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电影《奥本海默》在全球范围内热播。
该影片讲述了美国“原子弹之父”罗伯特· 奥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在“二战期间”领导曼哈顿计划且研制原子弹的故事。
然而,鲜有人知道的是,影片中奥本海默和其他科学家,对人类科技史上的另一条重要技术体系——量子力学和量子计算的发展,也做出重要的贡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几位科学家在量子领域的故事。
01.奥本海默:量子领域的理论先驱
奥本海默,被誉为“原子弹之父”。在电影《奥本海默》中,观众看到的是奥本海默如何用其卓越的智慧和执着的研究精神推动了原子弹的发展。
然而,他在量子计算领域的研究贡献却鲜为人知。尽管他的名字可能没有像在原子弹领域那样广为人知,但他在量子力学和量子计算方面的研究工作同样具有深远的影响。
(图示:奥本海默 | 来源:维基百科)
无疑,奥本海默是个理论高手——他的理论研究能力远超实验能力。他对量子物理学最著名的贡献是与导师玻恩共同提出的“玻恩-奥本海默近似”。
玻恩–奥本海默近似(Born-Oppenheimer approximation,简称BO近似)是一种在量子力学中处理电子和原子核之间相互作用的方法,其前提假设是电子的动量远大于原子核的动量,在这种近似下,电子的状态计算可以暂时忽略原子核的运动,反之亦然。
BO近似概念,使得我们可以将电子和原子核的运动分开来处理,将复杂的多体问题简化为两个较为简单的子问题,从而降低了计算的复杂性。
BO近似在量子计算中就像一个“捷径”:
由于量子计算机需要处理大量的量子比特(qubits),但是这些量子比特之间的相互作用十分复杂,就像一群人在合作时产生复杂的相互关系。这些互动问题是量子计算中的一个关键挑战,因为它们可以使计算变得非常复杂。
BO近似的作用,就像将这个庞大的系统分成小块,每一块都相对独立。这样一来,研究人员就可以更容易地处理量子比特之间的互动,就像处理小块问题一样,这就让量子算法的设计和分析变得更加简单。
其次,BO近似还可以用于简化复杂问题的量子模拟。在量子计算中,我们需要模拟一些非常复杂的量子系统,就像在计算机上运行复杂的模拟程序一样。
BO近似通过将问题分解成多个小问题,每个小问题都相对简单,每个问题都容易解决。研究人员可以更快地获取关于量子系统行为的信息,更快地完成一系列任务
奥本海默的贡献对于发展量子力学至关重要,并激励了理查德·费曼等先驱者,在几十年后提出量子计算机的想法。以至于今天量子计算的加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奥本海默和他同时代人的早期工作,他们为后来的科学家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02.玻尔:量子力学的科学框架搭建者
奥本海默的研究方向,紧密围绕着量子物理展开,这一领域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尼尔斯·玻尔的引领和启发。
尼尔斯·玻尔是一位对原子结构和量子力学具有开创性研究的科学家。在电影《奥本海默》中,玻尔参与了曼哈顿计划,但他坚持主张核能应该用于和平目的。
(图示:玻尔 | 来源:维基百科)
而在电影之外,他提出的“量子化假设”和“互补性原理”是量子领域中重要的科学哲学观点,深刻影响了量子领域,因此也被誉为“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玻尔提出了著名的玻尔模型,尝试解释了原子的结构和光谱现象。根据玻尔模型,电子围绕着原子核旋转,且只能在特定的轨道上运动,每个轨道对应着一定能量的状态。当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时,会吸收或发射能量差对应的光子。
(图示:玻尔模型 | 来源:维基百科)
此外,他的量子化假设是他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他认为原子的能级是量子化的,即只能取特定的离散数值。这一假设解释了为何光谱线是离散的,而非连续的。
玻尔另一个重要的贡献是互补性原理,比如要想测量一个粒子,如果测到了它的精确位置,那么就对它的速度有影响,就再也测不到精确的速度了。反之,如果能测到它精确的速度,由于测量过程对位置产生的影响,就再也测不到它精确的位置了。而这也间接启发了量子比特的概念。
将互补性原理引入量子计算领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处理量子信息:在量子计算中,信息由量子比特(qubits)构成,每个量子比特可以同时处于多个状态的叠加态,这些状态之间的叠加是互补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测量设置,来分别获得量子比特的不同状态信息。它允许我们以一种更接近自然的方式模拟和处理量子信息。
玻尔的研究为量子计算的理论基础提供了重要思想,同时激发了科学家们对量子信息处理的新思考,它引导了我们如何处理量子比特,如何设计量子算法,以及如何利用量子计算的独特性质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03.爱因斯坦
“光量子假说”和对量子计算的影响
