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外企是——回复一位网友

针对上篇博客,一位网友诚恳地给了如下回复:

对于周先生的话不敢苟同,我是1990年大学毕业后就进了我的第一家公司,一个软件外企,期间也换了3~4家公司,也去过号称全球前xxx大的公司,我自己是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关于外企是毒药的说法:
1)外企管理严格,但事实上越是大的企业就越是一部运行严谨的机器,每个人实际仅仅是这部机器中的一个零件;您可能几年来仅仅需要作一件事情(如我们的摄像头部门),您可能会把这件事情越作越精-----但除此之外您可能什么都不会了;
2)多数外企不大会乐意您接触到核心技术,所以把一样东西搞的很久不表示您会成为专家-----多数您仍只是个应用工程师----确切讲一个高级蓝领;早在95年我一个非常要好的外籍主管就常给我们讲:不要将自己当成白领;

相反国内一些新锐小企业(混日子的小工坊不算)因为自己管理、技术各方面都不健全,会让您接触更多的东西:我曾在期间在一个民营企业作了7年,这7年是我最怀念的时光:无论时技术还是管理我所得到的收获都是我之前几年在之前外企所无法获得,我甚至开始自学IC设计----因为当时的企业需要;我想这算时映证了周先生的核心观念:越在艰苦的环境会越容易成长吧;< br />
事实上我今天不是刻意在抬杠----因为无论是外企还是民企事实上都有可取之处:
1)外企管理规范,薪资待遇好,工作相对比多数民企稳定;但干的久难免会有把人干成“废人”的感觉;
2)一个有进取心的民企,您可以接触更多的东西,并真正随着企业而成长(设想您是联想华为的第一批员工);但多数民企因为资金问题,待遇不佳,一个小小的911就让南方多少家企业关门了;

所以去民企还是外企完全取决于个人:想去冒险,并期待和企业共成长,最好找一个“有上进心”的民企;希望稳定的工作环境、很好的薪资,那最好去外企;

周先生最大的问题是把个人的成长过于强调环境因素了,外企有正规的管理培训,但第一课是讲“送给佳西亚的信”,民企没有任何培训,但我却学会了简单的IC设计

*********************************

我琢磨了一下,这么看他的回复——

如果他在外企,想学会IC设计,也是完全可以的,比如他可以去给民营企业做兼职。外企不会管你八小时之外做什么。不学IC设计,想学别的东西,也不是外企的环境能限制的,除非要用到外企的资源,那么外企肯定会有限制,这也很正常。

看《杜拉拉升职记》,很有感触的一点就是,外企的确管理规范,分工明确,但并非一个水泼不进的铁桶。比如杜拉拉做HR工作,对薪酬方面的事情不了解,上级不教,同级封锁,但她照样凭借自己的积极思考获得了这方面的职场知识——这不也等同于上面那位朋友讲的“民企没有任何培训,但我却学会了简单的IC设计。”内心有强烈的需求——“成长的需求”的驱动,环境的壁垒总是能被打破的,但这的确要看每个人自己内心到底有没有那么一团火,是否了解和理解人活着就一定要努力去成长,去适应环境,同时影响环境。

外企没有点燃自己这团火,但未必不能点燃别人那团火;民企点燃了自己这团火,未必点燃了别人那团火。简单地下结论说外企是,说“外企是”这个观点,和《杜拉拉升职记》中若隐若现地认为“民企是毒药”一样,都未必可取,不免失之于较为偏颇的结论。

BTW,更正一下,应该是“外企是”,我上篇博客用的“毒药”则不妥(上篇博客中已更正)。让人麻醉,成为温水的青蛙,毒药则一家伙把人搞翻,结果一样,表现不同。

*************************

惠普前任中国总裁孙振耀的职场法则对很多人影响较大,对我也不例外,我一直记得他说的这段话:
  

