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http://rayleeya.iteye.com/blog/1955652
文章都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未经允许而盗用者追究法律责任。
很久之前写的了,留着有点浪费,共享之。
编写者:李文栋
如果你是一个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人员,你的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三件事情是:死亡、缴税和ANR。这么说是夸张了,但是由于Android本身的设计,以及应用程序和系统在开发过程中的缺陷,经常会在测试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ANR问题。在功能性的测试中还少一些,主要是在压力测试中(例如Monkey测试)会遇到非常多的ANR问题。本章的目的就是汇总笔者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ANR问题,将其归纳总结出一套分析和处理ANR问题的方法,希望能够通过这套方法为大家提供思路,有效的减少大家处理ANR问题的时间。同时也会给出一些避免ANR的最佳实践,更多的从预防做起,更少的做事后补救。
考虑到看本文的读者大多是有实际经验的开发人员,我会尽量少的提到一些基础的概念,我也希望给大家更多的“干货”。
本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
ANR简介(什么是ANR、为什么会有ANR、ANR的异常长什么样)
-
如何分析ANR(引起ANR的原因分类、分析ANR的利器)
-
实例讲解
-
避免ANR的最佳实践(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1.1 ANR简介
ANR,是“Application Not Responding”的缩写,即“应用程序无响应”。在Android中,ActivityManagerService(简称AMS)和WindowManagerService(简称WMS)会监测应用程序的响应时间,如果应用程序主线程(即UI线程)在超时时间内对输入事件没有处理完毕,或者对特定操作没有执行完毕,就会出现ANR。对于输入事件没有处理完毕产生的ANR,Android会显示一个对话框,提示用户当前应用程序没有响应,用户可以选择继续等待或者关闭这个应用程序(也就是杀掉这个应用程序的进程)。
1.1.1 为什么会有ANR
如上所述,ANR的产生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
主线程:只有应用程序进程的主线程响应超时才会产生ANR;
-
超时时间:产生ANR的上下文不同,超时时间也会不同,但只要在这个时间上限内没有响应就会ANR;
-
输入事件/特定操作:输入事件是指按键、触屏等设备输入事件,特定操作是指BroadcastReceiver和Service的生命周期中的各个函数,产生ANR的上下文不同,导致ANR的原因也会不同;
针对这三个条件,有以下三种情况会触发ANR,详细说明如下。
-
主线程对输入事件在5秒内没有处理完毕
Android的事件系统从2.3开始做了完全不同的实现,原先2.2中是在Java层实现的,但在2.3中整体转移到了C++层,本书基于2.3以后的版本进行说明。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产生这种ANR的整个流程<!-- 在这章之前要先讲Android的事件机制?还是放在后一章讲?偏向于放在后面。 -->。
当应用程序的Window处于Active状态并且能够接收输入事件(例如按键事件、触摸事件等)时,系统底层上报的事件就会被InputDispatcher分发给这个应用程序,应用程序的主线程通过InputChannel读取输入事件并交给界面视图处理,界面视图是一个树状结构,DecorView是视图树的根,事件从树根开始一层一层向端点(例如一个Button)传递。我们通常会注册一个监听器来接收并处理事件,或者创建自定义的视图控件来处理事件。
InputDispatcher运行在系统进程(进程名为system_server)的一个单独的线程中,应用程序的主线程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InputDispatcher会不断的检测处理过程是否超时,一旦超时,会通过一系列的回调通知WMS的notifyANR函数,最终会调用到AMS中mHandler对象里的SHOW_NOT_RESPONDING_MSG这个case,此时界面上就显示系统提示对话框了,同时使用logcat命令查看log(日志信息)也可以看到关于ANR的信息。InputDispatcher就是那个爱打“小报告”的家伙。
一下子出现了好几个重要的名词,要深入了解这种情况的ANR,需要熟悉Android的事件机制,本书会在别的章节中详细分析,这里只需要记住他们的功能:
-
Window:具体指的是PhoneWindow对象,表示一个能够显示的窗口,它能够接收系统分发的各种输入事件;
-
InputDispatcher:将系统上报的输入事件分发给当前活动的窗口;
-
InputChannel:InputDispatcher和应用程序分别运行在两个不同的进程中,InputDispatcher就是通过InputChannel将事件对象传递给应用进程的。
注意:产生这种ANR的前提是要有输入事件,如果用户没有触发任何输入事件,即便是主线程阻塞了,也不会产生ANR,因为InputDispatcher没有分发事件给应用程序,当然也不会检测处理超时和报告ANR了。
-
主线程在执行BroadcastReceiver的onReceive函数时10秒内没有执行完毕
