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明明已经自测通过了,交到测试组还是会测出bug来?

本文讨论了在满足多个产品线需求时,开发人员如何处理测试问题,包括测试数据的局限性、性能测试和跨产品线影响。作者强调了自动化测试和测试覆盖的重要性,以及开发者与测试者视角的差异。

本文由Markdown语法编辑器编辑完成。

1. 背景

最近公司项目比较紧张,我负责的一个组件,要同时满足公司多条产品线的产品需求。
假如A产品线,本期需要新增功能A1, A2; B产品线,下一期要新增功能B1, B2, B3.
那么,我一般会基于组件的最新的dev分支,分别checkout出两个不同的分支,分别对应A, B两条产品线的开发需求,分别进行开发和提测。等两个产品线测试基本结束,再把两个产品线的分支,都merge回之前的dev分支。

最近一周,连续遇到几个bug, 我已经修复了,而且我很认真地进行了自测。本来以为,问题已经修复了。
但是,测试组测试,还是有问题,问题又被reopen, 内心非常沮丧。

如果说,我自己没有测试,直接提交给测试组,被打回来,那我是理亏的。
但是,明明自己已经测试过了,但仍然被测试组打回来,我都有点怀疑人生了。

但是,再仔细分析测试组测试出来的问题,又的确是问题。这就值得我认真反思了。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 分析

根据我印象中几次遇到这样的问题,一般的原因,有以下几条:
1> 根据bug描述的现象,用bug中附带的数据,验证修复后的版本是ok了。但测试组,会拿其他的数据,就是之前别的问题,反馈的问题数据再验证,结果出bug了。
2> 我修复完问题,用一两套数据验证,看起来没问题了。但测试组做性能测试,批量发图时,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3> 我修复了A产品线的问题,且A产品线验证通过。测试组测试B产品线时,问题复现,或引发别的问题。
4> 我修复完,用默认的环境变量测试,验证通过。测试组,修改了默认环境变量的值,出现新的问题。

问题类型原因避免
测试数据覆盖面窄开发人员,一般只用bug描述中的数据进行验证。忽略了特异性数据。特殊数据,加强对待。
测试数据量不够开发人员,一般只用1~2套数据进行验证。但有一些问题,如性能问题,需要积累到一定数据量才能显现。开发时,要考虑处理一套或多套的逻辑是否有差异,性能是否有差异。
功能或产品线多,顾此失彼开发人员只测试问题对应的功能和产品线,其他时间紧没来得及测试。如果时间允许,最好是能冒烟测试一下。
配置参数设置差异开发人员一般只测试一套默认参数,很难把很多情况都顾及到。重要的配置参数,特别是现场可能修改的,要多关注。

解决上面的问题,很多可以靠机器自动化的方式来实现。
比如用CI, 把一些基本的测试用例,提前写好,放到代码仓库中。每次提交测试前,都先跑一波之前写好的测试case, 以保证本次提测的代码,能够通过这些基本的测试case.

但话说回来,有一些复杂的问题,可能CI里面的测试case都过了,但是测试组测试,还是会遇到问题。这个无法避免。
这可能也是测试组存在的最大意义吧。
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面。
开发者和测试者,在面对一个需求和功能时,看到的点可能不同。就会导致,开发的人,始终还是会存在一些盲点,这时就需要测试人员帮忙发现这些盲点了。

当然了,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还有很多。以后我会再根据自己遇到的情况,进行补充。