“曾经想离开惠普,而且不止一次。”孙振耀若有所思地停顿了一下。“在惠普这么长时间,我第一次想离开惠普是我担任分公司经理的第三个月,因为当时我觉得我不是一个好的经理,我觉得很多关于人的问题我没有办法处理好。以前我在分公司做了6年基层工作,那时候我跟同事们相处融洽,都是非常好的朋友,但当我变成他们的领导以后,大家忽然间变得非常疏远,我非常不理解。”

  

但是孙振耀并没有离开,“通常我要离开的时候,会想一想离开的原因会不会在下一个工作中重复发生。我有一个同事要离开,我就问他为什么要离开这家公司,离开的原因会不会重复出现在下一份职业上。如果这样,不如在目前的工作上面先把问题解决,再理性地去选择。”

》》由于改革开放的时间不长,中国的职业化程度普遍不高。这导致一个人离开一个公司的时候,往往都会抱怨这个公司这不好那不好,却很少去想自己有什么不好。而孙振耀之所以能成为职场上的胜者,在于他勤于思考,反思深刻。一个朴素的真理会被他当作职场信条:当他考虑离开的时候,会去思考离开的原因会不会重复出现在下一份职业上。如果这样,不如在目前的工作上面先把问题解决,再理性地去选择

足够的理性才会匹配足够的反思能力,而不会简单把出现的结果简单归类于客观。我们的问题往往就在于简单地把结果归类于单一原因,尤其是单一的客观原因(比如公司不好,老板不好,同事不好,市场不好),其实出现某个结果的原因是主客观都有的,且主客观的原因都还比较复杂。

此外,我上篇文章还有一个观点是:在外企这样的规范化企业,如果做个有心人,可以学到不少企业规范运作的方式,这对未来要选择去一家民企的人来说,同样也是很有意义的,因为民企缺少的恰恰是这些规范的管理经验。关于这一点,《杜拉拉升职记》里讲的比较多,比如提到如何从内部和外部来选拔一个营销主管,遇到了一些问题该如何有章有法地去解决,这些对没有在外企工作,但同样很需要规范化管理的人来讲,也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这本书如此畅销,主要原因大概就在这里了。

又联想到了Xin老师的一篇豆瓣日记:有营养。里面提到熊十力对于读书的建议是“读书要读好的一面,不能只挑骨头,而忘记了吸取营养。”

无论在哪类企业工作,我想,也许正如熊十力的读书建议一样,也许“要看这个企业好的一面,不能只挑骨头,而忘记了吸取营养。”

写《走出软件作坊》的阿朱,十年职场生涯,服务两家公司,我和他数次聊天,都较少听他发牢骚,而是在谈他老板哪些地方值得他学习,以前的国企里面哪个主管对他帮助较大,态度平和而积极。

我离开第一个服务的单位后,时间越长,越记不起那些不愉快的经历,而是在遗憾当时没有凭借更细致全面的观察和主动积极的行动来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好在还偷偷向各个领导和同事学到了一些本事,如今也还受益于此。而倘若当时心态更平和,当能学到更多。

**********************

最后我再个别回应一下这位朋友:

1.我上篇博客的核心观点不是“越在艰苦的环境会越容易成长”,而是认为不能唯环境论,相信任何环境都有可能造就人才。真正杰出的人,都是善于突破环境的限制的。

2.我需要补充的一个观点是:没有职场经验的应届毕业生,起步阶段最好能去一家管理较为规范的公司,这样能看到一家规范运作的企业的做事方式,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标准印象。今后如果再去一家管理很不规范的公司,就能发现问题,并有办法帮助这样的公司解决问题。

3.我也很想请这位朋友思考一下,在自己的外企生涯中,哪些经验后来是对自己所服务的民企有帮助的?自己对职业化的认识,是在哪里得到实质性提升的?

4.谢谢如此认真地回复我的一篇小文,激发了我进一步的思考。

《走出软件作坊》网上订购:

互动网:http://www.china-pub.com/508874(持续60天销售排名第一)

卓越网: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prodid=bkbk812538&ref=GS_TS&uid=168-8093432-0389064

当当网: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435119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