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科技自媒体优质创作者
🌐个人主页:莱歌数字-CSDN博客
💌公众号:莱歌数字
📱个人微信:yanshanYH
211、985硕士,职场15年+
从事结构设计、热设计、售前、产品设计、项目管理等工作,涉足消费电子、新能源、医疗设备、制药信息化、核工业等领域
涵盖新能源车载与非车载系统、医疗设备软硬件、智能工厂等业务,带领团队进行多个0-1的产品开发,并推广到多个企业客户现场落地实施。
专题课程
每日篇行业发展资讯,让大家更及时了解外面的世界。
更多资讯,请关注B站/公众号【莱歌数字】,有视频教程~~
本期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水冷板流道设计与优化思路研究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整个液冷散热系统,包含液冷板、液冷介质、泵、水管&散热器等部件。
一般来说,常用的液冷工质的热物理属性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液冷介质的选取对整个系统的散热效率影响是固定的,在其他条件不改变的情况下,优先考虑满足环境条件需要(海拔、环境温度等),成本低的介质。
然而,液冷板也是液冷散热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是液冷系统的换热部件,内部具有换热槽结构,即流道。
其内部流道设计差异,对整个系统的换热效率影响很大,存在很大变数。
所以,今天我们不讨论液冷的介质,今天就以纯水为例,分析水冷板的流道设计与优化思路。
在水冷板的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
换热性能要求:流速、进出水温差设定情况下,实现热源的温升目标,以及散热器热阻目标,其换热性能的要求;
-
强度、压力要求:有些项目,因为使用环境、处于系统内部的安装要求,会对水冷板表面压力,整体受力情况作特别说明。
-
防腐蚀要求:液冷介质长期在流道流动,受到高温影响,会加剧金属材料的破坏,甚至是堵塞,影响散热效能;
-
防泄漏要求:盖板、上下端面的设计,密封条,甚至是焊接方式等设计都能实现防泄漏的手段;
-
低成本要求:从生产加工可行性、材料选取、工序复杂度,流阻、热阻等维度,减少泵压力,工时等带来的成本。
为了满足以上要求,需要从材料、结构设计、制造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考量。
水冷板材料选取
水冷板的材料影响水道与冷却水的换热性能,采用高导热系数的材料制作水冷板,能够有效减少系统总体热阻。常见以铝、铜为代表的材料属性如下表所示,

铝合金作为最常用的散热材料,其具有导热系数高、密度小、加工性能好、抗腐蚀性能好、物理和力学性能好等优点。
铝制型材的防腐蚀工艺成熟,能够保证水冷板的长时间可靠使用。
电子产品所采用的铝制散热片的材料为50、60系列,例如AL5051,60601,6063等,其具有良好的导热特性,良好的抗腐蚀性能、加工性能,适合阳极氧化,适合CNC加工出比较复杂的流道。
关于实际项目,需要多大的流量评估,之前的文章中有介绍,这里不赘述,感兴趣的可查看原文,水冷板设计热仿真建模的注意事项
这里研究的是,在确定好水流量,基本的压降要求等需求前提条件下,水冷板流道设计与优化的思路、方法。
水冷板流道基本样式
水冷板流道样式主要分为:平面、W式、环状、圆柱、阿基米德螺旋水道等。
下面分别按图示进行简要说明,平面型如下图所示(图片来源:微电子散热模组流道设计与散热效能之研究),

平面水冷板实体图

W式水冷板实体图

环状水冷板实体图

圆柱水冷板实体图
这里是拿圆柱型水冷板做典型案例,内部还可以是矩形截面的柱子,或长条形散热片作为增强水流的接触面积。

阿基米德螺旋水道实体图(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介意请联系删除)
参考这个实物,我特意用solidworks将其三维结构设计出来,如下图所示,

单循环水道

双循环水道
通过多种组合,还可以达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其它原因,这里就不过多阐述,感兴趣的可以自行发挥,如果有项目设计需求,或技术支持,可以联系我(yanshanYH)。
以上,是比较典型的几种水冷流道设计,下面我们看看关于其优化设计的思路。
流道优化思路
水冷板的流道优化设计思路、原则,其实和风冷的风道优化设计有比较相似的地方,
对于风冷的散热方案设计,风道优化设计原则可参考文章:关于电子产品热设计风道优化的几个原则
-
增加回路:初步规划水流流道设计后,通过数值仿真,发现散热效率不满足要求,热阻较高,此时可考虑增加回路,比如单循环变成双循环,甚至更多,增强换热;
-
增加散热面积:在内部结构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在流道内部增加圆柱、方形肋片等,以错排、顺排方式进行优化;
-
优化内部水流速度:进水口的截面积一定时,内部水流流道截面积越大,其速度会越小,这样不利于快速换热,当然,也不能单纯的把截面积缩小促进流速,这样会导致流阻变大;
-
均衡水冷面积:尽量将流道均衡铺满经过热源的接触面,在面积、空间较小的特殊情况,阿基米德螺旋水道是个不错的选择;
-
避免短路:进出水口很近的情况,多利用水道设计的肋结构,将水道延长,分布于热源的正下方,避免水流直接从进水口流入出水口;
-
避免水流过长:在热源分布比较特殊的情况,比如垂直方向分层时,一般设计思路可能是流道,由下而上或者由上至下进行,但会导致后端温度和前端温度温差变大,此时可以考虑分层单独冷却;
-
尽量减少弯道、弯道尽量圆滑过渡:弯道会增加水头损失,增强了内部流阻,如果避免不了,那尽可能将弯道圆滑过渡,增强散热面积同步减少压降。
当然,在做以上优化设计时,需同步确认系统内部流阻、热阻、结构强度(表面压力等)等是否满足项目实际要求限制,同时尽可能考虑生产加工的可行性,以及成本。
优化设计方法
-
假设分析:在原先项目的基础上,假设水道按内部增加散热面积、缩小截面积、增加回路等优化思路,分别计算其理论的结果;
-
数值仿真:根据分析结果,建立多种水道设计模型,并在要求的环境中进行仿真模拟,对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
实验测试:建立实验模型和测试,验证假设分析和数值仿真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