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学习笔记:OSI/RM体系结构

  • OSI/RM(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是一个标准化的七层网络体系结构模型,用于定义和规范不同系统间的信息交换。该模型从下到上依次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其中低三层关注端到端的数据传输,涉及硬件设备间的通信连接建立与管理;高三层则处理应用程序间的交互及用户数据传输。每一层都提供服务给上层并调用下层的服务,遵循对等通信原理,通过接口实现相邻层间通信。尽管 OSI/RM在实践中层次划分被指较多且部分层次功能不明显,但它确立了分层网络通信的基本原则,并对后续协议如TCP/IP协议栈的设计产生深远影响。在整个通信过程中,数据传输遵循发送端自上而下,接收端自下而上的顺序,在各层中进行封装和解封装,以确保信息能够准确无误地在网络中传递。

一、OSI/RM七层参考模型

  • OSI/RM -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 Reference Model
  • OSI/RM体系结构是第一个标准化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它是针对广域网通信(也就是不同网络之间的通信)进行设计的,将整个网络通信的功能划分为七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物理层(Physical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会话层(Session Layer)、表示层(PresentationLayer)、应用层(ApplicationLayer),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但任何广域网其实都是由多个远程局域网连接而成的,所以在OSI/RM中不仅包括了广域网中不同局域网间通信的功能层次(上面五层),也给出了局域网内部通信所必需的两个层次(最下面两层)。

二、OSI/RM各层基本功能

  • OSI/RM低四层(从物理层到传输层)定义了如何进行端到端的数据传输,也就是定义了如何通过网卡、物理电缆、交换机和路由器进行数据传输;而高三层(从会话层到应用层)定义了终端系统的应用程序和用户如何彼此通信,也即定义了如何重建从发送方到目的方的应用程序数据流。更多的是把OSI/RM的七层结构分成低三层和高四层的,低三层负责创建网络通信所需的网络连接(面向网络),属于“通信子网”部分,高四层具体负责端到端的用户数据通信(面向用户),属于“资源子网”部分。OSI/RM结构中各层功能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在OSI/RM中,低三层有两方面的作用:首先是通过它们自己对应层的信息交换构建数据通信所需的网络平台,更通俗地说就是打通一条用于数据传输的网络通道;然后就是为来自上层的数据提供物理的传输通道。但低三层均不能识别和处理来自应用层的网络应用数据,仅用于为用户的网络应用数据通信提供通信线路、网络基础架构,或者说是网络通信平台。高四层上进行的才是真正面向用户的网络应用,为各种具体的网络应用提供应用平台和端对端的数据传输通道,对低三层所构建的网络平台可以说是“视而不见”。
  • 我们经常听别人说,在局域网中仅可以通过数据链路层的MAC地址进行通信,很多人就认为网络应用也可以仅可以通过数据链路层进行。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这里所说的“通信”其实是仅指两层设备之间的“网络通信”,用于构建数据通信所需的链路。它根本不能识别网络应用的用户数据(这涉及数据的封装次序),怎么可能进行网络应用通信?在局域网中进行具体的网络应用仍需要用到OSI/RM的网络层及以上各层,只是这些高层是由用户主机的操作系统来完成的。
  • 无论是哪种划分方式,OSI/RM的每一层都要完成特定的功能,每层都直接为它的上层提供服务,同时又调用它的下层所提供的服务。所有层次都互相支持,在发送端网络通信是自上而下进行的(也就是自上而下调用服务),在接收端网络通信是自下而上(也就是自下而上提供服务)进行的,但双方必须在对等层次上进行通信(这就是对等通信原理)。当然并不是每一通信都需要经过OSI的全部七层,要视具体通信的类型而定,有的甚至只需要双方对应的某一层即可。如物理层中的物理接口之间的转接,以及中继器与中继器之间的连接就只需在物理层中进行即可。而网络层中的路由器与路由器之间连接则只需经过自网络层以下的三层即可。
  • 无论哪一种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也无论是体系结构中的哪一层,都不是针对具体的设备或者具体的软件而言的,而只是针对每层中所要实现的网络服务功能来划分的。因为每一层所代表的是一组网络功能,而实现某一个功能又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软/硬件方案。如物理层上就可以有许多不同的传输介质(如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等)和网络设备(如集线器、中继器),当然还有许多对应的通信协议。其他各层也一样。计算机网络中的软/硬件是计算机网络通信和数据传输的实体,也就是网络任务的具体执行者。当然各层的实体都不一样。

