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8岁了。生日的意义其实更多的是对于父母而言的,特别是母亲,她承受了多少才生下你,父母还不遗余力的将你抚养成人。
对自己而言,生日只不过是一个时间坐标。在这个时间坐标下,除了有理由收礼物、做一些“有仪式感”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可以停下来想一想自己过去一年、过去几年走过的路,自己有什么收获,未来将走向何处。
磨炼
读博以来,感受到了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可以概括为磨炼。
读博是孤独的。你需要独立的完成一项知识生产任务,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理解你,甚至你自己都不理解你自己,很多时候抓耳挠腮,旁人看来却只是无病呻吟。
读博是割裂的。这是一种角色的割裂,同伴和同辈开始步入人生下一阶段的时候,而你还在学校埋头苦读,各种角色、以及由这些角色带来的义务叠加自己的学业和毕业,有时候会有些不适应。
读博也是痛苦的。于我而言,这种痛苦大多来自于循环往复的推倒重来。本质上还是那句,“一切痛苦,都源于自身的能力不足”。
收获
读博也有收获。在理念上,建立了这样一种信念:这个世界的问题,其实都是有解的,只不过是有无各方面因素(环境、组织、经费、制度、调度、设备、智力等)的推动罢了。这种信念能够拓展你的能力。
在知识上,读了不少书,有用的、无用的,感兴趣的、不感兴趣的,确实有不少获取、提炼和记录知识的方法,当然多读了几本书,也越来越觉得自己浅薄。
28岁这一年刚好是高中毕业10周年、“北漂”10周年。回顾过去10年,知识、经验、阅历被撑大了。高考结束后似乎世界尽在掌握,毕竟高中的世界大多只是高中的习题。高中毕业后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撑大了自己的视野,思考问题的维度也更多了。
未来
关于未来的路如何走,我想起了北航和清华的校训。北航的校训是“德才兼备,知行合一”,清华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对于我来说,通往未来的路可能是这样。
知道自己要什么
“德”实际上是指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对于个人来说,如果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那么就可以称之为“有德”。
18岁的时候,人生是还有无限多种可能的,可以选择一个或几个方向挥洒青春。年近30岁,这种可能性在变小,方向性在增强,你逐渐知道了你在社会中的位置,社会也逐渐告诉你这个阶段需要干什么——成家立业,挣钱养家。但是我觉得最关键的是,要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谁的青春不迷茫,但是青春之后就不应该再迷茫了。
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才能在逐渐定型的人生方向中定型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成为一个有德的人。
知行合一
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哲学理论,简单的说就是你知道的事情和你的实际行动,应该是一体的。
这似乎是一句废话,但是读博之后知道的理论和道理越来越多,甚至自己胡诌一下都能说出道理,但是真正能践行理念的实在不多,更多的践行也只不过是从文献到文献罢了。
新的一岁以及未来,我希望无论是学术还是做人,都能够成为一个知行合一的人,写具有实践价值的论述或文章,能把自己的思考真正化为行动。
自强不息
对于读博来说,勤奋只是基础,产出是多方面的努力和影响下生成的。对于自己而言,自强才是干事的基础。借用屈原的话,“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