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心理咨询:忍不住买买买,还舍不得扔,可能是病了

你是否也加入了“双11”的热潮,开始控制不住的各种囤货呢?

不过,你可能不知道,总是过度囤积,还舍不得扔,可能是得了一种叫“囤积障碍”的心理疾病。

何为囤积障碍?

囤积障碍是指以过度收集、难以丢弃明显毫无价值的物品,从而堆积大量物品(甚至是垃圾)在自己的住处或工作场所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精神障碍。

(图源:网络)

在别人眼中,那些东西不值几个钱,甚至是破铜烂铁,但患者也想留下,难以割舍,导致大量的物品堆积如山,生活环境十分糟糕,很容易与家人发生矛盾,极大影响了自己和他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若堆积的物品放在阳台、过道,容易发生高空坠物或火灾。

(图源:网络)

囤积障碍是一种比较普遍的问题,研究显示患病率约为2%~5%,相当于每100个人中至少有2个人有这种情况出现,而通常女性和老年更常见。

如何得知自己患上了囤积障碍呢?

喜欢囤东西又舍不得扔,很多人认为是节约,是种传统美德。

其实不然,很有可能是种病态。

那又该如何知道自己爱买、爱收集是不是病态呢?

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给出了诊断标准:

1. 过分积攒物品,而不管它们的实际价值如何。

2. 过度收集,表现为特征性反复出现的冲动或购买、偷窃、积聚物品行为,包括一些免费物品。

3. 过度收集和难以丢弃物品,导致生活环境凌乱不堪、居住不便或带来安全隐患。

4. 弃物困难,患者认为这些物品将来有可能会有用,或丢弃时非常痛苦。

5. 囤积引起患者明显的痛苦,或明显损害其个人、家庭、社交、教育、职业等重要功能。

如果这5条基本都中招了,那就应该去医院找专业的医生寻求帮助。

好心情小贴士:

1. 囤积障碍≠收藏

与囤积障碍不同,正常的收藏往往有集中的主题,如收集钱币、纪念品等,这些物品多有收藏或纪念价值,其收藏行为具有计划性,摆放及储存均有秩序或按照特定艺术风格保存,这类行为不会造成患者的痛苦及社会功能的下降。

而多数囤积障碍患者囤积的是别人普遍认为价值不高或没有用处的东西,如衣服、纸盒、瓶瓶罐罐等,还有人囤积垃圾或腐烂的食物;甚至有人还囤积动物。

(图源:网络)

2. 老年人爱囤积,要注意有可能是痴呆的先兆

生活中,我们发现有不少老人习惯性地从外面捡一些废品回家,看到什么,就捡什么,也不管东西有没有用,都当宝贝。而且让他们把东西扔掉,或拿去卖掉,他们肯定会和你嚷嚷。

如果有这种行为,同时还有记性不好、记忆衰退的情况,那作为子女需要提高警惕啦,有可能是老年痴呆的先兆。

(图源:网络)

避免囤积障碍,学会断舍离

理性购物,不要因打折或降价而冲动买单。

每次买东西前先问问自己,这件东西我是不是真的需要?关注眼前和近期的需求,只为需求买单,不为了省钱而大量囤货或者买近期用不到的东西。

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物品闲置不用的可能,也可以节约开支。

要对很长时间内用不到的物品及时舍弃。

及时做好物品分类,常用的物品可以整理归纳。

重复或之前用过现在用不到的物品要及时处理,可以卖掉或送给有需要的人,这样做才能让这个物品的价值体现出来。

(图源:摄图网)

放弃「多就是好」的想法,脱离对物品的迷恋,清楚内心真正的需求。定期强迫自己清理这些无用的物品。

当然,短期内学会并做到断舍离并不容易,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醒自己,慢慢养成正确的购物行为,并及时舍弃不用的旧物。同时也要试着帮着身边有囤积障碍的人慢慢改掉囤积习惯,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交活动。

写在最后

最后想告诉大家的是,囤积障碍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与心理创伤有关,比如受到家人、朋友和邻居排斥等,这可能是逃避心理痛苦的一种回避行为。因此,我们要从心理层面去了解和理解患者,千万不要斥责或者与他们争吵,也不要简单粗暴地丢掉他们囤积的物品,这样反而会加剧他们的焦虑、抑郁的情绪,导致囤积行为进一步强化。

另外,当出现“囤积障碍”倾向时,最好去医院找精神心理科医生进行专业的评估,必要时进行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是目前证据最充分的有效治疗方法)或药物治疗,早期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郝伟,陆林.精神病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文章图源:摄图网、网络)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