BroadcastReceiver(简称BR)的onReceive函数运行在主线程中,当这个函数超过10秒钟没有返回就会触发ANR。不过对这种情况的ANR系统不会显示对话框提示,仅是输出log而已。
-
主线程在执行Service的各个生命周期函数时20秒内没有执行完毕
Service的各个生命周期函数也运行在主线程中,当这些函数超过20秒钟没有返回就会触发ANR。同样对这种情况的ANR系统也不会显示对话框提示,仅是输出log。
三种ANR中只有第1种会显示系统提示对话框,因为用户正在做界面交互操作,如果长时间没有任何响应,会让用户怀疑设备死机了,大多数人此时会开始乱按,甚至拔出电池重启,给用户的体验肯定是非常糟糕的。
三种ANR发生时都会在log中输出错误信息,你会发现各个应用进程和系统进程的函数堆栈信息都输出到了一个/data/anr/traces.txt的文件中,这个文件是分析ANR原因的关键文件,同时在日志中还会看到当时的CPU使用率,这也是重要信息,在后面的章节会详细介绍如何利用它们分析ANR问题。
这三种ANR不是孤立的,有可能会相互影响。例如一个应用程序进程中同时有一个正在显示的Activity和一个正在处理消息的BroadcastReceiver,它们都运行在这个进程的主线程中。如果BR的onReceive函数没有返回,此时用户点击屏幕,而onReceive超过5秒仍然没有返回,主线程无法处理用户输入事件,就会引起第1种ANR。如果继续超过10秒没有返回,又会引起第2种ANR。
文章都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未经允许而盗用者追究法律责任。
很久之前写的了,留着有点浪费,共享之。
编写者:李文栋
P.S. OpenOffice粘贴过来后格式有些混乱。
1.2 如何分析ANR问题
引起ANR问题的根本原因,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两类:
-
应用进程自身引起的,例如:
主线程阻塞、挂起、死循环
应用进程的其他线程的CPU占用率高,使得主线程无法抢占到CPU时间片
-
其他进程间接引起的,例如:
当前应用进程进行进程间通信请求其他进程,其他进程的操作长时间没有反馈
其他进程的CPU占用率高,使得当前应用进程无法抢占到CPU时间片
分析ANR问题时,以上述可能的几种原因为线索,通过分析各种日志信息,大多数情况下你就可以很容易找到问题所在了。
注意:我很诚恳的向读者说明,确实有一些ANR问题很难调查清楚,因为整个系统不稳定的因素很多,例如Linux Kernel本身的bug引起的内存碎片过多、硬件损坏等。这类比较底层的原因引起的ANR问题往往无从查起,并且这根本不是应用程序的问题,浪费了应用开发人员很多时间,如果你从事过整个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工作的话会深有体会。所以我不能保证了解了本章的所有内容后能够解决一切ANR问题,如果出现了很疑难的ANR问题,我建议最好去和做驱动和内核的朋友聊聊,或者,如果问题只是个十万分之一的偶然现象,不影响程序的正常运行,我倒是建议不去理它。
1.2.1 分析ANR的利器
Android会在ANR发生时输出很多有用的信息帮助分析问题原因,我们先来看一下ANR的异常信息,使用logcat命令查看会得到类似如下的log:
//WindowManager所在的进程是system_server,进程号是127
I/WindowManager( 127): Input event dispatching timed out sending to com.example.anrdemo/com.example.anrdemo.ANRActivity
//system_server进程中的ActivityManagerService请求kernel向5033进程发送SIGNAL_QUIT请求
//你可以在shell中使用命令达到相同的目的:adb shell kill -3 5033
//和其他的Java虚拟机一样,SIGNAL_QUIT也是Dalvik内部支持的功能之一
I/Process ( 127): Sending signal. PID: 5033 SIG: 3
//5033进程的虚拟机实例接收到SIGNAL_QUIT信号后会将进程中各个线程的函数堆栈信息输出到traces.txt文件中
//发生ANR的进程正常情况下会第一个输出
I/dalvikvm( 5033): threadid=4: reacting to signal 3
I/dalvikvm( 5033): Wrote stack traces to '/data/anr/traces.txt'
... ...//另外还有其他一些进程
//随后会输出CPU使用情况
E/ActivityManager( 127): ANR in com.example.anrdemo (com.example.anrdemo/.ANRActivity)
//Reason表示导致ANR问题的直接原因
E/ActivityManager( 127): Reason: keyDispatchingTimedOut
E/ActivityManager( 127): Load: 3.85 / 3.41 / 3.16
//请注意ago,表示ANR发生之前的一段时间内的CPU使用率,并不是某一时刻的值
E/ActivityManager( 127): CPU usage from 26835ms to 3662ms ago with 99% awake:
E/ActivityManager( 127): 9.4% 98/mediaserver: 9.4% user + 0% kernel
E/ActivityManager( 127): 8.9% 127/system_server: 6.9% user + 2% kernel / faults: 1823 minor
... ...
