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芯片设计或软件开发中,我们经常需要根据同一份数据生成不同形式的代码,比如硬件描述语言(VHDL)、C代码或文档。传统做法是手动写模板或用“拼字符串”的方式生成代码,但这种方法容易导致代码臃肿、格式混乱,调试起来也很头疼。
最近,Infineon和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新思路,让代码生成变得更高效、更易维护。他们的方法核心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用“中间模型”代替直接生成代码。
传统方法的问题
- 代码混杂难读:生成器中既有业务逻辑,又有目标代码片段,混合在一起像“意大利面代码”。
- 格式容易出错:缩进、换行需要手动处理,生成的代码可能因格式问题无法直接编译。
- 顺序不灵活:比如变量必须先声明再使用,但生成器可能需要反复调整代码顺序才能满足要求。
新方法如何解决?
团队设计了一个三层框架:
- 中间模型:类似“抽象语法树”(AST),用来表示目标代码的结构。比如生成VHDL代码时,模型里会包含“实体(Entity)”、“端口(Port)”等对象。
- 自动生成的API: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比如VHDL的语法),自动生成操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