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仿真——反相求和放大器

本文介绍了反相求和放大器的工作原理,设计目标包括输入阻抗控制和频率响应要求。通过电路原理图和计算,讨论了噪声增益、带宽计算以及直流、交流和瞬态分析的结果。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反相求和放大器

背景说明

该电路的作用是将两路信号相加并进行反相,电路输入阻抗由 R 1 R_{1} R1 R 2 R_{2} R2两个电阻决定,因此输入信号需要来自低阻抗源。其共模电压等于同相端输入电压。

设计目标

输入1输入2输出频率电源
-5V~+5V-250mV~250mV-4.9V~4.9V10kHz±5V

电路原理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电路说明

原理说明

当V3单独工作时,将V4视为短路。由“虚短”可知, U − = U + U_{-}=U_{+} U=U+。由“虚断”和KCL可得, U o 1 = − R 3 R 2 U 3 U_{o_{1}}=-\frac{R_{3}}{R_{2}}U_{3} Uo1=R2R3U3
当V4单独工作时,将V3视为短路。同理,可得 U o 2 = − R 3 R 1 U 4 U_{o_{2}}=-\frac{R_{3}}{R_{1}}U_{4} Uo2=R1R3U4
由叠加定理可得,该电路的传递函数为
U o = − R 3 R 2 U 3 − R 3 R 1 U 4 U_{o}=-\frac{R_{3}}{R_{2}}U_{3}-\frac{R_{3}}{R_{1}}U_{4} Uo=R2R3U3R1R3U4

设计说明

确定电路带宽(BW)满足设计所需的10kHz的要求。小信号带宽使用噪声增益(NG)或者同相增益进行计算,需要注意的是,此时视 R 1 R_{1} R1 R 2 R_{2} R2为并联。
N G = 1 + R 3 R 1 ∣ ∣ R 2 = 11.75 V V = 21.4 d B \mathrm{NG}=1+\frac{R_{3}}{R_{1}\mid\mid R_{2}}=11.75\mathrm{\frac{V}{V}}=21.4\mathrm{dB} NG=1+R1∣∣R2R3=11.75VV=21.4dB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通过手册查得其带宽增益积 G B P = 3 M H z \mathrm{GBP}=3\mathrm{MHz} GBP=3MHz
B W = G B P N G = 3 M H z 11.75 V V = 255 k H z \mathrm{BW}=\frac{\mathrm{GBP}}{\mathrm{NG}}=\frac{3\mathrm{MHz}}{11.75\frac{\mathrm{V}}{\mathrm{V}}}=255\mathrm{kHz} BW=NGGBP=11.75VV3MHz=255kHz
说明该电路带宽远大与工作频率。

仿真结果

直流分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交流分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两个信号输入的相频特性相同

瞬态分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方波信号从单极性到双极性的转换 为了实现方波信号由单极性到双极性的转换,可以采用特定的电路设计来完成这一过程。通常情况下,在电力电子技术中,这种转换可以通过引入偏置电压以及利用运算放大器或比较器等组件来实现。 #### 方法概述 一种常见的做法是在原有单极性方波的基础上叠加一个合适的直流偏移量,使得原本位于0V以上的脉冲能够跨越过零点,形成正负交替变化的新波形。具体来说: - 对于输入端接收到的标准TTL/CMOS逻辑电平(即典型的单极性方波),其高电平可能对应+5V而低电平则接近0V; - 通过加入适当的分压网络或者使用稳压源提供稳定的中间参考电位(例如对于上述情况可以选择2.5V作为新的“地”参考); - 将此参考电位连接至运放的一个输入端口,并让原始方波接入另一个差动输入端;此时经过内部处理后的输出将会呈现出相对于新设定的地线呈对称分布的特点——当原信号处于高态时给出正值输出,之亦然[^3]。 #### 实现方案 以下是具体的硬件设计方案之一: 1. **构建DC偏置电源**:创建一个精确且稳定的半供电轨电压(如±2.5V)。这可通过简单的电阻分压器配合缓冲跟随器构成,也可以选用专门的低压差线性稳压芯片。 2. **选择合适器件**:挑选具有足够带宽支持轨间摆幅特性的运算放大器用于后续级联操作。理想状态下应具备快速响应时间以确保良好的边沿陡峭度保持不变。 3. **配置加法混频节点**:将待变换的单极性矩形波与之前准备好的固定直流量相加以获得最终所需的双极性质结果。这里推荐运用同相求型结构因为这样可以直接借用现有资源而不必额外增加复杂度。 4. **验证测试环节**:最后务必借助示波器观察实际得到的波形特征确认无误后再投入使用环境中去。 ```matlab % MATLAB/Simulink仿真示意代码片段 t = linspace(0, 1e-3, 1000); % 时间向量 singlePolaritySquareWave = square(2*pi*50*t)+1; % 假设频率为50Hz的单极性方波 (范围[0,2]) biasVoltage = ones(size(t)) * mean(singlePolaritySquareWave)/2; doublePolaritySquareWave = singlePolaritySquareWave - biasVoltage; figure; subplot(2,1,1); plot(t,singlePolaritySquareWave,'LineWidth',1.5); title('Original Single-Polarity Square Wave'); xlabel('Time(s)'); ylabel('Amplitude(V)'); subplot(2,1,2); plot(t,doublePolaritySquareWave,'r','LineWidth',1.5); title('Converted Bi-Polar Square Wave'); xlabel('Time(s)'); ylabel('Amplitude(V)'); grid on;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弄曲幽篁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