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从通感一体化工作模式入手,依据感知方式对其工作模式进行了细分;然后进一步分析通感一体化系统模型,分析了无线信号发送、接收处理,以及频域雷达处理过程,包括插值、目标距离和速度估计;然后依据通感一体化技术特点,分析了通感一体化应用场景;最后,基于5G测试验证了通感一体化技术在低空无人机场景的远距离探测和精准跟踪能力,为通感一体化技术落地实施提供了依据。
引 言
下一代移动通信将带来万物互联、可感知、智能的世界,使智慧城市、智能工业、车联网、远程医疗等新兴技术的实现成为可能。然而,这些技术需要移动通信网络在具备高质量通信能力的同时,还要具备高精度感知能力。传统通信系统与感知系统互相独立,而通信系统与感知系统分离设计会造成无线频谱效率低、硬件成本高、信息处理时延高等问题。
通感一体化技术将通信系统与感知系统融合在一起,通信系统只需在硬件、信令策略和通信标准上做少量修改,即可快速且低成本地将传感功能集成到通信网络中,不仅可以通过提升系统频谱效率和硬件效率,获得集成增益,还可以通过二者功能的互相辅助,获得协作增益,是B5G/6G网络的研究热点。
0 1
工作模式
依据感知目标是否具备信号收发功能,感知的方式可分为基于设备的感知(Device-based)和无设备感知(Device-free)2种模式。其中,基于设备的感知是指感知目标具备信号收发能力,感知主体可通过接收感知目标发送的信号进行感知;无设备感知是指感知目标不具备基带功能,无法收发信号,仅可以反射信号给基站,从而使感知主体完成对目标的感知。
对于基于设备的感知方式而言,感知主体可以根据目标物体发送的特有的信号特征,将感知到的距离与目标物体进行匹配;对于无设备感知而言,感知主体接收到的是感知目标反射回来的信号,对于感知主体来说,所有反射信号特性相同,不具备可区分性,因此很难将反射信号匹配到产生此反射信号的目标物体。然而,对于通感一体化技术,无设备感知模式却备受关注。通过融合通信与雷达感知,无设备感知模式可以有效降低硬件成本,减少通信开销,广泛应用于车联网、无人机监测等新兴场景中。
依据是否有其他设备参与感知并辅助感知主体,无设备感知模式可进一步细分为单站感知和分布式感知。其中,单站感知又称为主动感知,如图1所示,是指感知主体除了需要主动发射感知信号,还需要自行接收来自感知目标的感知信号,整个过程无需其他设备配合进行信息处理,因此,感知主体需在双工模式下工作;分布式感知又称为被动感知,如图2所示,是指有其他设备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