E/ActivityManager( 127): +0% 5033/com.example.anrdemo: 0% user + 0% kernel
E/ActivityManager( 127): 39% TOTAL: 32% user + 6.1% kernel
//这里是later,表示ANR发生之后
E/ActivityManager( 127): CPU usage from 601ms to 1132ms later with 99% awake:
E/ActivityManager( 127): 10% 127/system_server: 1.7% user + 8.9% kernel / faults: 5 minor
E/ActivityManager( 127): 10% 163/InputDispatcher: 1.7% user + 8.9% kernel
E/ActivityManager( 127): 1.7% 127/system_server: 1.7% user + 0% kernel
E/ActivityManager( 127): 1.7% 135/SurfaceFlinger: 0% user + 1.7% kernel
E/ActivityManager( 127): 1.7% 2814/Binder Thread #: 1.7% user + 0% kernel
... ...
E/ActivityManager( 127): 37% TOTAL: 27% user + 9.2% kernel
从log中能够知道,发生ANR时Android为我们提供了两种“利器”:traces文件和CPU使用率。以上做了简单注释,不过稍后再详细分析它们。
1.2.2 ANR信息是如何输出的
我们再来看看这些log是怎样被输出的,这很重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代码在ActivityManagerService类中,找到它的appNotResponding函数。
final void appNotResponding(ProcessRecord app, ActivityRecord activity,
ActivityRecord parent, final String annotation) {
//firstPids和lastPids两个集合存放那些将会在traces中输出信息的进程的进程号
ArrayList<Integer> firstPids = new ArrayList<Integer>(5);
SparseArray<Boolean> lastPids = new SparseArray<Boolean>(20);
//mController是IActivityController接口的实例,是为Monkey测试程序预留的,默认为null
if (mController != null) {
... ...
}
long anrTime = SystemClock.uptimeMillis();
if (MONITOR_CPU_USAGE) {
updateCpuStatsNow(); //更新CPU使用率
}
synchronized (this) { //一些特定条件下会忽略ANR
if (mShuttingDown) {
Slog.i(TAG, "During shutdown skipping ANR: " + app + " " + annotation);
return;
} else if (app.notResponding) {
Slog.i(TAG, "Skipping duplicate ANR: " + app + " " + annotation);
return;
} else if (app.crashing) {
Slog.i(TAG, "Crashing app skipping ANR: " + app + " " + annotation);
return;
}
//使用一个标志变量避免同一个应用在没有处理完时重复输出log
app.notResponding = true;
... ...
//①当前发生ANR的应用进程被第一个添加进firstPids集合中
firstPids.add(app.pid);
... ...
}
... ...
//②dumpStackTraces是输出traces文件的函数
File tracesFile = dumpStackTraces(true, firstPids, processStats, lastPids, null);
String cpuInfo = null;
if (MONITOR_CPU_USAGE) { //MONITOR_CPU_USAGE默认为true
updateCpuStatsNow(); //再次更新CPU信息
synchronized (mProcessStatsThread) {
//输出ANR发生前一段时间内的CPU使用率
cpuInfo = mProcessStats.printCurrentState(anrTime);
}
info.append(processStats.printCurrentLoad());
info.append(cpuInfo);
}
//输出ANR发生后一段时间内的CPU使用率
info.append(processStats.printCurrentState(anrTime));
... ...
//③将ANR信息同时输出到DropBox中
addErrorToDropBox("anr", app, app.processName, activity, parent, annotation,
cpuInfo, tracesFile, null);
... ...
//在Android4.0中可以设置是否不显示ANR提示对话框,如果设置的话就不会显示对话框,并且会杀掉ANR进程
boolean showBackground = Settings.Secure.getInt(mContext.getContentResolver(),
Settings.Secure.ANR_SHOW_BACKGROUND, 0) != 0;
synchronized (this) {
if (!showBackground && !app.isInterestingToUserLocked() && app.pid != MY_PID) {
... ...
Process.killProcessQuiet(app.pid);
return;
}
... ...