<think>嗯,用户问的是手动测试耳机时印象最深的bug如何回归测试。首先,我需要确定用户的具体场景。他们之前提到过王者荣耀连接蓝牙耳机的问题,可能是在游戏或应用中的音频相关bug。现在他们想知道在手动测试中遇到的最深印象的bug是如何进行回归测试的。 首先,用户可能是在面试中需要回答这个问题,所以需要结构清晰,技术点明确。他们可能想展示自己的测试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回归测试的关键在于复现问题、分析原因、设计测试用例,并验证修复效果。需要结合具体案例来说明。 然后,思考用户可能的真实需求。他们可能希望了解如何处理难以复现的蓝牙音频问题,或者如何设计有效的回归测试策略。用户可能对测试流程、工具使用、日志分析等方面感兴趣。需要给出具体的步骤和方法,比如复现步骤、自动化测试、兼容性测试等。 还要考虑用户提到的之前问题中的iOS系统,可能涉及AVAudioSession、蓝牙协议等。在回归测试中,需要验证这些系统组件的行为是否正确,比如音频路由、协议切换、多应用抢占等。需要结合系统日志、工具使用(如Xcode Instruments)来分析问题。 此外,用户可能想了解如何确保修复后的代码不会引入新的问题,因此需要覆盖不同场景和边缘情况,比如不同设备、系统版本、耳机型号等。兼容性测试和压力测试也是重要部分。 最后,总结时需要强调回归测试的系统性,如何从复现到验证,确保问题彻底解决。同时,可以提到自动化测试框架和持续集成,以提高测试效率。</think>在手动测试耳机相关功能时,**“蓝牙耳机偶发性音频断连”** 是最具挑战性的回归测试场景之一。以下以实际案例说明回归测试的关键步骤与技术难点: --- ### **案例背景** 某游戏App连接蓝牙耳机后,**随机出现语音开黑卡顿、音效断续**,但仅在高帧率模式下触发,且无法稳定复现。 --- ### **回归测试核心流程** #### **1. 精准复现:构建“最小复现环境”** - **硬件组合**: - 交叉测试不同蓝牙芯片耳机(如高通QCC系列 vs 苹果H1芯片) - 搭配多型号手机(iOS 14+,重点验证AAC编解码差异) - **软件配置**: - 强制锁定游戏帧率至90FPS(触发GPU高负载) - 开启Wi-Fi/蜂窝网络干扰(模拟真实网络波动) #### **2. 定位根因:日志与系统工具联动** - **关键数据采集**: ```bash # iOS系统日志过滤(Console.app) process:GameApp AND subsystem:com.apple.Bluetooth eventType:"AVAudioSession interruption" OR "Bluetooth HCI" # Android ADB命令(针对低层协议) adb shell dumpsys bluetooth_manager | grep "A2DP State" ``` - **性能监控**: - 使用Xcode **Instruments** 监测`Audio Unit`渲染延迟 - 通过Wireshark抓取**HCI蓝牙数据包**,分析A2DP流间隔时间戳 #### **3. 设计回归用例(覆盖硬件/协议/系统层)** | **测试维度** | **用例示例** | |---------------------|-----------------------------------------------------------------------------| | **协议切换** | 游戏内语音聊天时接打电话,验证HFP→A2DP切换后音效恢复 | | **负载边界** | 满帧率+后台下载任务,检测音频缓冲区是否溢出 | | **冷热切换** | 耳机断开后重连,检查游戏是否自动恢复音频路由(而非静音) | | **跨应用抢占** | 游戏→音乐App→返回游戏,验证音频焦点争夺处理逻辑 | #### **4. 自动化辅助验证** - **脚本模拟高频操作**: ```python # 伪代码:蓝牙重连压力测试 for i in range(100): disconnect_bluetooth() wait_random(1-5s) connect_bluetooth() validate_audio_routing() ``` - **Monkey测试强化**: ```bash # Android ADB命令(注入高负载事件) adb shell monkey -p com.gameapp --throttle 50 -v 5000 ``` --- ### **技术难点与解决方案** 1. **偶发性问题捕捉** - **方案**:使用**环形缓冲区日志**(如iOS的`os_signpost`),在触发断连时自动保存前60秒日志 - **工具**:自定义Xcode Instruments模板,监控`CoreAudio`线程优先级变化 2. **硬件差异兼容性** - **策略**:建立**蓝牙设备矩阵**,重点覆盖低功耗(BLE)与经典蓝牙(BR/EDR)混合芯片 3. **性能临界值测试** - **方法**:通过`instruments`动态调整`AVAudioIONode`的缓冲区大小,强制制造音频欠载(underrun) --- ### **面试回答技巧** **突出深度**: “我曾通过逆向分析iOS的`BluetoothAVAudioPlugin`私有框架,发现高帧率模式下游戏过度占用GPU,导致CoreAudio线程被抢占。回归测试时不仅验证功能,还需构造CPU/GPU/网络的多维负载环境。” **体现方法论**: “对于偶发问题,我会建立‘概率统计模型’——例如连续100次蓝牙重连中若断连≥3次即判定失败,同时结合系统级性能基线(如音频线程调度延迟>20ms为异常)。” **延伸价值**: “此类测试推动我们引入**音频PTS时间戳校验机制**,最终将断连率从8.3%降至0.2%。这说明回归测试需与架构优化结合,而不仅是功能验证。” --- 通过这种结构化分析,既能展示**技术深度**(系统底层、协议栈),又能体现**工程化思维**(数据驱动、自动化设计),非常适合作为面试案例。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inter_peng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