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第二周

参考

深度学习自学

1.logistic 回归模型

logistic 回归是一个用于二分分类的算法。我们以识别猫为例子。比如我们输入一张猫的图片,我们知道,在计算机中图片是由像素点表示的,每个像素点分别由R、G、B决定颜色,最后形成图片,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一张图片是分别由代表R、G、B的三个矩阵构成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三个矩阵依次放入一个特征向量X中作为输入(X的维数n为三个矩阵的大小相加,我们可以将其表示为n维的列向量),并希望通过logistic 回归预测输出的结果Y为1或者是0。若为1代表这张图片有猫,否则没有。

(一)logistic 回归模型的符号

我们用一对(x,y)来代表一个单独的训练样本。x就是我们上面说到的特征向量,y就是我们的预测结果,值为1或0。训练集由m个训练样本组成{ (x1,y1) , (x2,y2) … (xm,ym) }。此外,为了方便运算,我们定义一个矩阵X,放入训练集的每个x,表示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样X就是一个大小为nm的矩阵了。同样的我们定义一个矩阵Y,放入训练集的每个y,表示为Y=[y1,y2,…,ym],这样Y就是一个大小为1m的矩阵了。

Y = [ y 1 , y 2 , ⋯ , y m ] Y=[ y1 , y2 , ⋯ , ym] Y=[y1,y2,,ym]
接下来我们定义一个符号p,用来让计算机告诉我们这张图片是一张猫片的概率,即

p = P ( y = 1 ∣ x ) , 1 − p = P ( y = 0 ∣ x ) p=P(y=1∣x),1−p=P(y=0∣x) p=P(y=1x)1p=P(y=0x)
我们再定义logistic 回归的参数为w(同样是个n维向量)和b(实数),这里的b对应为一个拦截器。再定义一个z表示如下:
z = w T x + b z=w^Tx+b z=wTx+b
已知输入x和参数w和b,我们怎么预测p呢?由于要解决的是一个二分分类问题(y=1或y=0),所以我们期望p是一个介于0到1之间的数。于是在这就出现了sigmoid函数,我们将Z的值输入到sigmoid函数中得到输出,输出介于0到1之间,这一输出就表示为p。sigmoid函数的图像如下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把这一sigmoid函数定义为f(z),为了得到0-1的输出,我们有如下函数表达式:
P = f ( z ) = 1 1 + e − z P=f(z)=\frac{1}{1+e^{-z}} P=f(z)=1+ez1

(二)损失函数

在logistic 回归中,我们还会定义一个函数,用来衡量我们的预测输出值p和y的实际值有多接近。在logistic 回归中,因为要用到梯度下降法,所以我们有一个特别的损失函数,表示如下:
L ( p ( i ) , y ( i ) = − [ y ( i ) l o g p ( i ) + ( 1 − y ( i ) ) l o g ( 1 − p ( i ) ) ] L(p ^{(i)},y ^{(i)}=−[y ^{(i)} logp ^{(i)}+(1−y ^{(i)})log(1−p ^{(i)} )] L(p(i),y(i)=[y(i)logp(i)+(1y(i))log(1p(i))]
也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L ( p ( i ) , y ( i ) ) = − [ y ( i ) l o g 1 1 + e − z ( i ) + ( 1 − y ( i ) ) l o g ( 1 − 1 1 + e − z ( i ) ) ] L(p ^{(i)},y ^{(i)})=−[y ^{(i)}log \frac{1}{1+e^{ −z ^{(i)} }} +(1-y^{(i)})log(1-\frac{1}{1+e^{ −z ^{(i)} }})] L(p(i),y(i))=[y(i)log1+ez(i)1+(1y(i))log(11+ez(i)1)]
上式表示的上标 i 代表某一训练个例,所以我们可以知道损失函数是针对单个训练样例的函数,它衡量了单一训练样本上的表现,即衡量我们算法的效果。

那么为什么logistic 回归里损失函数要写成这个样子呢?

前面我们了解到关于p的表达式如下
p = P ( y = 1 ∣ x ) , 1 − p = P ( y = 0 ∣ x ) p=P(y=1∣x),1−p=P(y=0∣x) p=P(y=1x)1p=P(y=0x)
我们还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
i f y = 1 : P ( y ∣ x ) = p ify=1:P(y∣x)=p ify=1:P(yx)=p

i f y = 0 : P ( y ∣ x ) = 1 − p ify=0:P(y∣x)=1−p ify=0:P(yx)=1p
上式定义了关于P(y|x)的表达式,将它们整合到一起,我们可以写成如下的公式:
P ( y ∣ x ) = p y ( 1 − p ) 1 − y P(y∣x)=p y (1−p) ^{1−y} P(yx)=py(1p)1y
为什么写成这样呢?因为我们讨论的是y=1或者y=0两个结果。当y=1时,1-p的0次方为1,P(y|x)表示的就是p;当y=0时,p的0次方为1,P(y|x)表示的就是1-p。符合我们上面的表达式。所以这一公式就是P(y|x)的正确定义。

