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写完了,编译?不用,直接提交。文档做完了,检查?不必,让对方看吧。脚本改完了,跑一下?太麻烦,谁用谁测。然后接收方打开一看:代码报错、文档格式乱七八糟、脚本根本跑不通。又退回来,改完再发,再发现新问题。这一来一回,三天就没了。
这三天本可以省下来。只要交付前花五分钟自己测一下,编译能不能过,文档能不能打开,脚本能不能执行。就这么简单的事,很多人就是不做。
为什么?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我的工作”已经完成了。至于这个交付物能不能用,那是下游的事。这种想法听起来荒唐,但在很多团队里就是常态。设计觉得”我把代码写出来就行”,后端觉得”我把版图画完就行”。至于质量如何,反正后面有人会发现。
这本质上是个成本转嫁。自己省了五分钟,却让十个人每人浪费半小时。一个人图方便,整个团队买单。而更隐蔽的代价是信任的消耗。当大家发现某个人的交付物总是有问题,以后就会多留个心眼,提前打好预防针。本该高效协作的团队,变成了互相提防的关系。
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只靠觉悟。人性就是趋利避害的,如果自测很麻烦,那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跳过。所以必须把自测变得足够简单。一个脚本能自动检查代码规范,一个命令能快速编译,一套模板能统一文档格式。当按三个键就能完成自测的时候,没人会拒绝这点小麻烦。
这需要投入。与其让一百个人重复踩坑,不如花时间做一套标准化的自测流程让所有人受益。这笔账,怎么算都合适。
更关键的是要定规矩。“提交前必须自测通过”不能只是建议,必须是硬性要求。就像开车必须系安全带,不是因为你觉得有必要才系,而是规定就是这样。刚开始可能有人不习惯,抱怨增加了工作量。但当他发现返工次数大幅减少,沟通成本明显降低,自然就能体会到好处。
芯片研发争的是什么?争的是流片成功率,是上市时间,是迭代速度。而这些宏大目标的实现,恰恰依赖于无数个细节的积累。一个编译没通过的文件,可能拖累整个项目一周;一个格式混乱的文档,可能导致理解偏差引发返工。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累积起来就是巨大的效率黑洞。
说到底,职业素养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是一个个具体行为养成的。当每个人都愿意为自己的交付物负责,当每个人都把”别人的时间”当作和自己的时间一样珍贵,团队才能真正高效运转。
最好的协作,是不给别人添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