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是厦门大学人文与艺术高等研究院院长 ,罗翔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二人在知识文化领域颇具影响力。
一、儒法思想之辩
- 法家观点:以商鞅为代表,认为“仁义就是搞笑”,否定仁义在社会关系及治理中的价值,强调人与人之间“只有赤裸裸的利益”,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 儒家观点:主张仁义是客观存在的,且“仁义是跟天道有关的”,将仁义视为社会道德、人伦关系的根基,强调其客观性与根源性。
- 争论本质:触及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重要的“义利之争”,反映出法家重功利、法治与儒家重道德、礼教的不同治国理念和价值取向,且这种思想交锋“永远是互相矛盾的”,难有定论,体现了思想争鸣的复杂性与长期性。
二、哲学本质探讨
- 否定终极真理:通过“哲学难道是告诉你终极真理的吗”这一设问,明确哲学并非直接提供终极真理。
- 强调思维方式:提出“它是告诉你思维方式”,将哲学比作“一块磨刀石”,说明哲学的价值在于锻炼、提升思维能力,帮助人们更好地思考世界与问题,但它本身“不是刀子”,即不直接等同于解决具体问题的工具,而是从思维层面起到启发与塑造的作用。
引用毛宗岗评《三国演义》“不知此犹孟德之过人处也。试问天下人,谁不有此心者,谁复能开此口乎”,探讨人性和道德相关话题。
三、心中有正义、熟稔历史,明晓法律、文法高知
“心中有正义、熟稔历史,明晓法律、文法高知” 这几个短语,可结合易中天与罗翔的特点来理解:
- 心中有正义:体现了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与坚守。如易中天通过对历史文化的解读传递正义理念,罗翔作为法律人,以法律为工具捍卫公平正义,努力让人们在司法案例中感受正义,二者都秉持对正义的信仰与追求。
- 熟稔历史:突出对历史的熟悉与精通。以易中天为例,他深入研究历史,能旁征博引地讲述历史故事、剖析历史人物,从历史中提炼智慧与启示,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脉络与文化底蕴。
- 明晓法律:强调对法律的了解与掌握。罗翔作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法律研究与教学,对法律条文、司法实践等有着深刻理解,能清晰解读法律知识、分析法律案例,传播法治观念。
- 文法高知:表明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与法律专业知识。他们不仅在各自领域(历史、法律)有高深造诣,还具备出色的表达能力,能将专业知识以清晰、生动的方式传递给大众,体现出较高的文化与专业知识水平。
这几个特点综合起来,展现了易中天与罗翔在文化、历史、法律等方面的素养与追求,他们通过自身的知识与影响力,传递正义理念,促进公众对历史、法律的理解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