三、OSI/RM各层次划分原则

  • 有了这样一个结构模型,就把整个计算机网络软、硬件技术和设备串起起来了,所有软、硬件技术都围绕在这个中心周围。OSI/RM对各个层次的划分遵循下列原则:
  1. 同一层中的各网络节点都有相同的层次结构,具有同样的功能。
  2. 同一节点内相邻层之间通过接口(可以是逻辑接口)进行通信。
  3. 七层结构中的每一层使用下一层提供的服务,并向其上层提供服务。
  4. 不同节点的同等层按照协议实现对等层之间的通信。
  5. 网络设备(不包括计算机主机)间自身的通信仅需要低三层,用来构建数据通信的网络平台。网络平台构建好后,用户应用数据就可以利用这个平台进行各种网络应用通信,但所有网络应用通信都需要经过网络体系结构中的所有层次,其中最上面的四层用来为用户的网络应用通信提供各种服务支持,构建数据通信平台。
  • 但是OSI/RM的七层结构划分从现在看来,并不是很科学,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层次数方面还是多了些;二是在进行网络系统设计时仍然觉得比较麻烦。另外,像“会话层”和“表示层”单独划分的意义并不大,因为它们的用途并不像其他层那样明显。所以在后面的TCP/IP协议体系结构中,不再有这两层了。

四、网络体系结构的通信原理

  • 在各种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网络连接建立和数据传输的流程中,发送端是把通信连接建立指令和用户应用数据从上层向下层传输的,直到最低的物理层;而接收端是把通信连接建立指令和用户应用数据从下层(从最低的物理层开始)向上层传输的,直到与发送端发起通信的对等层。下图所示的是OSI/RM情形下数据的传输流程,其他体系结构的数据传输流程与此类似,只是数据传输中流经的层次上有些区别。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毕竟网络通信连接和数据传输都不能凭空建立或进行。它必须通过计算机网络中最基础、也是网络体系结构中的最低层——物理层,通过传输介质来传递各种通信连接建立信号和数据。但在进行具体的数据传输前,必须先建立好相应的连接。建立的连接可以是永久连接(如局域网中的连接和广域网中的各种专线连接),也可以是非永久连接(如各种拨号连接和串行线路)。就像我们上互联网都要拨号连接(专线连接的除外),打电话我们首先也要拨号一样。再如,当我们要运输货物到外地,首先得找好运输货物的路径,联系好接收货物的人,在对方确认可以收货后才可以发货,否则路都不知道怎么走,对方都不想要这批货物,怎么能发货呢?

  •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中的这种源端自上而下,目的端自下而上的通信连接建立和数据传输流程,与我们在公司中安排、完成一个具体任务的流程是一样的。

  • 现假设A公司的总经理要与B公司的总经理签个协议,一般是按照按如下流程进行的:
    – 1)A公司总经理把这个要求向他的某下级部门经理交代;
    – 2)该部门经理又会把这项具体的任务交代他下面的某个负责这方面工作的员工,让其做好相应准备;
    – 3)具体负责的员工与对方公司取得联系。

  • B公司的执行流程与A公司的正好相反,因为这个任务请求最先是由B公司下面负责具体联系工作的员工收到的。在他接收到A公司的这个请求后,会向他的直接上级部门经理反映,再后这个部门经理又会把这个请求向B公司总经理反映。B公司的总经理还可能要根据具体的工作任务安排具体的签协议日程,然后把这些信息依次向下反馈到公司中具体负责这方面的工作人员,再与A公司的具体工作人员沟通,A公司人员接到B公司的这些信息后,又要依次向上传达到A公司的总经理。在这个流程中可能要经过多次反复,最终完成A公司总经理与B公司总经理整个签协议事件的信息下达(在A公司)、上传(在B公司)任务。接下来的事,就是两家公司总经理之间的事了,剩下的事就相当于通信会话原理。

