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赏读 | 研究生教育的国际比较,读《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

这一个月,我们读的书是伯顿-克拉克的《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这本书是《探究的场所》的姊妹篇。这本书的汉译本在翻译上有一些一言难尽的地方,但整体读下来,这本书虽然枯燥、乏味,但也会有很多收获,并对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

这本书围绕近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科学研究与教学和学习相结合,探讨了近代主要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组织的特征。克拉克在各国报告的基础上,分析了德国、英国、法国、美国和日本的研究生教育特征。从宏观教学与科研的组织模式到微观各国研究生教育的开展,基于史实,呈现了世界各国研究生教育不断调整、转变的画卷。

一、五个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组织

(1)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起源——德国

德国作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的发祥地,在一战前成为世界各国精英学者学习和模仿的对象。然而,两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希特勒对高等教育和德国整体国力的破坏使德国的高等教育从世界的中心走向边缘。二战过后,德国开始致力于恢复到希特勒上台前所拥有的精神素质和能力。20世纪60年代,德国进入了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相伴而生的,不是德国高等教育的崛起,而是带来对教授和学生的一系列负担和压力。教学与科研在德国大学的实施成为一种混乱和负担。当前,德国高等教育在分化和支持大学训练的高级层次方面正经历着相当的困难,但是高等教育内部和外部仍然在不断强调科研,在努力为寻找密切与教学和高深知识学习联系的组织和资助模式上进行不断探索。

(2)精英教育模式的典型——英国

英国历来有重视高等教育的传统,相比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得到了他们的更多关注。英国教授早期就有强调科研的传统,甚至会以学徒制的方式将本科生纳入科研活动之中,因此在本科生阶段,就会提供教学与科研的整合、研究与学习的整合。但是,这种学徒制模式,使英国研究生教育在二战后问题丛生。政府拨款的缩小和英国高等教育的传统使英国研究生的规模不大,博士生阶段,甚至无法开设讲授课。回首整个英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过程,始终没有全国范围内针对研究生教育的大政策,而是“哪里有问题补哪里”。

(3)科研中心徘徊在大学之外——法国

洪堡原则在法国被隐藏在法国高等教育和科研结构的特殊和错综复杂的焦炉里。在法国,大学校——高级专门学校,专门选拔精英,对其实施训练。而大学则一直由于财政贫困而未能居于主导地位。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以外的国家科研中心,这块领地主要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因此被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在此背景下,研究生教育与国家科研中心的实验室和大学有密切关系,大学教授同时受雇于这两个组织,这也要求学生如果想从事科研训练,需要为了科研资助在两者之间努力。

(4)现代洪堡原则的践行中心——美国

美国高等教育在一战和二战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大量能够授予研究生学位的高等学校为美国培养了大量人才。但是在整个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别。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是在学院的基础上形成,建立成文理科研究生院,使其在结构和形象上成为更高层次的存在。19世纪后半期,美国教育系统大学的崛起,使研究生院成为科研训练的专门场所。美国研究生院的兴起,与其独特的赞助方式密切相关。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和私营机构利用大学研究生教育的职能解决社会问题,为高校也提供多样化的财政来源。这种对研究生教育的巨大投入和对其功能的重视,保证了一流大学在财政和运作上都能够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更好地践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但是值得关注的是,研究生教育的繁荣背后也存在显著的阶层划分,不同层级的院校、不同专业的培养仍存在显著的差别。

(5)处于竞争弱势的研究生教育——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美国的“帮助”下,日本的研究生教育与美国相仿,但其研究生教育规模和质量却并未能如美国一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博士教育来看,日本的博士学位更多地发挥锦上添花的作用,而非科研或实践工作的必需品。在理工科领域,工业与研究生教育形成了竞争的态势,大量取得学位的硕士生甚至是本科生会选择直接进入工业界开展科研,而非留在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生则由于人数较少和资金匮乏,一直处于不发达的情境之中,学生被更多地要求自学,这种明显缺乏结构训练和密切指导的模式,不利于博士学位的获得。

纵向来看,历史的车轮,因为顺序的不同,在不同国家的研究生教育产生了不同的轨迹。早期研究生教育的不发达与发展的迫切需要带来了工业组织对研发的高度重视和大量投入,这间接促成了工业界与研究生院争抢生源,产生了诸如论文博士等特殊形式的学位。

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与今天的中国

读完德、英、法、美、日五个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可以归纳出其研究生教育发展呈现出四个共同趋势:

①精英参与到大众化阶段,再到普及化;②不断扩宽的专家劳动力市场;③知识的爆炸增长与相关学科组织的扩张;④政府等资助方对高校行为监督作用的增强。

这些趋势在书中以各种史实和微观研究生教育调查的访谈结果呈现,从整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太阳底下无新事”,中国今天的研究生教育,仍在解决历史上发达国家早期存在、也一直被探讨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研究生教育究竟培养学者还是高级训练专家。无论是法国、德国,还是日本,都面临着硕士阶段培养人员究竟是从事高级训练还是参与高级职业实践的问题,是否是学生生涯的终点学位。至少在书中,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

第二个问题:学徒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项目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尽管各国历史上呈现出理工科大多以参与项目的方式进行科研训练,人文社科更多以学生自学为主进行科研训练的史实。但是在今天的中国,不同专业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出现了交融。文中尚未对两种方式的培养效果给出直接的比较。今天的中国,不同培养方式下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学科培养目标的矛盾也层出不穷。

第三个问题:科学研究职能的中心究竟应该在大学内还是在大学外。在美国,工业界与高等教育的高度融合,资助方式的多样化,既可以让大学为工业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可以独立于社会,从事高级研究。在日本,工业界的科研已经发展到与大学争抢资源的高度;在法国,高级研究垄断在国家科研中心,作为单独部门既独立于大学,也与企业无直接关系;在中国,科研职能集中于大学,却给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公司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路径依赖,大多数公司无法提高自己的研发比例,提升公司整体竞争力。究竟是我们过多地倚重大学的科研职能导致公司研发实力不足,还是因为我国整体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三、概念的变种: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伟大的思想家洪堡,如果醒来看到今天高等教育的百态,我想会既惊讶又唏嘘。感慨于自己的理想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实践,教学与科研统一的原则已经深深植根于当今高等教育的血液,科学研究已经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志;唏嘘于当今德国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有19世纪的辉煌,唏嘘更于当年自己提出学院自治、学术自由的原则早已沦为空谈,更令人感慨的是,即使是教学与研究相统一,其实也早已成为大学服务社会,研究生教育服务国家需求概念的变种。

回想当年的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强调礼的社会作用;随后被董仲舒改造,吸纳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把儒推向政治化、宗教化;又到宋元时期,儒学与佛道并行,生成程朱理学、陆王心学,走向政治极端化;再到近现代儒学的新改造,成为我国思想道德修养和民族主体意识的新工具。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经典的概念总是能够引起时代的共鸣,即使跨越千年,伟大的思想也总能与时代不断融合,迸发出新的火花,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研究生教育发展到今天,不到两百年,没有人会知晓,在未来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社会,高校是否会更加丰富自身的社会职能,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是否会被新的形式所取代。但在科学研究高度依赖大学的今天,我们必须承认,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已然是我们必须面对并且处理好的原则,帮助我们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兴盛繁荣。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