// 显示ANR提示对话框
Message msg = Message.obtain();
HashMap map = new HashMap();
msg.what = SHOW_NOT_RESPONDING_MSG;
msg.obj = map;
map.put("app", app);
if (activity != null) {
map.put("activity", activity);
}
mHandler.sendMessage(msg);
}
}
有三个关键点需要注意:
① 当前发生ANR的应用进程被第一个添加进firstPids集合中,所以会第一个向traces文件中写入信息。反过来说,traces文件中出现的第一个进程正常情况下就是发生ANR的那个进程。不过有时候会很不凑巧,发生ANR的进程还没有来得及输出trace信息,就由于某种原因退出了,所以偶尔会遇到traces文件中找不到发生ANR的进程信息的情况。
② dumpStackTraces是输出traces文件的函数,接下来分析这个函数
③ addErrorToDropBox函数将ANR信息同时输出到DropBox中,它也是个非常有用的日志存放工具,后面也会分析它的作用。
public static File dumpStackTraces(boolean clearTraces, ArrayList<Integer> firstPids,
ProcessStats processStats, SparseArray<Boolean> lastPids, String[] nativeProcs) {
//系统属性“dalvik.vm.stack-trace-file”用来配置trace信息输出文件
String tracesPath = SystemProperties.get("dalvik.vm.stack-trace-file", null);
if (tracesPath == null || tracesPath.length() == 0) {
return null;
}
File tracesFile = new File(tracesPath);
try {
File tracesDir = tracesFile.getParentFile();
if (!tracesDir.exists()) tracesFile.mkdirs();
//FileUtils.setPermissions是个很有用的函数,设置文件属性时经常会用到
FileUtils.setPermissions(tracesDir.getPath(), 0775, -1, -1); // drwxrwxr-x
//clearTraces为true,会删除旧文件,创建新文件
if (clearTraces && tracesFile.exists()) tracesFile.delete();
tracesFile.createNewFile();
FileUtils.setPermissions(tracesFile.getPath(), 0666, -1, -1); // -rw-rw-rw-
} catch (IOException e) {
Slog.w(TAG, "Unable to prepare ANR traces file: " + tracesPath, e);
return null;
}
//一个重载函数
dumpStackTraces(tracesPath, firstPids, processStats, lastPids, nativeProcs);
return tracesFile;
}
有两个关键点需要注意:
① 聪明的你肯定已经知道,之所以trace信息会输出到“/data/anr/traces.txt”文件中,就是系统属性“dalvik.vm.stack-trace-file”设置的。你可以通过在设备的shell中使用setprop和getprop对系统属性进行设置和读取:
getpropdalvik.vm.stack-trace-file
setprop dalvik.vm.stack-trace-file /tmp/stack-traces.txt
② 每次发生ANR时都会删除旧的traces文件,重新创建新文件。也就是说Android只保留最后一次发生ANR时的traces信息,那么以前的traces信息就丢失了么?稍后回答。
接着来看重载的dumpStackTraces函数。
private static void dumpStackTraces(String tracesPath, ArrayList<Integer> firstPids,
ProcessStats processStats, SparseArray<Boolean> lastPids, String[] nativeProcs) {
//使用FileObserver监听应用进程是否已经完成写入traces文件的操作
//Android在判断桌面壁纸文件是否设置完成时也是用的FileObserver,很有用的类
FileObserver observer = new FileObserver(tracesPath, FileObserver.CLOSE_WRITE) {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onEvent(int event, String path) { notify(); }
};
... ...
//首先输出firstPids集合中指定的进程,这些也是对ANR问题来说最重要的进程
if (firstPids != null) {
try {
int num = firstPids.size();
for (int i = 0; i < num; i++) {
synchronized (observer) {
//前面提到的SIGNAL_QUIT
Process.sendSignal(firstPids.get(i), Process.SIGNAL_QUIT);
observer.wait(200);
... ...
}
提示:如果你在解决其他问题时也需要查看Java进程中各个线程的函数堆栈信息,就可以使用向目标进程发送SIGNAL_QUIT(3)这个技巧。其实这个名称有点误导,它并不会让进程真正退出。
1.2.3 DropBox
刚才留了一个问题:Android只保留最后一次发生ANR时的traces信息,那么以前的traces信息就丢失了么?为了增强Android的异常信息收集管理能力,从2.2开始增加了DropBox功能。
DropBox(简称DB)是系统进程中的一个服务,在system_server进程启动时创建,并且它没有运行在单独的线程中,而是运行在system_server的ServerThread线程中。我们可以将ServerThread称作system_server的主线程,ServerThread线程除了启动并维护各个服务外,还负责检测一些重要的服务是否死锁,这一点到后面的Watchdog部分再分析<!-- Watchdog写完后注意补充章节号 -->。DB被创建的代码如下。
SystemServer.java → ServerThread.run()
Slog.i(TAG, "DropBox Service");
ServiceManager.addService(Context.DROPBOX_SERVICE, //服务名称为“dropbox”
new DropBoxManagerService(context, new File("/data/system/dropbox")));