五、计算机网络的类别

1. 按地域范围分类

  • 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 LAN):覆盖较小的地理区域,如一栋建筑物内或一个校园内。
  • 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MAN):覆盖一个城市或地区,通常用于连接局域网之间的通信。
  • 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 WAN):跨越广阔地理区域的网络,如国家之间、大陆之间的网络连接。

2. 按拓扑结构分类

  • 总线型拓扑:所有设备通过一条共享主干线路进行连接。
  • 星型拓扑:每个设备都直接与中心节点(通常是交换机或集线器)相连。
  • 环型拓扑:网络中的设备形成一个封闭的环状结构,数据沿环单向或双向传输。
  • 树形拓扑:类似于星型拓扑的扩展,包含多级层次,上级节点可以有多个下级节点,形成分支式的层级结构。
  • 网状拓扑:每个节点至少与其他两个节点直接相连,提供多条路径以增加冗余和可靠性。

3. 按交换方式分类

  • 电路交换网:在网络中建立专用的物理通道进行通信,直到通信结束才释放资源,电话网络早期采用这种方式。
  • 分组交换网:将信息分割成小的数据包(分组),每个分组独立寻址并在网络中传输,例如互联网就采用了IP分组交换技术。
  • 帧中继交换网:一种高效的数据链路层协议,减少不必要的开销,主要用于WAN中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 信元交换网(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在数据传输中使用固定长度的单元——信元来进行交换,以前广泛应用于广域网和局域网中,但随着IP技术的发展,其地位逐渐被取代。

4. 按功能和服务对象分类

  • 企业内部网(Intranet):企业或组织内部使用的专用网络,通常基于TCP/IP协议,并且可以通过防火墙与互联网隔离或连接。
  • 互联网(Internet):全球最大的公开互连网络,由无数个私有网络和公共网络组成,允许不同网络间的信息交流。
  • 个人区域网(Personal Area Network, PAN):非常小的网络,覆盖个人工作空间,如蓝牙或Zigbee技术组成的无线网络。

5. 按服务类型分类

  • 客户-服务器模型(Client-Server Model):客户端请求服务,服务器端响应请求并提供服务。
  • 对等网络(Peer-to-Peer Network, P2P):网络中的每个节点既是客户端又是服务器,可以直接相互通信和分享资源。
  • 1
    点赞
  • 1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OSI/RM(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一种网络体系结构,由国际准化组织(ISO)提出。它将通信过程分为七个层次,每个层次负责特定的功能,以实现数据在网络的传输和处理。 然而,尽管OSI/RM是一个完整而详细的体系结构,但实际上并没有被广泛采用并应用于因特网。取而代之的是TCP/IP体系结构,它是当前互联网所基于的主要协议栈。以下是一些原因: 1. 发展历史:在因特网发展的早期阶段,OSI/RM和TCP/IP两种体系结构同时存在。然而,TCP/IP在实践中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成为了互联网的事实标准。这使得OSI/RM失去了机会成为主导体系结构。 2. 简单性和灵活性:相对于OSI/RM而言,TCP/IP体系结构更为简单和灵活。它只有四个层次(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使得实现和管理网络变得更加容易。这种简单性和灵活性使得TCP/IP更适合于快速发展和不断演进的互联网环境。 3. 已有设备和协议的兼容性:在因特网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存在大量基于TCP/IP的设备和协议。这些设备和协议的广泛应用使得采用OSI/RM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改变和转换,成本较高,因此很少有组织选择采用OSI/RM。 4. 社区支持和标准化:TCP/IP体系结构得到了广泛的社区支持和标准化,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这种社区支持和标准化使得TCP/IP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应用需求,并推动了其在因特网中的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尽管OSI/RM是一个完整而详细的体系结构,但由于历史、简单性、兼容性和社区支持等原因,TCP/IP体系结构取代了OSI/RM,在实际应用中成为了互联网的主要协议栈。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howard2005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