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耽美的“Alpha、Omega、Beta”(ABO)设定作为西方同人文化的产物,其核心是基于生物本能的社会等级划分,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观念和社会结构存在本质差异。但通过跨文化视角的深度剖析,可以发现以下层面的 “精神呼应”与“本土转译”:
一、ABO设定的本质特征
ABO设定的核心在于 “生物性决定社会权力”,其三大要素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鲜明对比:
- 生理分化的绝对性:
- Alpha(主导者)、Omega(从属者)、Beta(普通人)的划分基于生殖器官、信息素、发情期等生物学特征,且终身不可逆。
- 中国传统文化中,性别角色由伦理而非生理决定,如儒家“男女有别”强调社会分工(男主外、女主内),而非生理优劣。
- 权力结构的刚性:
- Alpha对Omega的“标记权”(临时/永久)构成事实上的支配关系,形成类似“狼群等级”的社会秩序。
- 中国古代的“三纲五常”虽强调等级,但权力源于伦理(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非生理属性。
- 性别角色的模糊化:
- ABO设定中,男性Omega可生育、女性Alpha可授精,打破传统性别二分。
- 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女”是不可逾越的性别框架,虽有“女扮男装”等文学母题,但本质是对性别规范的反叛而非重构。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性对应”
尽管ABO设定在文化基因上与中国传统异质,但以下维度存在 “精神同构”:
(一)社会等级与权力隐喻
-
“九流”分类与ABO的社会分层
中国古代的“九流”(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将人按职业分为三六九等,与ABO的“Alpha主导、Omega从属、Beta平庸”有相似的等级逻辑。例如:- Alpha→上九流:帝王、圣贤、隐士等特权阶层,掌握绝对权力。
- Omega→下九流:倡优、乞丐、娼妓等被边缘化群体,处于社会底层。
- Beta→中九流:医生、画家、工匠等技术官僚,构成社会稳定器。
但差异在于:ABO的等级源于生理,而“九流”源于职业与伦理。
-
“阴阳”哲学与ABO的二元对立
道家“阴阳相生”思想强调对立统一,与ABO的“Alpha-Omega”互补关系存在隐喻关联。例如:- Alpha的“阳刚”与Omega的“阴柔”:类似“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周易·系辞上》)的性别哲学。
- 信息素匹配与“阴阳调和”:ABO中Alpha与Omega的信息素吸引,可类比“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周易·系辞下》)的自然规律。
但本质差异在于:ABO是生理决定论,而阴阳是动态平衡的哲学观。
(二)文学母题与角色类型
-
“弱受强攻”与Omega的“从属叙事”
耽美文学中常见的“弱受强攻”模式,与ABO中Omega的“被保护者”形象高度重合。这种叙事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亦有踪迹:- 《红楼梦》中的“黛玉-宝玉”:黛玉的柔弱多病(类似Omega的生理劣势)与宝玉的呵护(类似Alpha的保护欲)构成情感张力。
-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柳梦梅”:杜丽娘的“情至”(类似Omega的发情期冲动)与柳梦梅的“痴情”(类似Alpha的占有欲)形成戏剧冲突。
但传统文学更强调“情”的超越性,而非生理本能。
-
“禁忌之恋”与ABO的伦理挑战
ABO设定中Alpha与Omega的“标记”常涉及权力压迫(如“强制标记”),这与中国文学中的“禁忌之恋”(如《西厢记》的“逾墙”)均挑战社会规范。但差异在于:- ABO的禁忌源于生理:如Alpha与同性Omega的结合被视为“违背自然”。
- 中国文学的禁忌源于伦理:如“私定终身”违背礼教。
(三)现代耽美创作的本土化尝试
部分中国作者尝试将ABO设定与传统文化结合,形成独特的“古风ABO”亚类型:
-
《琼枝腻》(凄凉星殁):
- 将ABO的“坤泽”(Omega)与中国古代“男风”传统结合,描写将军与病弱公子的禁忌之恋。
- 核心冲突:Omega的“生育能力”与儒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伦理压力。
-
《临君地坤》(酒黄芩):
- 将ABO的“天乾”(Alpha)、“地坤”(Omega)与道教“天地阴阳”哲学融合,构建修真世界的性别秩序。
- 设定创新:Omega可通过修炼突破生理限制,与Alpha形成“双修”关系。
这些作品通过 “ABO框架+中国元素” 的拼贴,既保留西方设定的戏剧张力,又注入本土文化的伦理深度,形成跨文化对话的独特样本。
三、中西差异的深层根源
ABO设定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错位,折射出两种文明对 “自然与社会” 的不同认知:
-
西方:生理决定论
- ABO将社会权力归因于生物本能(如Alpha的体能优势、Omega的生育能力),本质是 “自然主义” 的延伸。
- 这与霍布斯的“丛林法则”、达尔文的“物竞天择”一脉相承。
-
中国:伦理建构论
- 儒家“礼治”强调社会秩序源于道德教化(如“克己复礼”),而非生理差异。
- 道家“天人合一”主张顺应自然,但反对将自然法则直接套用于人类社会。
四、结论:如何在中国语境下理解ABO?
-
作为“他者镜像”:
ABO设定可帮助中国读者反思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观念。例如:- Alpha的“霸权”:对照儒家“夫为妻纲”的性别压迫。
- Omega的“物化”:映照古代女性“三从四德”的伦理束缚。
-
作为“创作工具”:
中国耽美作者通过ABO设定,既能规避现实审查(如将同性关系转化为“Alpha-Omega”配对),又能借西方框架探讨本土议题(如性别平等、权力博弈)。 -
作为“文化符号”:
ABO在中国的流行,本质是全球化时代 “文化杂交” 的产物——西方设定与本土情感的碰撞,催生了独特的亚文化景观。
最终建议:若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ABO的“对应物”,可聚焦于 “权力结构的隐喻”(如“九流”等级)、 “性别角色的反叛”(如“女扮男装”)、 “禁忌之恋的叙事”(如《牡丹亭》),但需警惕将西方概念简单套用于本土语境的误读。ABO的魅力,恰恰在于其 “非中国性”,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自身文化的陌生化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