“/data/system/dropbox”是DB指定的文件存放位置。下面来看一下DB服务的主要功能。
1. DropBoxManagerService
DropBoxManagerService(简称DBMS)就是DB服务的本尊,它的主要功能接口包括以下几个函数:
public voidadd(DropBoxManager.Entryentry)
DBMS将所有要添加的日志都用DropBoxManager.Entry类型的对象表示,通过add函数添加,并且直到目前为止一个Entry对象对应着一个日志文件。
publicboolean isTagEnabled(String tag)
通过给每一个Entry设置一个tag可以标识不同类型的日志,并且可以灵活的启用/禁用某种类型的日志,isTagEnabled用来判断指定类型的日志是否被启用/禁用了,一旦禁用就不会再记录这种类型的日志。默认是不禁用任何类型的日志的。稍后说明如何启用/禁用日志。
publicsynchronized DropBoxManager.Entry getNextEntry(String tag, long millis)
我们可以通过getNextEntry函数获取指定类型和指定时间点之后的第一条日志,要使用这个功能应用程序需要有“android.permission.READ_LOGS”的权限,并且在使用完毕返回的Entry对象后要调用其close函数确保关闭日志文件的文件描述符(如果不关闭的话可能造成进程打开的文件描述符超过1024而崩溃,Android中限制每个进程的文件描述符上限为1024)。
DBMS提供了很多的配置项用来限制对磁盘的使用,通过SettingsProvider应用程序维护,数据存放在其settings.db数据库中。这些配置项也都有默认值,罗列如下:
-
Settings.Secure.DROPBOX_AGE_SECONDS = "dropbox_age_seconds"
日志文件保存的最长时间,默认3天
-
Settings.Secure.DROPBOX_MAX_FILES = "dropbox_max_files"
日志文件的最大数量,默认值是1000
-
Settings.Secure.DROPBOX_QUOTA_KB = "dropbox_quota_kb"
磁盘空间最大使用量
-
Settings.Secure.DROPBOX_QUOTA_PERCENT = "dropbox_quota_percent"
-
Settings.Secure.DROPBOX_RESERVE_PERCENT = "dropbox_reserve_percent"
-
Settings.Secure.DROPBOX_TAG_PREFIX = "dropbox:"
//应用程序可以利用DropBox来做事情,收集日志等
1.2.4 traces.txt
终于到大明星出场的时候了,一起来看一下traces.txt的庐山真面目。以下是笔者写的一个演示程序制造出的一次ANR的trace信息:
//文件中输出的第一个进程的trace信息,正是发生ANR的演示程序
//开头显示进程号、ANR发生的时间点和进程名称
----- pid 9183 at 2012-09-28 22:20:42 -----
Cmd line: com.example.anrdemo
DALVIK THREADS: //以下是各个线程的函数堆栈信息
//mutexes表示虚拟机实例中各种线程相关对象锁的value值
(mutexes: tll=0 tsl=0 tscl=0 ghl=0 hwl=0 hwll=0)
//依次是:线程名、线程优先级、线程创建时的序号、①线程当前状态
"main" prio=5 tid=1 TIMED_WAIT
//依次是:线程组名称、suspendCount、debugSuspendCount、线程的Java对象地址、线程的Native对象地址
| group="main" sCount=1 dsCount=0 obj=0x4025b1b8 self=0xce68
//sysTid是线程号,主线程的线程号和进程号相同
| sysTid=9183 nice=0 sched=0/0 cgrp=default handle=-1345002368
| schedstat=( 140838632 210998525 213 )
at java.lang.VMThread.sleep(Native Method)
at java.lang.Thread.sleep(Thread.java:1213)
at java.lang.Thread.sleep(Thread.java:1195)
at com.example.anrdemo.ANRActivity.makeANR(ANRActivity.java:44)
at com.example.anrdemo.ANRActivity.onClick(ANRActivity.java:38)
at android.view.View.performClick(View.java:2486)
at android.view.View$PerformClick.run(View.java:9130)
at android.os.Handler.handleCallback(Handler.java:587)
at android.os.Handler.dispatchMessage(Handler.java:92)
at android.os.Looper.loop(Looper.java:130)
at android.app.ActivityThread.main(ActivityThread.java:3703)
at java.lang.reflect.Method.invokeNative(Native Method)
at java.lang.reflect.Method.invoke(Method.java:507)
at com.android.internal.os.ZygoteInit$MethodAndArgsCaller.run(ZygoteInit.java:841)
at com.android.internal.os.ZygoteInit.main(ZygoteInit.java:599)
at dalvik.system.NativeStart.main(Native Method)
//②Binder线程是进程的线程池中用来处理binder请求的线程
"Binder Thread #2" prio=5 tid=8 NATIVE
| group="main" sCount=1 dsCount=0 obj=0x40750b90 self=0x1440b8
| sysTid=9190 nice=0 sched=0/0 cgrp=default handle=1476256
| schedstat=( 915528 18463135 4 )
at dalvik.system.NativeStart.run(Native Method)
"Binder Thread #1" prio=5 tid=7 NATIVE
| group="main" sCount=1 dsCount=0 obj=0x4074f848 self=0x78d40
| sysTid=9189 nice=0 sched=0/0 cgrp=default handle=1308088
| schedstat=( 3509523 25543212 10 )
at dalvik.system.NativeStart.run(Native Method)