由于log函数是个严格单调递增的函数,所以我们把P(y|x)作为输入,就有了如下的结果:
l o g P ( y ∣ x ) = l o g p y ( 1 − p ) 1 − y = y l o g p + ( 1 − y ) l o g ( 1 − p ) logP(y∣x)=logp ^y (1−p) ^{1-y} =ylogp+(1−y)log(1−p) logP(yx)=logpy(1p)1y=ylogp+(1y)log(1p)

(三)成本函数

我们知道了损失函数是衡量单一训练样本的表现,那么我们同样要再定义一个函数用于衡量全体样本的表现,我们称它为成本函数。我们把这一函数定义为J(w,b),直接写结论:
J ( w , b ) = 1 m ∑ i = 1 m L ( p ( i ) , y ( i ) ) = − 1 m ∑ i = 1 m [ y ( i ) l o g p ( i ) + ( 1 − y ( i ) ) l o g ( 1 − p ( i ) ) ] J ( w , b ) =\frac{ 1 }{m} \sum_{i=1}^{m} L ( p ^{( i )} , y ^{( i )}) = -\frac{ 1 }{m} \sum_{i=1}^{m}[ y ^{(i)} l o g p^{ ( i )} + ( 1 − y ^{( i )} )log(1-p^{(i)})] J(w,b)=m1i=1mL(p(i),y(i))=m1i=1m[y(i)logp(i)+(1y(i))log(1p(i))]
可以看到,相比损失函数,成本函数是基于参数的总成本,它衡量了参数w和b在整个训练集上的效果。所以在训练logistic 回归模型时,我们要选择适合的参数w和b,使成本函数尽可能小。

2.梯度下降法

刚刚提到了,我们想找到合适的w和b,来使成本函数尽可能小,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这里我们要用到梯度下降法。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张图片来理解梯度下降法的原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张图片中,我们把水平轴分别定义成w和b,尽管w是更高维的,但为了直观感受,我们暂时把w也定义成一个实数。图里曲面的高度表示函数J(w,b)在某一点的值。我们想要做的就是找到一对w和b,使得对应的函数J(w,b)为最小值。可以看到,成本函数J(w,b)是一个凸函数,正是因为我们使用了上面的损失函数才有这个形状。

为了找到成本函数的最小值,我们首先要初始化w和b的值,因为最小值只有一个,所以无论我们初始化在哪里,都应该达到同一点或者大致相同的一点。梯度下降法所做的就是从初始点开始,朝最陡的下坡方向走一步,于是我们就完成了一次迭代。在多次迭代后,我们就有可能得到最小值所在的那一点,或接近全局最优解。

更具体的来说,梯度下降法是怎么工作的呢?我们看看下面这张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张图里,我们暂时把b去掉,单单看w和成本函数的关系。假设图里a点为最低点,即成本函数的最小值。我们把初始值设置在b点,我们利用下面这一式子来更新w的值:
w : = w − α d J ( w ) d w w:=w-\alpha\frac{dJ(w)}{dw} w:=wαdwdJ(w)
上式的α我们称之为学习率,学习率可以控制每次迭代或者梯度下降法中的步长。我们用α乘于函数的导数,当我们位于b点以下,a点以上时,导数为正值,因此我们每次减去α乘于函数的导数的值时,会越来越接近a点,当位于a点时,导数值为0,w不再更新,这时我们就得到了全局最优解。同样的,我们设置初始值在c点时,导数为负值,我们每进行一次迭代,w的值就会增加,直到a点时停止迭代。这就是梯度下降法的原理。

在logistic 回归模型中,我们的成本函数定义为J(w,b),它的参数是w和b,在这种情况下,梯度下降的内循环可以定义为如下式子:
w : = w − α d J ( w , b ) d w , b : = b − α d J ( w , b ) d b w:=w-\alpha\frac{dJ(w,b)}{dw},b:=b-\alpha\frac{dJ(w,b)}{db} w:=wαdwdJ(wb)b:=bαdbdJ(wb)
在这里,我们先定义几个符号。

