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背景
电动汽车百人论坛每年都会召开,在去年的文章《行业杂谈---2024电动汽车百人论坛》中笔者主要提炼出两个观点:
(1)新能源汽车的市场
(2)未来技术发展方向
目前看下来,动力形式确实在朝着纯电动化转型,固态电池还在落地的过程当中,芯片各家车企也开始了自研,其中唯一变化比较大的就是智能座舱以及智能驾驶。
2 论坛内容
2025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于 3 月 28 日至 30 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办,以 “夯实电动化 推进智能化 实现高质量发展” 为主题,吸引了政府部门、车企、科技企业及国际组织等千余名代表参与。
主题是未来的新能源汽车要从高扩张到高质量的一个转变。主要的技术还是围绕车载芯片,OS系统,固态电池以及智能化等几个方面。
笔者主要从政策导向、技术突破、产业协同、全球化布局等方面进行阐述:
(1)政策与产业战略:从规模扩张到高质量发展
-
政策聚焦 “质效提升”
- 工信部:完善支持政策巩固竞争优势,加快动力电池材料与车用芯片研发,推进 L3 级自动驾驶准入试点,扩大汽车以旧换新补贴(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资金扩至 3000 亿元),推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
- 商务部:深化汽车流通改革,支持企业优化全球供应链布局,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突破 200 万辆,占全球出口量的 60% 以上。
- 政策建议:针对燃油车产能过剩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苏波建议通过兼并重组整合燃油车企,避免资源浪费。
-
“十五五” 产业规划前瞻
- 高层论坛提出,未来需构建适应智能电动变革的高标准市场体系与创新生态,重点突破芯片、操作系统等 “卡脖子” 技术,推动车路云一体化、数据安全等法规完善。
(2)技术创新:电动化与智能化双向驱动
-
电动化技术突破
- 固态电池量产倒计时: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公布量产时间表,预计 2027 年小批量装车,2030 年实现规模化应用。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目标达 400Wh/kg,循环寿命超 1000 次。
- 800V 高压平台普及:广汽埃安、小鹏等车企加速布局,配合超快充技术(如华为 600kW 超充桩),充电 5 分钟续航 200 公里成为主流趋势。
- 电池回收与绿色制造:比亚迪宣布建成电池回收产线,年处理能力达 10 万吨;宁德时代发布 “零碳电池” 生产计划,2030 年实现全生命周期碳中和。
-
智能化加速落地
- 自动驾驶分级管理:工信部明确推进 L3 级自动驾驶车型准入试点,支持企业在限定区域开展商业化运营。
- 车路云一体化:北京、上海等城市启动 “车路云” 融合试点,通过路侧单元(RSU)与车辆通信,提升复杂场景通行效率。
- AI 大模型赋能:地平线发布征程 6 芯片,支持城市导航辅助驾驶,搭载该芯片的比亚迪天神之眼系统将于 2025 年交付。华为、百度等企业展示基于大模型的智能座舱交互技术。
(3)产业协同:供应链重构与生态融合
-
产业链协同创新
- 芯片与软件生态:地平线与比亚迪、理想等车企达成合作,2024 年交付 290 万套智驾方案,市占率超 40%。黑芝麻智能发布武当系列芯片,支持 BEV+Transformer 算法。
- 充电基础设施:国家电网提出 “光储充检” 一体化解决方案,计划 2025 年建成 50 万个超充桩;蔚来发布第三代换电站,换电时间缩短至 3 分钟。
- 商用车电动化:福田、宇通等企业展示氢燃料电池重卡,配合绿氢制备技术,推动长途运输脱碳。
-
跨界融合与新生态
- 能源与汽车协同:国家能源局提出 “新能源汽车与电网互动”(V2G)试点,通过双向充电技术参与电网调峰。
- 低空出行探索:亿航智能、小鹏汇天展示电动垂直起降(eVTOL)飞行器,推动城市空中交通(UAM)商业化。
- 汽车设计变革:2025 国际未来出行设计论坛聚焦 “软件定义汽车”,宝马、蔚来等企业展示模块化架构与用户共创设计。
(4)全球化竞争:中国车企的出海新范式
-
海外市场拓展
- 东盟与欧洲布局:比亚迪在泰国投资 60 亿元建设年产能 15 万辆的工厂,奇瑞 2024 年出口 114 万辆,占总销量的 44%。吉利通过技术授权与代工模式进入欧洲高端市场。
- 标准与法规互认:论坛呼吁建立全球统一的自动驾驶、数据安全与碳排放核算标准,推动中国车企在欧盟、北美市场的合规化运营。
-
全球供应链协同
- 矿产资源保障:赣锋锂业、天齐锂业与非洲国家合作开发锂矿,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建设电池工厂,确保欧洲供应链稳定。
- 本土化运营:奇瑞提出 “in somewhere, for somewhere” 理念,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与生产基地,如巴西工厂本地化率达 70%。
(5)挑战与未来趋势
-
核心挑战
- 技术瓶颈:固态电池的界面稳定性、成本控制仍需突破;自动驾驶在极端天气下的可靠性待提升。
- 贸易壁垒:欧盟碳关税(CBAM)与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对中国车企形成压力,需通过技术授权与合资模式应对。
- 数据安全:多国加强跨境数据流动监管,车企需建立符合 GDPR、中国《数据安全法》的合规体系。
-
未来趋势
- 技术路线收敛:全固态电池聚焦硫化物路线,800V 高压平台与超快充技术成为主流。
- 商业模式创新:车企从 “卖硬件” 转向 “卖服务”,如订阅制智驾功能、电池租赁(BaaS)。
- 产业融合深化:汽车与能源、通信、智慧城市的边界模糊,“车能路云” 一体化生态加速形成。
(6)企业观点与行业共识
- 王传福(比亚迪):中国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变革为全球注入新动力,建议建立跨国技术合作平台。
- 李想(理想):理想汽车开源车机OS。
- 何小鹏(小鹏):飞行汽车也是具身智能生态的一部分。
- 华为:布局兆瓦超充方案。
- 雷军(小米):小米 SU7 首销期 60% 订单为 “天使单”,超豪华市场表现超出预期,未来将加大智能化研发投入;且汽车智能化正在加快步伐。
- 余凯(地平线):新的征程6P回片。
- 张永伟(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智能化反向推动电动化,2025 年将是产业从 “快” 到 “好” 转型的关键年。
3 总结
2025 年百人会论坛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 “规模扩张” 向 “质量提升” 的战略转型。政策端强化顶层设计,技术端聚焦固态电池与自动驾驶,产业端推动跨界融合与全球化布局。未来,如何平衡创新速度与安全合规、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将成为行业持续关注的核心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