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试程序的时候,突然想到这个问题,百度一下发现有不少这方面的问答,粗略总结一下:
属性写在.h文件中和在.m文件中有什么区别?
objective-c中有分类和类扩展的概念,而实现文件中的类声明实际上就是类扩展
@interface部分为类扩展(extension)。
其被设计出来就是为了解决两个问题的,其一,定义类私有方法的地方,也就是下面说到的区别一。其二,实现public readonly,private readwrite的property(意思是在h头文件中定义一个属性对外是readonly的,但在类的内部希望是可读写的,所以可以在m源文件中的@interface部分重新定义此属性为readwrite,此时此属性对外是只读的,对内是读写的)。
此外,也可在此部分申明变量和属性,但申明的变量,属性和方法均为私有的,只能够被当前类访问,相当于private。
区别一:
属性在.h文件中和在.m中声明是有区别的。区别就是,在.h文件中声明的属性,外部类可以通过“类实例.属性”来调用,但在.m中声明的则不可以,获取和设置的方法,只能是通过setValue:forKey和valueForKey来实现。
成员变量,有三种权限,就是大家都知道的@private、@protected、@public ,写在.m文件中时,相当于是@private权限,子类无法访问,验证了一下,做权限修改也无效。而写在.h文件中,默认是@protected权限,子类可以访问,可以做权限修改。因为访问权限指针对.h文件。.h文件中成员变量,外部类对其的调用,跟C++一样,用->来调用。
区别二
这样可以提高编译效率,避免重复编译。
因为分开的话只需要编译一次生成对应的.obj文件后,再次应用该类的地方,这个类就不会被再次编译,从而大大提高了效率。这样可以提高编译效率,避免重复编译。
怎么去解释呢。。。其实这是一个面向对象的思想,所谓"提高"的比较对象,应该是直接将方法写到具体函数里的实现方式 h为编译器提供一个索引、声明,连接obj对象和主程序 编译器在编译的时候,如果需要,则去查找h,找到了h,再找对应的obj,就可以找到类的方法了 但是如果直接写入到同一个文件(例如hpp),主程序没有索引,也不清楚具体的类实现了没有,只能一次次重复的编译相同的代码,这样实际上没有把这个类该有的东西抽象出来
对于函数声明在头文件中,在实现文件中实现,也是避免重复编译,函数可以多次声明,但只能实现一次。
头文件相对于实现文件的作用在于:
1.头文件可以预先告诉编译器一些必要的声明,让编译器顺利进行下去,在连接实现以前.未必出现实际的定义.头文件的意义在
a.使得程序简明,清晰.
b.避免了重复编写相同的声明代码.
2.**.c和**.h文件没有必然的联系.
关于头文件和实现文件的编译连接的过程
其实要理解C文件与头文件有什么不同之处,首先需要弄明白编译器的工作过程,一般说来编译器会做以下几个过程:
1.预处理阶段
2.词法与语法分析阶段
3.编译阶段,首先编译成纯汇编语句,再将之汇编成跟CPU相关的二进制码,生成各个目标文件
4.连接阶段,将各个目标文件中的各段代码进行绝对地址定位,生成跟特定平台相关的可执行文件,当然,最后还可以用objcopy生成纯二进制码,也就是去掉了文件格式信息。
编译器在编译时是以C文件为单位进行的,也就是说如果你的项目中一个C文件都没有,那么你的项目将无法编译,连接器是以目标文件为单位,它将一个或多个目标文件进行函数与变量的重定位,生成最终的可执行文件,在PC上的程序开发,一般都有一个main函数,这是各个编译器的约定,当然,你如果自己写连接器脚本的话,可以不用main函数作为程序入口!!!!
有了这些基础知识,再言归正传,为了生成一个最终的可执行文件,就需要一些目标文件,也就是需要C文件,而这些C文件中又需要一个main函数作为可执行程序的入口,那么我们就从一个C文件入手,假定这个C文件内容如下:
#include <stdio.h>
#include "mytest.h"
int main(int argc,char **argv)
{
test = 25;
printf("test.................%d\n",test);
}
头文件内容如下:
int test;
现在以这个例子来讲解编译器的工作:
1.预处理阶段:编译器以C文件作为一个单元,首先读这个C文件,发现第一句与第二句是包含一个头文件,就会在所有搜索路径中寻找这两个文件,找到之后,就会将相应头文件中再去处理宏,变量,函数声明,嵌套的头文件包含等,检测依赖关系,进行宏替换,看是否有重复定义与声明的情况发生,最后将那些文件中所有的东东全部扫描进这个当前的C文件中,形成一个中间“C文件”
2.编译阶段,在上一步中相当于将那个头文件中的test变量扫描进了一个中间C文件,那么test变量就变成了这个文件中的一个全局变量,此时就将所有这个中间C文件的所有变量,函数分配空间,将各个函数编译成二进制码,按照特定目标文件格式生成目标文件,在这种格式的目标文件中进行各个全局变量,函数的符号描述,将这些二进制码按照一定的标准组织成一个目标文件
3.连接阶段,将上一步成生的各个目标文件,根据一些参数,连接生成最终的可执行文件,主要的工作就是重定位各个目标文件的函数,变量等,相当于将个目标文件中的二进制码按一定的规范合到一个文件中
再回到C文件与头文件各写什么内容的话题上:
理论上来说C文件与头文件里的内容,只要是C语言所支持的,无论写什么都可以的,比如你在头文件中写函数体,只要在任何一个C文件包含此头文件就可以将这个函数编译成目标文件的一部分(编译是以C文件为单位的,如果不在任何C文件中包含此头文件的话,这段代码就形同虚设),你可以在C文件中进行函数声明,变量声明,结构体声明,这也不成问题!!!那为何一定要分成头文件与C文件呢?又为何一般都在头件中进行函数,变量声明,宏声明,结构体声明呢?而在C文件中去进行变量定义,函数实现呢??原因如下:
1.如果在头文件中实现一个函数体,那么如果在多个C文件中引用它,而且又同时编译多个C文件,将其生成的目标文件连接成一个可执行文件,在每个引用此头文件的C文件所生成的目标文件中,都有一份这个函数的代码,如果这段函数又没有定义成局部函数,那么在连接时,就会发现多个相同的函数,就会报错
2.如果在头文件中定义全局变量,并且将此全局变量赋初值,那么在多个引用此头文件的C文件中同样存在相同变量名的拷贝,关键是此变量被赋了初值,所以编译器就会将此变量放入DA
3.如果在C文件中声明宏,结构体,函数等,那么我要在另一个C文件中引用相应的宏,结构体,就必须再做一次重复的工作,如果我改了一个C文件中的一个声明,那么又忘了改其它C文件中的声明,这不就出了大问题了,程序的逻辑就变成了你不可想象的了,如果把这些公共的东东放在一个头文件中,想用它的C文件就只需要引用一个就OK了!!!这样岂不方便,要改某个声明的时候,只需要动一下头文件就行了
4.在头文件中声明结构体,函数等,当你需要将你的代码封装成一个库,让别人来用你的代码,你又不想公布源码,那么人家如何利用你的库呢?也就是如何利用你的库中的各个函数呢??一种方法是公布源码,别人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另一种是提供头文件,别人从头文件中看你的函数原型,这样人家才知道如何调用你写的函数,就如同你调用printf函数一样,里面的参数是怎样的??你是怎么知道的??还不是看人家的头文件中的相关声明啊!!!当然这些东东都成了C标准,就算不看人家的头文件,你一样可以知道怎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