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叔敖(约公元前630年—前593年),芈姓,蔿氏,名敖,字孙叔,楚国期思邑(今河南淮滨县)人,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宰相),被誉为“天下循吏第一”。他出身楚国贵族,父亲薳贾曾任楚国司马,祖父薳吕臣为楚国令尹,家族因政治斗争一度衰落,孙叔敖早年随母隐居期思。
一、政治成就
-
治理理念
孙叔敖主张“施教于民,布政以道”,强调“秋冬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引导百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他推行宽缓政策,注重因势利导,例如在楚庄王下令改铸大钱引发市场混乱时,他仅用五天便说服庄王恢复旧币,三天内稳定市场。对于楚国民众习惯乘坐矮车的问题,他建议加高里巷门槛,使贵族自动改乘高车,避免政令强制引发民怨。 -
法律与吏治
孙叔敖修订楚国法律制度,严格执法。曾依法处决推举他上位的虞丘子家人,被虞丘子赞为“公平公正之人”。他以身作则,廉洁奉公,“三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忧”,俸禄多用于接济百姓,家人生活俭朴,妻子不穿丝绸,马匹不喂粮食。 -
军事改革
他将楚军分为前、后、中、左、右五军,分工明确,提升战斗力;同时将楚庄王卫队分为两队,分时段值守,增强战备。邲之战中,面对晋军突袭,他果断下令楚军全线出击,大败晋军,助楚庄王成就霸业。
二、水利贡献
-
期思陂(今河南淮滨)
楚庄王九年(公元前605年),孙叔敖在期思主持修建中国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之一。他利用史河、泉河地势,开凿清河(长90里)、堪河(长40里),形成“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使当地成为“百里不求天灌区”,为后续芍陂建设积累经验。 -
芍陂(今安徽寿县安丰塘)
楚庄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孙叔敖主持修建中国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他汇集积石山、龙池山、六安龙穴山溪水,筑堤成塘,设五座石质水门调节水量,形成“引、蓄、灌、排”体系,灌溉农田万顷。芍陂使寿春成为楚国粮仓,为邲之战胜利奠定基础,至今仍在使用,2015年被评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
云梦通渠
沟通长江与汉水,缩短楚都与汉水故地水程,便利北上争霸,同时形成以郢都为中心的灌溉区,促进楚国农业发展。
三、个人品德与传说
-
杀两头蛇
幼年时见两头蛇,因传说见者必死,他杀死并掩埋蛇,以免他人受害。母亲赞其“有阴德”,长大后“未治而国人信其仁”。 -
狐丘丈人吊唁
任令尹时,狐丘丈人以“爵高者人妒、官大者主恶、禄厚者怨逮”警示,孙叔敖以“爵益高志益下,官益大心益小,禄益厚施益博”应对,终生践行。 -
临终遗训
临终前告诫儿子拒绝楚王封赏的肥沃土地,仅求贫瘠的寝丘,使子孙世代安然。
四、历史评价与影响
- 典籍赞誉:《史记·循吏列传》列其为首位,称其“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淮南子》多次引述其事迹,赞其“专国权而不荣华”。
- 后世影响:其“三怨三策”“不教而民自化”的治理理念,成为后世官员的典范。芍陂、期思陂至今仍为淠史杭灌区组成部分,润泽一方。孙叔敖以卓越的政治才能、水利智慧和廉洁品德,辅佐楚庄王称霸中原,其事迹被载入史册,成为中国历史上贤臣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