕害的80后.80后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媒体社会更加全面的给予更多的关注.同时广大的80后也应该清洗一下头脑了,老是被中国教育这么愚弄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