//线程名称后面标识有daemon,说明这是个守护线程
"Compiler" daemon prio=5 tid=6 VMWAIT
| group="system" sCount=1 dsCount=0 obj=0x4074b928 self=0x141e78
| sysTid=9188 nice=0 sched=0/0 cgrp=default handle=1506000
| schedstat=( 21606438 21636964 101 )
at dalvik.system.NativeStart.run(Native Method)
//JDWP线程是支持虚拟机调试的线程,不需要关心
"JDWP" daemon prio=5 tid=5 VMWAIT
| group="system" sCount=1 dsCount=0 obj=0x4074b878 self=0x16c958
| sysTid=9187 nice=0 sched=0/0 cgrp=default handle=1510224
| schedstat=( 366211 2807617 7 )
at dalvik.system.NativeStart.run(Native Method)
//“Signal Catcher”负责接收和处理kernel发送的各种信号,例如SIGNAL_QUIT、SIGNAL_USR1等就是被该线程
//接收到,这个文件的内容就是由该线程负责输出的,可以看到它的状态是RUNNABLE,不过此线程也不需要关心
"Signal Catcher" daemon prio=5 tid=4 RUNNABLE
| group="system" sCount=0 dsCount=0 obj=0x4074b7b8 self=0x150008
| sysTid=9186 nice=0 sched=0/0 cgrp=default handle=1501664
| schedstat=( 1708985 6286621 9 )
at dalvik.system.NativeStart.run(Native Method)
"GC" daemon prio=5 tid=3 VMWAIT
| group="system" sCount=1 dsCount=0 obj=0x4074b710 self=0x168010
| sysTid=9185 nice=0 sched=0/0 cgrp=default handle=1503184
| schedstat=( 305176 4821778 2 )
at dalvik.system.NativeStart.run(Native Method)
"HeapWorker" daemon prio=5 tid=2 VMWAIT
| group="system" sCount=1 dsCount=0 obj=0x4074b658 self=0x16a080
| sysTid=9184 nice=0 sched=0/0 cgrp=default handle=550856
| schedstat=( 33691407 26336669 15 )
at dalvik.system.NativeStart.run(Native Method)
----- end 9183 -----
----- pid 127 at 2012-09-28 22:20:42 -----
Cmd line: system_server
... ...
//省略其他进程的信息
有一个关键点需要注意:
➀ 线程有很多状态,了解这些状态的意义对分析ANR的原因是有帮助的,总结如下:
Thread.java中定义的状态 | Thread.cpp中定义的状态 | 说明 |
TERMINATED | ZOMBIE | 线程死亡,终止运行 |
RUNNABLE | RUNNING/RUNNABLE | 线程可运行或正在运行 |
TIMED_WAITING | TIMED_WAIT | 执行了带有超时参数的wait、sleep或join函数 |
BLOCKED | MONITOR | 线程阻塞,等待获取对象锁 |
WAITING | WAIT | 执行了无超时参数的wait函数 |
NEW | INITIALIZING | 新建,正在初始化,为其分配资源 |
NEW | STARTING | 新建,正在启动 |
RUNNABLE | NATIVE | 正在执行JNI本地函数 |
WAITING | VMWAIT | 正在等待VM资源 |
RUNNABLE | SUSPENDED | 线程暂停,通常是由于GC或debug被暂停 |
| UNKNOWN | 未知状态 |
Thread.java中的状态和Thread.cpp中的状态是有对应关系的。可以看到前者更加概括,也比较容易理解,面向Java的使用者;而后者更详细,面向虚拟机内部的环境。traces.txt中显示的线程状态都是Thread.cpp中定义的。另外,所有的线程都是遵循POSIX标准的本地线程。关于线程更多的说明可以查阅源码/dalvik/vm/Thread.cpp中的说明。<!-- 线程的ThreadGroup最好也写进去 -->
traces.txt文件中的这些信息是由每个Dalvik进程的SignalCatcher线程输出的,相关代码可以查看/dalvik/vm/目录下的SignalCatcher.cpp::logThreadStacks函数和Thread.cpp:: dvmDumpAllThreadsEx函数。另外请注意,输出堆栈信息时SignalCatcher会暂停所有线程。
通过该文件很容易就能知道问题进程的主线程发生ANR时正在执行怎样的操作。例如上述示例,ANRActivity在makeANR函数中执行线程sleep时发生ANR,可以推测sleep时间过长,超过了超时上限导致。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情况,实际开发中会遇到很多诡异的、更加复杂的情况,在后面的实例讲解一节会详细说明。
1.2.5 CPU使用率
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涉及到Linux的相关知识,数据是从“/proc/stat”文件中读取的,Android中仅仅是汇总和记录这些数据而已,熟悉Linux的读者可以跳过本节内容。
前面简单说明了CPU使用率信息,我们回顾一下,这次会有更多的知识点要说明。
E/ActivityManager( 127): ANR in com.example.anrdemo (com.example.anrdemo/.ANRActivity)
E/ActivityManager( 127): Reason: keyDispatchingTimedOut
E/ActivityManager( 127): Load: 3.85 / 3.41 / 3.16 //➀ CPU平均负载
//②ANR发生之前的一段时间内的CPU使用率
E/ActivityManager( 127): CPU usage from 26835ms to 3662ms ago with 99% awake://③
E/ActivityManager( 127): 9.4% 98/mediaserver: 9.4% user + 0% kernel
E/ActivityManager( 127): 8.9% 127/system_server: 6.9% user + 2% kernel / faults: 1823 minor //⑤ minor或者major的页错误次数
... ...