说到尼尔斯·玻尔,就不得不提及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这两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在20世纪初,共同塑造了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尽管他们在某些领域存在不同观点,但他们的思想碰撞为科学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图示:爱因斯坦 | 来源:维基百科)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假设,挑战了当时传统的光波动理论。在传统的光波动理论中,光被视为连续的电磁波,与经典物理学中的波动理论相一致。
“光量子假说”则认为,光是由离散的能量粒子即光子组成的,可以像粒子一样被数数。
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不仅改变了我们对光的理解,也在量子计算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发了科学家们将光子的量子特性与量子计算相结合。
在量子计算中,光子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载体,可以用于实现量子比特之间的通信和计算操作。光子的量子特性使得它们能够被制备成量子态,并且可以在量子芯片上进行操作。利用光子实现量子计算具有速度快、精度高、可扩展等优势。
虽然爱因斯坦的主要成就,并没有直接涉及到量子计算的研究,但是他的理论为量子力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启发作用,而量子力学又是量子计算的核心原理之一。因此,爱因斯坦的理论可以说是量子计算发展的间接推动力之一。
04.费曼:量子计算的奠基人
最后一位,是在曼哈顿计划中担任该研究室的研究主任的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费曼是20世纪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他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量子力学等领域。但是与其他物理学家不同,他还是艺术家、手鼓演奏家等等,他沉迷于一切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他追求新鲜事物的乐趣,并且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渴望。
(图示:费曼 | 来源:维基百科)
费曼是提出量子计算设想的第一人。他曾经在会议报告中提出的两个关键问题,引发了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一场革命性思考。
首先,费曼提出了问题:经典计算机是否能够有效地模拟量子系统?
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经典计算机使用经典比特进行计算,而量子计算利用的是量子比特(qubit),具有独特的量子特性。量子叠加和纠缠等现象使得经典计算机难以高效地模拟量子系统。
费曼认为,经典计算机要模拟量子系统,需要耗费指数级的计算资源,这在实际应用中几乎不可能。这个问题促使我们思考,是否有更高效的方法来理解和模拟量子系统。
其次,费曼挑战了计算机科学的传统范式,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如果放弃经典的图灵机模型,是否可以找到更好的计算方式?
传统的图灵机模型,使用比特进行计算,而费曼认为,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计算方式,一种能够高效解决特殊情况的模型。这就是量子计算,它利用量子比特的特殊性质,如叠加和纠缠,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进行计算。
费曼对这两个问题和思考,奠定了量子计算的基础。尽管当时的技术无法实现费曼的设想,但这一概念激发了后来的研究,推动了量子计算领域的发展。如今,量子计算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成为解决一些经典计算机无法应对的问题的有力工具,如因子分解、优化和模拟量子系统等。
(图源:千库网)
回顾人类科技史,量子计算的发展历程,已经走过漫长的道路,正是由于奥本海默、玻尔、爱因斯坦和费曼这些杰出科学家的贡献,奠定了量子计算的理论基础。继这些伟大名字之后,量子计算的发展,并没有停留在实验室的桌面上。他们的工作,也激励着新一代科学家和工程师,不断探索未知的科学领域,为人类的未来带来更多希望与可能。
如今,量子计算正在向产业化迈进,催生了一场科技革命。各大科技公司和研究机构正在投入大量资源,致力于量子计算硬件和云平台的开发,仅使企业能够解决传统计算机无法应对的难题,如量子化学、量子机器学习和密码学,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量子计算是一项全人类的科学遗产,它将继续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未来的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