关于w,我们定义J(w,b)关于它的导数为dw,定义J(w,b)关于b的导数为db,定义J(w,b)关于z的导数为dz,通过计算(按照正向传播的步骤,反向求导即可得到结果,相信有导数基础可以很简单求出来),得到如下表达式:

d z ( i ) = p ( i ) − y ( i ) d w = 1 m ∑ i = 1 m x ( i ) d z ( i ) d b = 1 m ∑ i = 1 m d z ( i ) dz^{(i)}=p^{(i)}-y^{(i)}\quad\quad dw=\frac{1}{m}\sum_{i=1}^mx^{(i)}dz^{(i)}\quad\quad db=\frac{1}{m}\sum_{i=1}^mdz^{(i)} dz(i)=p(i)y(i)dw=m1i=1mx(i)dz(i)db=m1i=1mdz(i)
在这里由于w和b都是函数J的参数,与z作用于单个训练样本,每次值都可能会有改变不同,我们采用求平均值的方法,即进行累加后除于m来求dw和db。

计算图

利用流程图计算导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正向传播、反向传播

一个神经网络的计算,都是按照前向或反向传播来实现的。首先计算出神经网络的输出,紧接着进行一个反向传输操作。后者我们通常用来计算出对应的梯度或者导数。

前面我们逐步从输入(x,y),到计算z,到计算p,再到计算损失函数和全局函数的过程可以称为前向传播,而后面的梯度下降法运用到的就是反向传播了。

当然,关于前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的知识远不止如此,但在此先有个简单的概念,后面再细说。

m个样本梯度下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向量化

当处理大数据时,若使用for循环多次运算,因为迭代次数很多,运算速度往往会非常慢,从而花费许多时间,在线性代数中,数据经常利用向量和矩阵处理,实际上多个列向量或行向量拼凑在一起,就成了矩阵,在python的numpy库中有专门用于矩阵运算的模块,linalg model,有很多内置函数可以取代for循环,加快运算。举个例子。

#比较for循环和numpy中内置函数的dot()的速度 ---用于计算矩阵的乘法

import numpy as np    #导入numpy库
a = np.array([1,2,3,4])  #创建一个数组
print(a)
# [1,2,3,4]
import time #导入时间库
a = np.random.rand(1000000)    
b = np.random.rand(1000000)    #通过random随机得到两个一百万维度的数组

#两个一维向量的乘法就是点成,对应位置相乘再求和
#random.rand(d0,d1,...dn)dn表示第n维的元素个数
#eg.   random.rand(1,2,3),得shape为(1,2,3)的array,
#      random.rand(3),得shape为(3,)的array


#向量化的版本
tic1 = time.time()  #现在测量一下当前时间
c = np.dot(a,b)
toc1 = time.time()
print("Vectorized version:"+str(1000*(toc1-tic1)) + "ms")#打印一下向量化的版本的时间
print(c)

#继续增加非向量化的版本
tic2 = time.time()
c = 0
for i in range(1000000):
    c += a[i]*b[i]
toc2 = time.time()
print("For loop:"+str(1000*(toc2-tic2)) + "ms")#打印for循环的版本的时间
print(c)    


#  Vectorized version:1.001596450805664ms
#  250236.71556814743
#  For loop:385.35094261169434ms
#  250236.7155681432

非向量版(即采用for循环)所花费的时间是向量化版本的300多倍,可见数据的向量化处理确实大大加快运算速度。

经验法则:能不用for循环就不用for循环,尽量减小时间复杂度。

向量化logistic回归

回到一开始的logistic 回归模型的正向传播中,我们需要进行以下的操作:
z ( 1 ) = w T x ( 1 ) + b z ( 2 ) = w T x ( 2 ) + b z ( 3 ) = w T x ( 3 ) + b p ( 1 ) = σ ( z ( 1 ) ) p ( 1 ) = σ ( z ( 2 ) ) p ( 3 ) = σ ( z ( 3 ) ) z^{(1)}=w^Tx^{(1)}+b\quad\quad z^{(2)}=w^Tx^{(2)}+b\quad\quad z^{(3)}=w^Tx^{(3)}+b\\ p^{(1)}=\sigma (z^{(1)})\quad\quad\quad\quad p^{(1)}=\sigma (z^{(2)})\quad\quad\quad\quad p^{(3)}=\sigma (z^{(3)})\quad\quad z(1)=wTx(1)+bz(2)=wTx(2)+bz(3)=wTx(3)+bp(1)=σ(z(1))p(1)=σ(z(2))p(3)=σ(z(3))
以此类推,我们要做m次这样的操作(m个样本),这样做毫无疑问是比较耗费时间的,我们需要调用python的for循环,那么有没有办法能够一次性解决问题呢?