E/ActivityManager( 127)://⑥+0% 5033/com.example.anrdemo: 0% user + 0% kernel
E/ActivityManager( 127): 39% TOTAL: 32% user + 6.1% kernel
//⑦ANR发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的CPU使用率
E/ActivityManager( 127): CPU usage from 601ms to 1132ms later with 99% awake:
E/ActivityManager( 127): 10% 127/system_server: 1.7% user + 8.9% kernel / faults: 5 minor
E/ActivityManager( 127): 10% 163/InputDispatcher: 1.7% user + 8.9% kernel
E/ActivityManager( 127): 1.7% 127/system_server: 1.7% user + 0% kernel
E/ActivityManager( 127): 1.7% 135/SurfaceFlinger: 0% user + 1.7% kernel
E/ActivityManager( 127): 1.7% 2814/Binder Thread #: 1.7% user + 0% kernel
... ...
E/ActivityManager( 127): 37% TOTAL: 27% user + 9.2% kernel
以上信息其实包含了两个概念:CPU负载和CPU使用率,它们是不同的。不过负载的概念主要是做大型服务器端应用时关注的性能指标,在Android开发中我们更加关注的是使用率。下面详细说明,有八个关键点需要注意:
① CPU负载/平均负载
CPU负载是指某一时刻系统中运行队列长度之和加上当前正在CPU上运行的进程数,而CPU平均负载可以理解为一段时间内正在使用和等待使用CPU的活动进程的平均数量。在Linux中“活动进程”是指当前状态为运行或不可中断阻塞的进程。通常所说的负载其实就是指平均负载。
用一个从网上看到的很生动的例子来说明(不考虑CPU时间片的限制),把设备中的一个单核CPU比作一个电话亭,把进程比作正在使用和等待使用电话的人,假如有一个人正在打电话,有三个人在排队等待,此刻电话亭的负载就是4。使用中会不断的有人打完电话离开,也会不断的有其他人排队等待,为了得到一个有参考价值的负载值,可以规定每隔5秒记录一下电话亭的负载,并将某一时刻之前的一分钟、五分钟、十五分钟的的负载情况分别求平均值,最终就得到了三个时段的平均负载。
实际上我们通常关心的就是在某一时刻的前一分钟、五分钟、十五分钟的CPU平均负载,例如以上日志中这三个值分别是3.85、3.41、3.16,说明前一分钟内正在使用和等待使用CPU的活动进程平均有3.85个,依此类推。在大型服务器端应用中主要关注的是第五分钟和第十五分钟的两个值,但是Android主要应用在便携手持设备中,有特殊的软硬件环境和应用场景,短时间内的系统的较高负载就有可能造成ANR,所以笔者认为一分钟内的平均负载相对来说更具有参考价值。
CPU的负载和使用率没有必然关系,有可能只有一个进程在使用CPU,但执行的是复杂的操作;也有可能等待和正在使用CPU的进程很多,但每个进程执行的都是简单操作。
实际处理问题时偶尔会遇到由于平均负载高引起的ANR,典型的特征就是系统中应用进程数量多,CPU总使用率较高,但是每个进程的CPU使用率不高,当前应用进程主线程没有异常阻塞,一分钟内的CPU平均负载较高。
提示:Linux内核不断进行着CPU负载的记录,我们可以在任意时刻通过在shell中执行“cat /proc/loadavg”查看。
② ANR发生之前和之后一段时间的CPU使用率
CPU使用率可以理解为一段时间(记作T)内除CPU空闲时间(记作I)之外的时间与这段时间T的比值,用公式表示可以写为:
CPU使用率= (T – I) / T
而时间段T是两个采样时间点的时间差值。
之所以可以这样计算,是因为Linux内核会把从系统启动开始到当前时刻CPU活动的所有时间信息都记录下来,我们可以通过查看“/proc/stat”文件获取这些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时间,这些时间都是从系统启动开始计算的,单位都是0.01秒:
user: CPU在用户态的运行时间,不包括nice值为负数的进程运行的时间
nice: CPU在用户态并且nice值为负数的进程运行的时间
system:CPU在内核态运行的时间
idle: CPU空闲时间,不包括iowait时间
iowait: CPU等待I/O操作的时间
irq: CPU硬中断的时间
softirq:CPU软中断的时间
注意:随着Linux内核版本的不同,包含的时间类型有可能不同,例如2.6.11中增加的stealstolen等。但根据Android源码,我们只需要关心以上七种类型即可。
CPU使用率的计算是在ProcessStats类中实现的。如果在某两个时刻T1和T2(T1 < T2)进行采样记录,CPU使用率的整个算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公式:
userTime = (user2 + nice2) – (user1 + nice1)
systemTime = system2 - system1
idleTime = idle2 - idle1
iowaitTime = iowait2 - iowait1
irqTime = irq2 - irq1
softirqTime = softirq2 - softirq1
TotalTime = userTime + systemTime + idleTime + iowaitTime + irqTime + softirqTime
有了以上数据就可以计算具体的使用率了,例如用户态CPU使用率为:
userCpuUsage = userTime / TotalTime
依此类推可以计算其他类型的使用率。而整个时间段内CPU使用率为:
CpuUsage = (TotalTime – idleTime) / TotalTime
以上计算的是整个系统的CPU使用率,对于指定进程的使用率是通过读取该进程的“/proc/进程号/stat”文件计算的,而对于指定进程的指定线程的使用率是通过读取该线程的“/proc/进程号/task/线程号/stat”文件计算的。进程和线程的CPU使用率只包含该进程或线程的总使用率、用户态使用率和内核态使用率。
AMS在执行appNotResponding函数过程中,共输出了两个时间段的CPU使用率,通常情况下在ANR发生时间点之前和之后各有一段。两段使用率都是两次调用ProcessStats对象的update函数,每次调用update函数时会保留上一时间点的采样数据,并记录当前时间点的采样数据。然后再调用ProcessStats对象的printCurrentState函数,按照上述公式归纳的算法计算CPU使用率,并输出最终的结果。再详细看一下代码:
ActivityManagerService.java → appNotResponding
//第一次使用成员变量mProcessStats采样
if (MONITOR_CPU_USAGE) {
updateCpuStatsNow();
}
... ...
//声明了一个局部变量,参数true表示包括线程信息
final ProcessStats processStats = new ProcessStats(true);
//将processStats作为实参传入,在dumpStackTraces中相隔500毫秒两次调用其update函数进行采样
File tracesFile = dumpStackTraces(true, firstPids, processStats, lastPids);
String cpuInfo = null;
if (MONITOR_CPU_USAGE) {
//因为在第一次调用后,可能由于输出trace信息等操作,中间执行了较长的时间,所以有第二次使用成员变量
//mProcessStats采样,尽量使得采样时间点靠后。
//此函数中要求连续两次采样时间间隔不少于5秒,所以一般不会执行第二次采样。一旦执行,就会出现两个采样
//时间点一个在ANR发生之前,另一个在其之后,或者两个时间点都在ANR发生之后的情况。
updateCpuStatsNow();
synchronized (mProcessStatsThread) {
//mProcessStats是成员变量,创建对象时传入的参数是false,所以不包括线程信息
//此处先输出ANR发生之前一段时间内的CPU使用率
cpuInfo = mProcessStats.printCurrentState(anrTime);
}
info.append(processStats.printCurrentLoad());
info.append(cpuInfo);
}
//processStats对象是在ANR发生后创建并采样的,所以输出的是ANR发生之后一段时间内的CPU使用率
info.append(processStats.printCurrentState(anrTime));
③ 非睡眠时间百分比
在记录CPU使用率的每个采样时间点时使用了两种记录方法:SystemClock.uptimeMillis()和SystemClock.elapsedRealtime(),两者的区别就是uptimeMillis不包含睡眠时间,所以两个采样时间点之间的uptimeMillis和elapsedRealtime之比就是非睡眠时间百分比。
➃页错误次数
进程的CPU使用率最后输出的“faults: xxx minor/major”部分表示的是页错误次数,当次数为0时不显示。major是指Major Page Fault(主要页错误,简称MPF),内核在读取数据时会先后查找CPU的高速缓存和物理内存,如果找不到会发出一个MPF信息,请求将数据加载到内存。Minor是指Minor Page Fault(次要页错误,简称MnPF),磁盘数据被加载到内存后,内核再次读取时,会发出一个MnPF信息。一个文件第一次被读写时会有很多的MPF,被缓存到内存后再次访问MPF就会很少,MnPF反而变多,这是内核为减少效率低下的磁盘I/O操作采用的缓存技术的结果。
如果ANR发生时发现CPU使用率中iowait占比很高,可以通过查看进程的major次数来推断是哪个进程在进行磁盘I/O操作。<!-- 求证一下 -->
➄新增和移除的进程或线程
如果一个进程或线程的CPU使用率前有“+”,说明该进程或线程是在最后两次CPU使用率采样时间段内新建的;反之如果是“-”,说明该进程或线程在采样时间段内终止了;如果是空,说明该进程或线程是在倒数第二次采样时间点之前已经存在。
至此,所有与ANR相关的日志内容都已介绍完毕,相信读者以后处理ANR问题时能够有的放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