还记得在定义符号时我们定义的X吗?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先构建一个1m的关于Z的矩阵如下:
Z = [   z 1   z 2   ⋯ z m   ] Z = [ \ z_1 \ z_2\ ⋯ z_m \ ] Z=[ z1 z2 zm ]
我们发现它可以表达成
Z = w T X + b Z = w^T X + b Z=wTX+b
上式中b会看成是一个大小为1
m,每个元素都为b的矩阵。

所以这个式子也可以表示成如下:
Z = [ w T X 1 + b     w T X 2 + b     ⋯     w T X m + b ] Z = [ w ^T X_ 1 + b \ \ \ w^ T X _2 + b\ \ \ ⋯\ \ \ w^ T X _m + b ] Z=[wTX1+b   wTX2+b      wTXm+b]
这一操作我们可以利用python中的numpy库来实现,具体表示如下:

Z = np.dot(w.T,X) + b
# 就可以得到一个1 x m 的关于z1  。。。。  zm 的向量

同样我们可以把p堆叠成一个行向量,我们用A来表示这个行向量,在编程中,我们可以直接利用sigmoid函数对Z进行处理来得到A,表示如下

A = [       p 1       p 2       ⋯       p m       ] = σ ( Z ) A=[ \ \ \ \ \ p _1 \ \ \ \ \ p _2 \ \ \ \ \ ⋯ \ \ \ \ \ p _m \ \ \ \ \ ]=σ(Z) A=[     p1     p2          pm     ]=σ(Z)
这样我们就可以高效的同时处理m个训练样本,极大的加快了运算速度,也使我们编程工作变得更加的高效了。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将这一方法运用到反向传播中。

我们把dz也变为一个1*m的行向量如下所示
d Z = [ d z 1       d z 2       ⋯       d z m       ] dZ=[ dz _1 \ \ \ \ \ dz _2 \ \ \ \ \ ⋯ \ \ \ \ \ dz _m \ \ \ \ \ ] dZ=[dz1     dz2          dzm     ]
根据我们前面定义的Y和A,我们可以把上式变换如下

d Z = A − Y = [ p ( 1 ) − y ( 1 )       p ( 2 ) − y ( 2 )       ⋯       p ( m ) − y ( m ) ] dZ=A−Y=[ p (1) −y (1)\ \ \ \ \ p (2) −y (2) \ \ \ \ \ ⋯ \ \ \ \ \ p(m) −y (m)] dZ=AY=[p(1)y(1)     p(2)y(2)          p(m)y(m)]

对于db,我们直接表示如下

d b = 1 m ∑ i = 1 m d z ( i ) ) db= \frac{ 1 }{m} \sum_{i=1}^{m}dz^{(i)}) db=m1i=1mdz(i))
和我们上面定义的一样,在python中,我们可以使用numpy模块直接计算,表示如下:

d b = 1 m   n p . s u m ( d Z ) db= \frac{1}{m} \ np.sum(dZ) db=m1 np.sum(dZ)
对于dw,我们知道它可以表示如下

d w = 1 m ∑ i = 1 m x ( i ) d z ( i ) dw=\frac{1}{m}\sum_{i=1}^mx^{(i)}dz^{(i)} dw=m1i=1mx(i)dz(i)
但我们有更简单的方法来计算它:

d w = 1 m X d Z T = 1 m [ x ( 1 ) d z ( 1 ) + ⋯ x ( m ) d z ( m ) ] dw=\frac{1}{m}XdZ^T=\frac{1}{m}[x^{(1)}dz^{(1)}+\cdots x^{(m)}dz^{(m)}] dw=m1XdZT=m1[x(1)dz(1)+x(m)dz(m)]
这是个大小为n*1维的向量。

至此我们就实现了反向传播的向量化,极大的提高了我们的运算效率。(不得不说,numpy 永远的神)

把前向、反向传播进行向量化计算后,我们就算完成了一次梯度下降法的迭代,也就是说,上述过程我们还要重复进行数次,才能得到我们期望得到的最优解。

Python广播

Numpy、tensorflow、pytorch中数组有一种广播机制(broadcast), 就是针对两个不同形状的数组进行对应项的加,减,乘,除运算时,首先将数组调整为统一的形状,然后再进行运算。

如果两个数组shape相同,那么结果就是两个数组的对应位进行运算,示例代码如下

>>> a = np.array([1, 2, 3])
>>> b = 2
>>> a * b 
array([2, 4, 6])

2、通用的例子

a = np.array([[1],
	[10],
	[20]
])
b = np.array([0, 1, 2])
>>> a + b
array([[ 1,  2,  3],
       [10, 11, 12],
       [20, 21, 22]])

说明:
a,b的形状分别为 (3, 1)和(1,3),则广播规则取两个数组每个维度最大值,则,最后应该是(3,3),扩展示意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广播规则:

  • 两个数组维度不相同,将两个数组维度列出向右对齐,从最后开始匹配,只有相等或者其中一个为1的情况下才会进行广播。

  • 如果两个数组的形状在任何一个维度上都不匹配并且没有任何一个维度等于 1, 那么会引发异常。

  • 满足广播机制的情况,每个数组维度都向其中维度最长看齐,形状中不足的部分都通过第1个维度补齐。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